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锋 《史学月刊》2004,(1):113-122
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按照其研究进程,可划分为20世纪上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总体研究情况,反映了20世纪清代财政史研究的特点与得失。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晚清财政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财政史研究是晚清经济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近十年来,学术界的目光主要集中于晚清财政状况、财政收支、财政制度等方面,在论和资料整理上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学们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着笔,对晚清财政状况进行了宏观考察。财政收入研究侧重于外债、关税与厘金,而对外赔款仍是财政支出研究的热点。财政制度与体制方面,学界论述较多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问题。至于财政思想,学们对重要人物的财政思想研究较多,对总体性财政思想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此外,他们还对太平天国政权的赋税制度与政策予以客观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论松筠与晚清西北史地学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清代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晚清西北史地学的兴起可以说是历史与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些关键人物在其中的影响。本文以松筠为研究对象,充分论述了他在晚清西北史地学兴起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他是晚清西北史地学兴起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4.
陈帅 《黑龙江史志》2013,(15):117+119
晚清时期,由于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导致了中西方贸易的不平等及大量的战争赔款,使得白银大量外流。为了挽救统治,对外应对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清政府无奈的制订了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社会经济运转中出现了银贵钱贱的通货膨胀现象。本文就对外赔款方面引起晚清时期的通货膨胀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陈勇 《近代史研究》2023,(2):47-62+160-161
专款,作为京、协饷制度的补充,在晚清财政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成洋税为晚清财政专款之一,先后被作为偿赔专款、解部专款和海防专款。除作为偿赔专款因关系“国家大信”落实较好外,其他无论作为解部专款,还是海防经费,四成洋税都没有完全按照中央的解款计划不折不扣地执行,而是或征不及数,或奏归别用,最终出现“专款不专”的结果。四成洋税专款名实不符,反映了晚清专款制度的实行受到财政大背景、专款性质、财政理念以及专款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诸多因素的制约,凸显国家职能调整和理财重心转移相互作用下财政制度运行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晚清财政与咸丰朝通货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财政到嘉、道年间已因多年来收支失衡,形致拮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战费支出浩大;战败后,英国侵略者借机敲榨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财政困难。1851年太平军起义,14年间,内战蔓延18个省区,大半个中国早已无法征收各种赋税,而内战战费、军饷等支出,频年浩增。到1853年4月,正当内战进入激烈阶段之时,户部无力筹集军饷,政府财政陷入严重危机。清政府决定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咸丰令户部发行官票、宝钞,嗣又令户、工两部鼓铸铜、铁大钱,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后果。从而物价猛涨,商品市场物资严重缺乏。铜、铁大钱和官票、宝钞在流通中遭人民强烈抵制;人民生计异常困难,社会秩序剧烈动荡。延至1862年底,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收票钞”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问题在中国传统史学中一贯受到重视 ,先秦诸子关于富国强兵、节用、薄赋敛等议论就是针对财政问题而发的。自《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以来 ,有关古代财政活动的记载更是史不绝书 ,从而构成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并为 2 0世纪中国学者研究财政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2 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的学术史大体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加以评述。第一阶段是 2 0年代至 40年代末即 1949年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从 2 0世纪 2 0年代起 ,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近代史学转变 ,这种学术演变的时代特征在财政史领域同样有鲜明反映 ,即不…  相似文献   

8.
于民 《安徽史学》2006,(2):108-115
复辟时期是英国财政与税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代.长期以来,西方学界对复辟时期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深入探究.总体性、贯通性研究和专题性研究都成果斐然.研究主要集中在复辟王权财政状况、财政收入的税收和非税收构成、财政管理、复辟时期财政税收的性质和地位等方面.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维度对复辟时期的财政税收展开研究,亦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有清一代 ,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分隶户部和内务府管理。清前期 ,户部与内务府尚能各司其职 ,相互扶助 ,处于良性循环。晚清以降 ,由于外来势力的经济侵略、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与皇室开支的迅速扩张 ,户部不仅难以摆脱入不敷出的财政困境 ,还须应对内务府的频繁需索 ,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受到极大束缚 ,最终彻底崩溃。  相似文献   

10.
财政是国家或政府利用收支活动实现其管理职能的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亚当·斯密把财政称为“庶政之母”。宋代的苏辙曾说过:“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国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败,常必由之”(苏辙:《栾城集》卷二一,《上皇帝书》)。因此,财政史的研究有利于洞悉一个社会形态的运行及其因革变迁。  相似文献   

11.
白寿彝《从怛逻斯战役说到伊斯兰教之最早的华文记录》(《禹贡》半月刊第 5卷第 1 1期 ,1 936年 8月 )可算 2 0世纪国内这一问题的开山之篇。白文所论全面系统 ,分怛逻斯、怛逻斯的战事、怛逻斯战役对于唐在西域地位上的影响、怛逻斯战役对于唐大食国际关系上的影响、怛逻斯战役与伊斯兰教之最早的中文纪录 5个问题 ,奠定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基本框架 ,其论述及有些观点至今仍未失为典范之作。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多见此问题的专门研究 ,仅有李则芬《唐代与阿拉伯帝国的仅有冲突》(《东西文化》第 2 6期 ,1 96 9年 8月 )一文而已。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在对美国实地调查和收集史料的基础上撰就而成的。将近一个世纪的情况表明 ,美国学者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是认真的、系统的、连贯和深入的。来自中国的学者和华人学者曾在美国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进程中起过关键的作用。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 ,美国学者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 ,已经形成了一些特色。他们的研究表明 ,研究中国史学史要有世界眼光 ;研究中国史学史 ,要放到世界史学史发展的大背景中作比较的考察 ,要放到世界汉学家研究中国史学史的背景中作比较的考察。关注同行研究 ,加强对话交流 ,是中国学者促进当代中国史学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世界史学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 2 0世纪出现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各种世界史研究范式进行了综合评述。真正的具有全球意义的世界史研究在 2 0世纪出现 ,它们可以分为历史哲学、社会科学和专业历史研究三种。 2 0世纪早期的历史哲学超越了民族国家的分析框架 ,提出了不同文化传统之间交流的有意义的问题。五六十年代流行于美国学术界的现代化分析理论关注于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等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坚持依附论和世界体系分析的学者认为 ,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世界体系是理解现代世界的关键。工业历史学者注重具体历史过程的分析。 80年代后 ,全球史观的世界历史研究根据不同的生态史。这些研究各有突破和不足 ,但都对全球视野的世界历史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正史地理志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志是我国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对各部正史地理志都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分布很不均匀。有的朝代的正史地理志研究已比较深入,并诞生了一批高质量的著作,但有的朝代的正史地理志研究尚待深入。本文正对20世纪正史地理志研究情况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5.
本章通过对章太炎的“反满说”、梁启超与胡适的“理学反动说”、钱穆的“每转益进说”、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等五个重要理论观点的形成及其基本涵义的历史考察,探讨了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在20世纪的变迁。文章认为,基于国粹意识的“反满说”,开拓了研究的新方向。“理学反动说”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继往开来,并注入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科学的方法论思想,成为20世纪研究的重要范式。“每转益进说”与“内在理路说”,试图以继承与发展的观点重新解释,从而对“理学反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早期启蒙说”则勾划出由17世纪早期思想启蒙到19世纪近代思想启蒙的一条主线,首创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清代学术的新范式。文章指出,上述研究范式之间的起伏消长,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而这种社会思潮的起伏消长反过来也影响甚至决定了研究范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雒长安 《文博》2001,(1):3-9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山川河流纵横交错,春秋季节气候宜人。其北部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逶迤起伏,婉婉相连;南部有鱼米之乡的汉中盆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巍峨险峻的华岳、终南,太白诸峰连成的秦岭山脉横贯省境,涛涛不息的渭水东西向穿越美丽、富饶的八百里秦川。陕西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在中华文明史上处于非常突出的地位。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学者们曾经多次在此地进行田野勘察,在陕北、关中西部和东部等地多有发现。本世界50年代起,以西安东郊半坡村新石器时期大型聚落遗址的发掘为开端,各地陆续发现了…  相似文献   

17.
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的最后10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10年里,清政府面对外力的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为继续维护其统治,自1901年开始,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关这段历史,国内外的学者已做了不少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研究清末新政的中外学者之间并没有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有鉴于  相似文献   

18.
Since the arrival of Dutch colonists in the Cape of Good Hope, South Africa, Khoesan populations were subjected to sever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marginalisation and often fell prey to racial conflict. These circumstances persisted until the early 20th century, during which an astonishing number of Khoesan skeletons were transported from South Africa to various locations in Europe, as at the time, different institutions competed to obtain these remai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Khoesan. Skeletal remains housed in two different European institutions were studied. The sample comprised 140 specimens from the Rudolf Pöch Skeletal Collection in Vienna, Austria, and 15 specimens from the Musée de l'Homme in Paris, France. These individuals represent both sexes and were aged between newborn and 75 years, with 54 being younger than 20 years of age. Results indicated high levels of typical disease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groups under stress, such as periostitis, cribra orbitalia and porotic hyperostosis. Treponemal disease, rickets, osteoarthritis and trauma were also encountered amongst other more specific indicators of health and disease. This study provided additional knowledge on the health status and lives of the Khoesan people during this turbulent period and created new awareness regarding a group of severely mistreated individuals.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