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绛现存古民居,从明中晚期延续至清代,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和装饰艺术,极具晋派古建筑特色,是汾河流域明清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
闽合古民居     
《南方文物》2009,(3):I0001-I0001,I0004
  相似文献   

3.
黎黎 《旅游纵览》2007,(10):40-42
<正>读过许多描写西递宏村的散文,在作家的笔下,留给我的是美丽的梦境和神话般的画面。带着长久以来渴望对古徽州民居一睹为快的向往,2007年9月17日,我来到这里。皖南古民居是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  相似文献   

4.
山陕古民居     
《世界遗产》2014,(1):66-67
山陕古民居的提名地包括山西襄汾丁村古建筑群和陕西韩城党家村古建筑群两处。丁村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现保存了明清两代民居,1988年成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党家村主要有党、贾两族,建村距今约670年。  相似文献   

5.
武汉三镇,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东汉末年,吴主孙权在今天的武昌蛇山(当时称江夏山)建城,名夏口,归属江夏郡,下辖涂口(今金口)。隋文帝时,江夏郡改名为鄂州,属下的汝南县(今金口)则改名江夏县。清康熙时设武昌府,下辖江夏、武昌、咸宁、蒲圻、崇阳、兴国、大冶等十个县(其中江夏县下辖金口、纸坊、青山矶等五个镇)。民国元年(1912年),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对淅川古民居的调查与研究,从地域、空间布局、构造、艺术等不同角度揭示了其在南北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下,并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8.
传统民居最终以人性的尺度成为中国人身心休憩的宁静港湾,它柔美的曲线和内敛的气质,也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融为一体。但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日渐稀少的传统民居却成为奢侈的消费品。  相似文献   

9.
谢惠雅 《南方文物》2009,(3):162-164
闽南与台湾有着深厚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一脉相承,以砖木石结构、红墙赤瓦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典型和常见,被称为“红砖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遍布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的大部分地区和台湾西半部及金门、澎湖,涵盖了闽南语族的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10.
院田古民居位于上杭县太拔镇院田村,是院田李氏族人自元延佑年间至清代历经700余年建成的20多座较大规模古民居的总称。这些古民居布局讲究、做工精细、装饰精美,是闽西乡土建筑群的代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对院田古民居的历史沿革、概况和价值做了概述和初步探讨,以期为研究清代客家地区的历史和建筑艺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华遗产》2007,(3):76-77
1.北京四合院:四周方正,里面暗含一个井字格局。讲究对称、稳定、瑞庄、严肃。大门、影壁、垂花门、游廊都是为增加气派而设置。  相似文献   

12.
山区古民居保护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乡村间散布的清代至民国初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后一代建筑,是否归入文物建筑,又该如何保护,目前社会各界认识不一。本文从民居建筑的现状及当前社会各界的认识,提出应归入文物建筑的范畴。既属文物建筑就应该给予重视和保护。那么如何保护,应遵循什么原则、采取什么方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应如何处理等问题,笔者根据有关法规提出了不成熟的想法和建议,目的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使文物建筑的保护能切实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王山水 《旅游》2004,(11):64-71
木雕,体别是民居木雕,很少有人特意保护它,再是由于木质本身脆弱、怕火、怕水、怕虫蛀,易朽等原因,所以,它比砖、石雕就显得特别稀少和珍贵。木雕被人们称作“木板上的刺绣”。陕西的民居木雕有着它独具的特色。这与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关,历史上周、秦、汉、唐等14个朝代在此建都,是历代盛世建都最长的省份,有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我在陕西省境内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跑了64个市、县、区的山村乡野、峁梁沟豁,来搜集拍摄这些精湛优美的木雕艺术品,越拍越觉得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必须抓紧时间抢救。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大庄村位于黄河臂弯处的山沟坡岭上,背靠高山深谷,隔黄河与对岸的专堂藏族村相望.村落依山就势建在石坎坡上,高低错落形成阶梯状,互相毗连,一家一院,住房大部分是简陋的篱笆楼.至于为何修建篱笆楼,原因有二:其一,此村落耕地少,平地窄,建楼可减少用地;其二,此村落周围林茂木多,获取木料方便.  相似文献   

15.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庄严巍峨、金碧辉煌的宫殿楼台、寺阁庭院固然代表了当时的文明顶峰,但散落在民间的无数普通的院落和民居,才是每个时代文明的基石。正是它们,建构了令人惊叹的繁华盛世,支撑起绵延不绝的古代文明。它们也是中国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遗产种类,凝固着文明基因与历史信息,最能唤起人们对传统与历史的回忆。  相似文献   

16.
高延滨 《丝绸之路》2014,(16):31-34
河口镇位于兰州市西郊,山环水抱,地势险要。它东接兰州市西固区,西去通往青藏的109国道,往北则沿312国道进入甘肃河西走廊,继而通往新疆,是历代中原王朝的边关要隘,西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7.
甘肃古代民居建筑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甘肃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古民居建筑有明显的西北地域性、民族性和丝路文化特征,现存建筑形制有合院式建筑、堡寨式民宅、窑洞民居、板屋式民居建筑、庄窠院、土司庄园、军阀公馆等,是甘肃古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遗产》2004,(3):140-140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中心东北9公里,始建于元至顺二年,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现存遗存的年代大致为明正统元年至民国时期,面积近160公顷,其中村落居住用地34公顷。  相似文献   

19.
明清两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方志编修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明代“郡邑莫不有志”,270余年间修成各类志书2892种(比宋元方志的总合还多4倍);清代则在方志编修及方志学研究方面均进入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  相似文献   

20.
正自2013年始,受地方文物部门之托,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公司在文物保护样板工程南方民居代表——安徽省黄田市徽州区呈坎村古建筑群、宣城市泾县黄田村古建筑群,持续开展保护规划、维修设计、修缮施工及展示利用等工作。基于保证民居村落的整体风貌,开展修缮保护和内部改造,丰富文物维修保护理念与模式,培养南方民居保护技师和工匠,推进优秀传统民居村落类文物的展示利用。规划设计阶段,修缮方案考量群众生活,兼顾民居的管理需求、使用功能;展示利用方案综合考量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性、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