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于698年先在辽东宣布建国,其国号为震国,建国者是乞乞仲象。此后,李楷固奉则天武后之命追讨,乞四比羽被斩杀,乞乞仲象已病故,其子大祚荣统领其部众到达天门岭时与李楷固大战,李楷固败,脱身而还。这时,契丹及奚尽降突厥,道路阻绝,则天不能讨,大祚荣率其众,继续东走,于公元700年前后到达挹娄之故地东牟山,筑城以居。713年,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改称渤海。虽然建立震国者是乞乞仲象,但不久病故,在与唐兵作战及东走到达东牟山的过程中始终以大祚荣为统帅,因此,后来的史书都记录渤海的建国者是大祚荣,但渤海人自己把开国之日定为698年,又通过渤海使臣传到日本被准确地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2.
根据历年获取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阐述了西古城形制和功能,指出西古城为单城形制,其性质分为两个时段,唐天宝年间只是三代王大钦茂的王城,与中京、卢州、显州无涉,唐天宝年后至渤海灭亡只是渤海诸王的陪都,同样与中京、卢州、显州无关。  相似文献   

3.
敦化城山子与山城,近20年来,做了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宣称,蕞尔孤山被说成是渤海东牟山,把山城与永胜遗址合并说成是渤海"旧都".几个方面联合考古发掘判定:永胜遗址系金代居住址.笔者两次实地考察全面揭示了其"庐山真面目",并初步认为:城山子不是东牟山,山城可能是明季清初敖东城的西部关塞.  相似文献   

4.
勾海燕 《北方文物》2018,(1):98-102
渤海国是唐朝管辖下的地方政权,与汉代所置的渤海郡并无关系。渤海国的称谓是有变化的,如建国初称“振国”或“震国”,唐朝册封后称“渤海”、“忽汗州”、“渤海都督府”、“渤海国”等,辽灭渤海后称之为“东丹”、“东丹国”等等。在这些称谓中,并没有“渤海郡”一称,在此通过查找史料中对渤海国事例的相关记载,来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之一的书法,到了清代已经进入了书法史上的中兴时期。清朝是由满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满族的先世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肃慎人,两汉称之为挹娄,隋唐称之为靺鞨。唐代的黑水靺鞨,曾一度建立过强大的国家——渤海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派崔忻去渤海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设置忽汗州,并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国。渤海国使用  相似文献   

6.
渤海政权建立之初,恰是武周时期,唐朝对东北治理力度弱化,大祚荣啸聚靺鞨以及灭国的高句丽等族众,在东牟山建立新政权,并致力于向南发展。但唐朝于开元五年在辽西重设营州和增立平卢军使,迫使大武艺以降的渤海由原来的南向发展转变为向北进攻拂涅、铁利诸部,后又与黑水靺鞨发生战争。但由于黑水靺鞨与唐朝联合,使得渤海国北进受阻,渤海不得不依靠突厥力量分别在西向和南向两个方向与唐朝作战,不过很快突厥衰落,渤海主动与唐朝交好,恢复和平局面。大钦茂即位后则延续大武艺时期的北进战略,这次向北征服了拂涅、越喜、铁利靺鞨部落。此外,大钦茂还将都城由显州迁至上京,都城迁移标志渤海北进战略正式确立。此后渤海国的疆域拓展则主要集中于北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挹娄故地的考古发现来研究挹娄的射箭、驾船、滑冰和滑雪等体育活动。挹娄的“射人皆入目”、“便乘船”等体育技能为族群的延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我们了解民族历史文化,繁荣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8.
肃慎与挹娄乃是我国东北古老的民族,学术界多认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乃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本文经过搜集史料,与肃慎、挹娄二者对比,浅析二者是否如史书所说为一脉相承的关系。史料中的大部分记载,都趋向于挹娄即古肃慎之国,二者是何种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关于朱元璋的出生地,无论是其本人所说、所写、同时代人所记以及其亲属所留下的记载,都是完全一致,这就是钟离之东乡,钟离隶濠州,濠州后改称凤阳。所以说朱元璋生于钟离或生于濠州或生于凤阳,证据凿凿,不容置疑。盱眙说、明光说、五河说、宿州符离集说等诸观点或曲解史料、或依据错误史料甚至将传说当信史,因此皆不可信。  相似文献   

10.
唐朝中期以后北部边疆民族关系明显变化,契丹族利用了唐朝不能控制边疆的机会,从诸多民族中脱颖而出,成为势力最强大的民族。辽朝建国后,逐渐形成了以契丹为中心的多民族管辖和控制的政治体系。辽朝灭亡渤海国以后,对渤海国故地实行的统治政策,不仅导致了渤海故地的民族关系深刻变化,而且造成了东北边疆社会发展的严重停滞甚至倒退,断送了东北边疆渤海国统治下"海东盛国"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1.
<正>海林市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商周时期属肃慎,西汉、魏晋属挹娄,南北朝时期为勿吉拂涅部,隋代属粟末拂涅部,唐代属渤海国。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强国。其首都上京龙泉府位于宁安市渤海镇,而当时的海林境内,为上京龙泉府统辖范围。  相似文献   

12.
冯恩学  侯璇 《北方文物》2022,(1):102-112
结合考古发现的新进展,重新梳理史料得出新认识。延边长城是大祚荣修建的防护王城的大型军事防御设施,磨盘村山城是东牟山城。696年,靺鞨人分两支从营州东奔称王。乞乞仲象在忽汗河上游敦化盆地立足,接受唐朝振国公封号,唐以其地为忽汗州。698年,其子大祚荣自称振国王,国号振国。唐将李楷固率军消灭辽东的乞四比羽,又进攻振国,失败而还。大祚荣改国号为靺鞨,在延吉盆地的东牟山建王城。705年,大祚荣接受唐朝渤海郡王封号,改国号为渤海。  相似文献   

13.
渤海国语言问题是渤海史研究中最为敏感同时又最为棘手的课题之一.本文根据国内外现存有关文献史料,论证了渤海国语言方面的若干基本问题,从而得出渤海国国语为靺鞨语、渤海国官方语和通用语为汉语等结论.  相似文献   

14.
唐时期渤海国的创始者大祚荣,曾循武则天封其先世为震国公而自号震国王。关于震国的始建年代,有关著作皆考录为庸圣历元年(698年)即立国号。但此说所据史料单一,今再作小考以就教于师友。《旧唐书·渤海传》云:大祚荣于“圣历中,自立为振国王”;《新唐书》仅记其“自号震国王”,却未记其自号于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渤海遗址出土的瓦当为研究对象,以渤海上京龙泉府、珲春八连城、和龙西古城遗址发掘出土的瓦当为主,进行类型学分析和分期,初步探讨渤海莲花纹瓦当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6.
统一新罗并合了朝鲜半岛上旧属三韩的地域,没有也无意于北上占据本非三韩的高句丽故地。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主体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渤海国仅据有一部分高句丽旧地。所谓“统一新罗与渤海国的相互敌对很像一个被分割国家的南北两部分”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对历史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新唐书·渤海传》列渤海“俗所贵者”一十有四,其中有“湄沱湖之鲫”。然湄沱湖为今之何处,至今无定说。《海东绎史》、《渤海国志长编》皆以今密山县东南之兴凯湖当之,而《宁安县志》谓即今宁安县境内之镜泊湖。按此二说一是一非,今试辨之。  相似文献   

18.
传统认为联合灭周的申国、缯国的地望在今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盆地。但这种观点与西戎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矛盾。本文通过文献及出土金文、考古资料分析,认为参与灭周的缯国(西缯)地望应在今甘肃崇信县汭河谷地一带,于家湾墓地很可能就是缯国墓地。  相似文献   

19.
以往有关渤海国早期王城遗址的研究,因受当时渤海考古认识水平的局限,存在问题较多.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渤海“旧国”敦化敖东城说不断遭到质疑.《新唐书》的《渤海传》与《地理志》,对渤海王城道里方位的记载各有偏重,所用标准不同,将二者等同对待考证渤海“旧国”位置的思路值得商榷.而且田野考古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将渤海早期王城考证在吉林敦化一带,缺乏考古学证据的支持.近年的考古发现,有将渤海前期政治中心指向吉林和龙西古城一带的倾向,但仍需进一步的考古工作证实.只有在确立渤海考古分期编年标尺、明确渤海建国初期的文化特征后,再结合文献记载探讨渤海早期王城遗址及相关问题,才有助于问题的正确解决.  相似文献   

20.
渤海国渤州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新唐书·渤海传》谓渤海“以肃慎故地为上京,曰龙泉府,领龙、湖、渤三州。”龙州为上京龙泉府之所在。湖州,金毓黻先生谓“当在忽汗海附近,盖州因水得名者也。”其说可从,因忽汗海于渤海时亦称之为湄沱湖。唯其渤州,深入考究者不多。近年,我们一直在牡丹江一带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感到渤海渤州颇有进一步探究之必要。考上京之地,並非祚荣建国旧有,当为武艺“斥大土宇”所新取。《新唐书·渤海传》云:“天宝末,钦茂徙上京,直旧国三百里,忽汗河之东。”这里已明确指出上京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