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电视剧《南方丝绸之路》的放映吸引了不少观众注意到这条古代的商道。《人民日报》所载《滇西古道行》一文说:“云南是我国的西南边陲,同时又是连接东南亚的通道……公元前二世纪,西南各族先民就曾跨越险峰幽谷,穿过密林湍流,同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这条中国最早开辟的对外通道被称为‘蜀身毒古道’。从蜀(今四川成都)僰(今四川宜宾)出发,到叶榆(今云南大理)再经巂曹(今云南保山)滇越(今云南腾冲)出骠国(今缅甸)而至身毒  相似文献   

2.
陇蜀古道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蜀道研究中,陕西境内有著名的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故道等北段蜀道.这四条古道,姑名之日“秦蜀古道”.“秦蜀古道”北接北方丝绸之路,悉归汉中后,向南与蜀道(中段)、川滇、滇桂、滇缅印等古道相贯通,可谓是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四座桥梁.对此,研者如云,论者如沸,毋庸赘言.那么,作为中国大陆腹地且自古为陕、甘、川、青四省交汇之地的陇南(广义  相似文献   

3.
米玛 《中国西藏》2010,(6):80-83
芒康县作为西藏东南大门.是“茶马古道”在西藏境内的第一站,是川、滇、藏文化的交汇区。近年来,随着“茶马古道”旅游黄金线的兴起,这里的盐井盐田、曲孜卡温泉、澜沧江峡谷等独具特色的景点景区一一被人熟知和热闹起来,而在这种繁华景象中有一条“茶马古道”重要通道却被人渐渐遗忘,这里就是连接“茶马古道”澜沧江两岸的唯一一座古桥——措瓦乡境内的扎西达桑桥。  相似文献   

4.
川南第一桥     
临邛位于古“蜀-身毒道”(“蜀-印度道”今称“南方丝绸之路”)、“川康(藏)茶马古道”四川由成都平原人“灵关道”丛山峻岭交界地带,也是古蜀人与西南其他民族聚居区分界处,临近邛、笮人居住的地方,故名“临邛”。临邛的大南河尤如盆底边缘的凹槽,过南河往西南地势逐渐浅丘、中丘升至浅山、  相似文献   

5.
王牧 《旅游》2007,(10):16-21
历史上著名的滇藏“茶马古道”,是一条由云南普洱经丽江、中甸、德钦至西藏的商道。当年,客商们通过这条古道,将云南的茶叶销往西藏,换回大量的兽皮、虫草、药材。而地处古道的盐井的食盐,也就此驮上了马背,销往西藏及整个康巴藏区。  相似文献   

6.
协丰祥往事     
钟颖 《西藏人文地理》2007,(5):144-148,150
今年五月底,我有机会从云南丽江出发,经中甸、德钦、盐井.芒康、邦达、左贡.林芝,最终抵达拉萨,完成“大美西藏,茶马古道”的摄影创作,途中部分路线与当年云南马帮进藏线路重合。这期间,我结识了拉萨车队队长岗日,从他口中了解到,他家曾经是茶马古道上显赫一时的商号——协丰祥——一支有近500匹骡子的商队,爷爷与他的老父亲也是从丽江沿茶马古道往来滇藏。就这样,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我拜访了岗日的父亲,钟颖老人……  相似文献   

7.
庾莉萍 《文博》2006,(1):78-82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兴盛于明清,主要有滇藏线和川藏线,是西藏高原与内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证明。它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 在沟通西藏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与“丝绸之路”具有同等地位。  相似文献   

8.
昔日从八廓街延伸出去,经亚东可往印度,经樟木可达尼泊尔,经茶马古道通往川滇、内地,经阿里、喀什米尔通达中亚,可谓“条条商路连着八廓街”。  相似文献   

9.
古道觅踪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从大渡河南岸的甘洛,经越西、喜德至自治州首府西昌市,有一条蜿蜒于崇山峻岭、峡谷急流之间的古道,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灵关道。”灵关道北接成都,南连云南大理,越腾冲出缅甸而至印度,这是我国最早通往西域的“蜀身毒道”(成都至印度),因此,灵关道乃蜀身毒道的重要组成部份。(从成都出发,当时还有另一条经现在的宜宾到云南的古道称五尺道或称僰道,也是蜀身毒道的组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藏》2010,(5):92-92
王丽萍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七期上发表文章,以国外文化线路理论阐释为前提,分析滇藏茶马古道蕴含的文化线路特质,提出滇藏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战略。茶马古道作为唐末以来的民间贸易通道,是联系汉、藏、傣、拉祜、哈尼、纳西、自、彝、傈僳等民族的纽带,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凝聚和积淀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今天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部分。滇藏茶马古道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联系是认识我国西南边疆发展、巩固和中国历史整体性不断加强的途径。滇藏茶马古道是增强汉、  相似文献   

11.
王洪伟 《旅游》2007,(9):90-93
我是为了探访纳西族的皮制品手工业,才认识了滇藏茶马古道上这个名叫束河的纳西族村子的。束河还有一个名字——龙泉村,但这是50年代后的名字了,这里距离丽江大研古城只有7公里,这个村子虽然很小,但是却闻名遐迩。因为束河曾经是驰名滇西北乃至滇藏川地区的皮革加工基地,马帮所用的皮制品都由龙泉村的皮匠们供给,所以,滇藏茶马古道上“皮匠村”的美名就落到了它的头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坐落在四川省叙永县城南七十公里处的雪山关,海拔1700多米,濒临遐迩闻名的赤水河,与贵州隔河相望,素有“黔蜀分疆第一关”之誉。它是川滇古道上的一座历史雄关,也是一处护国战争纪念地。 雪山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调兵征云南,在川滇古道上修筑了一道道军事关隘,雪山关即是其中一座。清代诗人祝万年所题:“岩关形势压天雄,磴道蛇盘依碧  相似文献   

13.
正滇黔古道是西南古道的另一分支,由云南通向贵州乃至广西。据《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番阳令唐蒙上书汉武帝:"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牁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汉武帝采纳了这一从侧翼攻击南越的计策,并派唐蒙为中郎将出使夜郎。唐蒙出使不仅成功地在夜郎之地设置了犍为郡,还"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江"。牂牁江即红水河上源之一北盘江,江水源于贵州,流入广西,唐蒙自僰道将道  相似文献   

14.
论点摘编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石硕发表在《西藏研究》2002年第四期上的文章,研究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当前开发茶马古道对藏、川、滇三地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前景。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茶马古道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至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由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从康定起又分南北两条支线,北线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南线从康定  相似文献   

15.
正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准确地说,是唐宋至民国时期,与西藏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将滇、藏、川三地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其余脉延伸入缅甸、尼泊尔、印度境内,直抵西亚和红海沿岸。  相似文献   

16.
自唐宋迄明清,甘肃地区历来是茶马互市的主要地区。甘肃南部地区山川密布、古道纵横、风景殊绝、文化绚烂,堪与滇藏、川藏线茶马古道相媲美。本文主要就明清时期甘肃地区的茶马互市及茶马古道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全国重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有”工作汇报会议纪要 ……………………四川省文化厅(1·3)文物法实施中的几个问题……彭长卿(1·6)四川省文物安全保卫工作成绩显著…(3·3) 考古研究辛来年漫话羊和羊形文物“…·史占扬(1·7)略论古代的巴……………-“杨权喜(1·12)论中国古代的寺庙壁画……段玉明(1·17)涪陵小田溪战国墓及所见巴、楚、秦 关系诸问题…………段渝谭晓钟(2·3)川滇古道宜宾地区境内几处遗迹考述 ……………………………崔陈侄·10)北川明永平堡遗址 …………………文齐国邓天富(2·1b、古代西南民族的火葬墓………  相似文献   

18.
《世界遗产》2014,(1):218-218
茶马古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滇川藏三省区首次联席会,于2013年12月26日至29日在丽汀召开,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顾问、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亮才主持。  相似文献   

19.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历史上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茶马古道的路线主要分为南北两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茶马古道上的茶马贸易开始于唐朝,兴起于宋朝,繁荣于明朝,衰落于清朝。茶马古道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茶马古道是当今社会的黄金旅游之地,同时茶马古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四川与云南之间的通道主要有东西两条。东道称为五尺道,经宜宾,筠连、大关、昭通而至曲靖。西道称青衣道,又称牦牛道,经雅安、汉源、西昌、会理,渡金沙江而抵晋宁。凉山地区地处川滇古道的西道上,早在秦代就已经成为成都平原通往云南的商贾必经之地。《史记·货殖列传》载:“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倾滇蜀之民。”又载:“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将卓氏,俱居临邛。”卓、程皆居临邛,其商业活动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