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乡县衙博物馆收藏的录子艅铜甗对研究西周录国的历史地理具有重要意义。从录子艅铜甗的造型、纹饰及铭文看,该甗时代为西周早期偏晚阶段。从该甗的出土地点,结合古代文献资料分析,西周早期录国为“南土”诸侯国之一,其地望应在内乡县大桥乡一带。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新著录的两件扫父养朝簋及与旧录的昶鼎、昶盘、昶等相关铭文中以往缺释或误释的文字进行了重新探讨;认为这几件器物的器主皆系扫父养朝,其时代系春秋早期后段,其与《贞松》所载同出的一些养国铜器,皆于20世纪20年代末出自河南桐柏县平氏乡张相公庄(今平氏镇新庄)的养国家族墓地,从而复原了相关铜器群的出土背景,纠正了过去的一些误解。通过对昶伯夏父簋和昶伯夏父罍铭文中"夏"字的讨论,对古文字中相关"夏"字的构形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对传世的昶伯匜铭文中的"夏"字等文字进行了重新释读。南阳夏饷铺村鄂侯家族墓地M1所出昶伯壶的器主昶伯可能系养国公族,其时代为春秋早期,该器可能系养国贵族助鄂侯之丧的赗器。  相似文献   

3.
《焚椒录》一书是研究辽史的重要材料之一.本文考察了它的版本流传情况,把其内容与《辽史》、《契丹国志》进行对比分析,以期确认它的史料价值.《焚椒录》一书确为辽道宗朝进士王鼎所作,不是后人伪撰.《契丹国志》和《辽史》、《焚椒录》对宣懿皇后的两种记载虽大相径庭,但不宜简单地断定孰真孰假,而应看作不同的史料来源、不同的侧重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燕行录"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燕行录全集》或将来整理新编之本,皆当以"狭义"燕行录为定,即"燕行录"为朝鲜使臣与随员或负有秘密使命的官员"出使中国的使行录",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往来中国的纪行录"。一部书是否属"燕行录",必须具备两个充分必要条件:就作者而言,必须是国王派遣的使臣或使团中的某个成员,个别是负有国王某种特殊使命的官员;就其所到之地而言,必须是到过中国,或者到过两国边境的中国境内。反过来说,不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而只具备其中的某一个条件,都不能算做是"燕行录"。而《漂海录》、《皇华集》、《东槎录》、《傧接录》之类的诗文,以及其他与中国相关之著述,皆不当混入"燕行录"之中,至多也只能作为《燕行录》的《附录》,缀于卷末。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录见)簋的历日和年代进行考释,认为(录见)簋应是周穆王二十四年之器,其绝对年代当是公元前980年。  相似文献   

6.
录尊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真伪迄今仍无定论。容庚曾认为此器乃卣之有铭残底而镶入无字尊内。但这个意见并未得到公认,近年来也不断遭到质疑。台北故宫博物院一直未公布录尊的X光射线透视照片,学者的讨论多基于对器物外部的观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本文采用版本学的思路,对录尊的收藏与流传历史进行梳理,共勘校十一种铭文拓本,考察其各自产生的时间及彼此的因承关系,发现拓本可以截然分为两类。而只有原器损毁,有铭文的卣底镶嵌到尊内这一过程,才可能导致两类拓本之间差异。  相似文献   

7.
马超 《四川文物》2020,(2):36-42
妀善鼎的年代或以为是战国早期,或以为是春秋早期,从该鼎的纹饰、器形、铭文字体来看,其年代最有可能是春秋晚期,或提前至春秋中期后段。该鼎的国别旧被认为是山东纪国,但是春秋早期之时这个位于山东的姜姓纪国已经被齐国所灭,金文中以""为国名者尚有一个箕国,此国春秋晚期尚存,且地望与燕国临近,两国关系密切。器主自称"妟生",金文中"妟"声之字常读为"燕","妟生"意即燕国之甥。从鼎的年代以及器主自称两方面考虑,妀善鼎应属于箕国,该鼎的出现也证明了箕国的灭亡应在春秋中期以后,合于《路史》"春秋犹有箕、崇之国"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文物》1987年第1期《扬州平山养殖场汉墓清理简报》所报道的在M1、M4二墓中出土的漆"面罩",应即《汉书》所说的"秘器"。《汉书·霍光传》:"光薨……赐……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藏)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服虔注"东园温明"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敛并盖之。"颜师古注补充说:"东园,署名也,属少府,其署主作此器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二》"温明"条认为《霍光传》"温明"下脱"秘器"二字,今将此条原文引录于下:  相似文献   

9.
一、明清的册使及其使录明清琉球使录,保存有重要的中国海疆史地资料和琉球史地资料。使录缘起自琉球的职贡及明清的册封。“琉球居东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国。”“琉球东南蕞尔,隋招之不至,元詟之不服,迄明初,始入贡称臣,世为属国。”明初,国分为三:中山、山南、山北,其王皆以尚为姓;而中山最强,后并山南,山北而有之。明太祖于洪武五年正月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元政不纲,天下扰攘,“联起布衣,开基江左,……定有天下之号……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于是,“其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隋载入朝,贡方物。  相似文献   

10.
学界过去在研究"录尚书事"时,一般笼统地将它视为官,并未看清它的本质。从南齐王俭的奏议中可以发现,"录尚书事"无品秩,有本官,有实权,这种特性并不是南齐初年独有的,而是贯穿于汉魏南朝。北齐的"录尚书事"既可以有本官,也可以独立除授。不过,无论汉魏还是南北朝,"录尚书事"始终没有品秩,这是它与官之间最大的区别。这种特性表明,"录尚书事"更像是唐宋时代的"使职"。  相似文献   

11.
金石录三十卷,宋赵明诚撰。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生平对考古金石书画方面,有相当深的研究功夫。金石录即著录其所见从上古到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并逐件细心鉴定,考订精覈,所加评论也有卓越的见  相似文献   

12.
《文献》2016,(5)
中国一千三百年科举史,明以前留存下来的《登科录》仅《绍兴十八年进士登科录》、《宝韦占四年登科录》和《元统元年进士录》三种,而明代保存至今的《登科录》据统计有58种,其中天一阁独家所藏明代《登科录》就有41种。且迄今为止,未发现唐、宋科举时代的会试录和乡试录。而天一阁庋藏明代《会试录》38种、《乡试录》277种,《武举录》11种,《武乡试录》8种。这三级科举录共同构成研究明代科举制度最原始、最基本、最权威的文献。让天一阁珍藏明代殿试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通过修复、整理、出版,面向社会,流动起来,为广大读者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宝贵的学术价值,这是学术界的呼声和期待,也是文物图书馆业界的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13.
《前后出塞录》二卷,清龚之钥撰,是一部流传甚少的地理书。《中国丛书综录·史部·地理类·纪行》著录:《后出塞录》一卷,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以下简称《补编》)第二帙,此外,未见其它书目著录. 龚之钥,生平不详,只能从书中考见一鳞半爪。据卷端所题。为钱塘(今属杭州)人,字半帆,号半帆主人,曾两次出塞。  相似文献   

14.
敦煌俗文学作品叙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者按:2008年11月,承章景怀先生厚谊和柴剑虹先生的热心联系,启功先生珍藏的敦煌学资料入藏国家图书馆,包括<敦煌变文集>手稿及敦煌俗文学作品叙录等未刊稿.其中叙录共计十件(有两件系同一篇),写于竖行文稿纸上,均为启功先生手书,并有亲笔修改.文稿装于一信封中,信封上有先生毛笔手书"燉录清稿"四字,并列有目录.  相似文献   

15.
《楚系金文汇编》六六、补编四四两件春秋晚期簠铭器主分别为"申文王之孙州■"与"申王之孙叔姜",学者以此认为申曾称王,当时且已复国,此说同史实不合。两器均属楚文王后裔申氏,叔姜则系申氏之妇。  相似文献   

16.
"云萍录"是一种具有名录性质的书簿。友人的姓氏、籍贯、年甲、经历及三代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据传世文献可知,它主要流传于12至14世纪中国南方士人之间。作为一种社交资源,"云萍录"凝结了当时士人,尤其是游士构建社交网络、获取社会关系资源的良苦用心。理学家则将之运用于建构朋友之伦的实践中:他们首先赋予"云萍录"在伦理上的深刻含义,又通过对"云萍"这一称名的探讨,试图为其注入交友之道等更为丰富的内涵,同时还将其作为品评人物德业进退与自我砥砺的重要依凭。  相似文献   

17.
李志远 《文献》2003,(2):251-256
读了耿素丽先生的《浅析古籍目录中子部农家类与谱录类之关系》①一文,对我有很大的受益与启发.当然,由于耿先生的文章选题是为了阐释谱录类与农家类的关系,故尔行文多局限于此.其实,谱录类何止是与农家类一直纠缠不清,它与谱牒类、小学类、目录类、小说类也一直是相与杂混,但是从尤袤在《遂初堂书目》中首设"谱录类",到《四库全书总目》正式确立其在古籍目录学中的地位,决非偶然,必有目录史发展的内在原因,于此,我不揣浅陋,撰写此文,以与耿先生商榷四部分类中谱录类之设立.  相似文献   

18.
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芮姞簋,学界通常将其视作姞姓""族与姬姓芮国之间的通婚证据。实际上,依照商周时期女性作器的金文通例,簋铭中附缀的族氏铭文"",所标识的当系器主夫家的族氏名号,而"芮姞"则为出身芮国的姞姓女子。芮姞簋所见的这一姞姓之芮,很可能就是商周之际活跃于汧陇地区的古芮国。  相似文献   

19.
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芮姞簋,学界通常将其视作姞姓""族与姬姓芮国之间的通婚证据。实际上,依照商周时期女性作器的金文通例,簋铭中附缀的族氏铭文"",所标识的当系器主夫家的族氏名号,而"芮姞"则为出身芮国的姞姓女子。芮姞簋所见的这一姞姓之芮,很可能就是商周之际活跃于汧陇地区的古芮国。  相似文献   

20.
随州文峰塔一号墓所存留的部分资料、尤其是编钟铭文的内容十分重要,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资料表明,该墓墓主即器铭所见的曾侯與,其时代约在公元前480年左右的春秋末年,可与早年曾侯乙墓的出土材料互证。铭文记载曾侯與自称"余稷之玄孙"、"伯适上庸(用),左右文武,……。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不仅与早年季氏梁出土戈铭曾穆侯之子又称"周王孙"的资料相呼应,又与叶家山M111所见"犺作烈考南公宝尊彝"的器铭相关联,说明叶家山墓地所代表的西周曾国与东周曾国一脉相承,为周王室支系所封,属姬姓小宗。器铭"伯适"、"南公",当曾国始封之君,表明曾国应是成王时期被封于南土,以镇抚淮夷,统领江夏,与文献所载周初分封齐、鲁、燕于东土、北土,藩屏王室的情形类似。钟铭有关曾侯复楚的记叙,与文献所载公元前506吴师入郢、楚昭王奔随的史实相印证,对解析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曾、随之谜具有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