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凡读过鲁迅日记与书信的人,大概都知道鲁迅先生三十年代在上海有个年轻友人徐诗荃,即1999年5月在北京逝世的我国著名学者徐梵澄先生。从1928年5月开始,他们的交往就非常密切,此后八年的《鲁迅日记》里,三百多处提到“徐诗荃来”或“得诗荃信”。著名出版家赵家璧曾说:“梵澄是受鲁迅先生宠爱的学生”。而许广平却对“此公”颇为不满,甚至说他“磨  相似文献   

2.
误会80年代中期,中国三S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安危,在整理埃德加·斯诺的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保存的资料中,发现了1933年年初,斯诺采访鲁迅的手稿。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答:“茅盾、丁玲、郭沫若、张天翼、沈从文、郁达夫、田军。”丁玲自1927年发表《梦珂》后.到1933年已创作了近30篇短篇小说。鲁迅看过丁玲哪些作品呢?据丁玲自己回忆:“鲁迅先生曾向我要《水》的单行本,不止一本,而是要了十几本。他也送我几本他自己的书。”鲁迅很早就知道“丁玲”这个名字,但…  相似文献   

3.
杨薇 《百年潮》2001,(9):62-63,67
鲁迅从1902年(明治35年)至1909年在日本渡过了八年留学生涯,最初两年在留学生预备教育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他到日本东北部——仙台医专学习医学,在这里鲁迅认识了当时担任解剖学的藤野先生。在鲁迅看来,藤野先生身上有一种感动人心的精神力量,而使鲁迅“总还时时记起他”。鲁迅后  相似文献   

4.
正1927年12月21日下午2时许,阳光明媚,在国立暨南大学大礼堂讲台一边的一张小方桌旁,坐着一位眉清目秀20多岁的青年。他一边聆听着主席台上鲁迅先生的演讲,一边挥动着手中的笔在纸上奋力作着记录。这位记录者就是当年暨南大学的年轻教授曹聚仁。那年鲁迅从广州来上海不久,接受暨南大学的邀请,为广大师生作题为《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的演讲。鲁迅说:"我没有整篇的鸿论,也没有高明的见解,只能讲讲我近来所想到的。我每每觉到文艺和政治时时在冲突之中;文艺和革命原不是相反的,两者之间,倒有不安于现状  相似文献   

5.
1930年8月,我在朋友的劝告下,决定东渡日本,暂时避避风头.临行前,我和冯雪峰说,想请鲁迅先生题几个字作纪念.随后我便去了日本,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到1932年4月初,雪峰给我送来了鲁迅先生题赠给我的一首诗: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 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 松泉先生属 鲁迅 我高兴地接过鲁迅先生的题字,当即送到裱画店去装裱成一幅单条.先生这首诗,我的理解是借我的日本之行,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相似文献   

6.
去年,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的著作,“再说几句”透露了罗稷南问“鲁迅如果活着会如何”以及毛泽东对此的回答。周海婴心中十分忐忑,“由于这段对话属于‘孤证’,又事关重大,我撰写之后又抽掉”。幸而有王元化先生的鼓励,“再说几句”才成为《鲁迅与我七十年》书中的一部分。此书出版后,一石激起千重浪。谢泳先生在《文史精华》2002年第6期发表文章认为,在1957年那样的形势下,毛泽东以他政治家的身份,说出罗稷南所讲那样的话,在逻辑上不合理。事已至此,“孤证”也几乎无据了,似乎“再说几句”也该成多余的几句了。  相似文献   

7.
一张清瘦的脸,两撇一字短须,炯炯有神的目光,根根直立的黑发,这就是鲁迅先生——一副与生俱来的硬骨头,一个天生的战士。在黑暗的旧中国,鲁迅先生总是冲锋在战斗的最前沿,他虽然没有拿枪使炮,但他手中的如椽巨笔和笔下的文字,却比枪炮和弹药更有力量。这就是我眼中的鲁迅,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鲁迅,一个“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鲁迅。鲁迅先生的一生,总是生活在战斗中,这种战斗没有枪林弹雨,却充满蜚短流长。沉重的家事,使先生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面对腐败没落的清政府,先生…  相似文献   

8.
正鲁迅从1898年5月1日离开家乡,到1902年3月24日离开南京赴日本留学,在南京生活了近四年。金陵自古是江南繁华之地,也是书籍集散之地。古旧书店,书肆书铺,比比皆是,都是鲁迅最爱去的地方。近四年的金陵读书生涯,鲁迅中外文化修养进一步提升,眼界、胸怀与学识都非昔日可比。在南京,鲁迅刻了两颗图章,一颗刻着"文章误我",一颗刻着"戛剑生",意思是:以前自己读古书、做古文,耽误了青春,现在我要"戛"的一声拔出剑来参加战斗了。在南京,鲁迅的读书方向开始转向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思想文化,欧风西雨的沐浴,使他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9.
1930年实际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李立三秘会鲁迅。李立三:“为确保先生的安全,我们会派专人保护,并且还可以给先生专门发手枪,以防不测。”鲁迅:“我不会打枪,要打枪可能打不到敌人,反而打了自己人。”  相似文献   

10.
过去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鲁迅活到1957年,会不会被打成右派?”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从来没有深思过。近读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鲁迅作品在中学课本里是“去”还是“留”,引起多方争议。然而初中语文课本仍最爱鲁迅,其作品目前仍选用最多。先生的文章早被确认是有很高价值的经典,因为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批判具有超越时空的敏锐度和洞察力,其作品不仅属于那个特殊时代,也属于今天和未来。鲁迅是现代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所以鲁迅作品不可不读。  相似文献   

1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有名诗句。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全部人格的体现。我以为,它同时也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崇高的思想根基,充分而深刻地体现了鲁迅精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論第12章里給魯迅先生光荣崇高的評語是我们所熟識的。鲁迅先生是‘五四’以后“中國交化新軍最偉大和英勇的旗手”,“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将”,“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陣最正確、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飨鞔_地指示我们:“鲁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交化的方向”。精通中國近代现代史的苏联歷史学家叶菲莫夫在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館時,对毛主席的这段壁上的题辞加以解释道:“毛主席所以給魯迅这样高的評价,这是因为鲁迅在中國革命斗争与文化事業上的偉大貢献,不但替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卓越的典范,并且也給后一代以深刻的教育的緣故”。鲁迅先生在我國革命史上和文化史上的業績是永垂不朽的,他所遗留給后代的精神宝藏,足供我们每年在紀念他的時候、赋予新的意义作为典范而認真去学習。在交化科学界“百家争鸣”的高潮行将到来的今天,紀念这位中國革命史文化史上的巨人是特別有深刻意义的。把歷史科学当作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一三年冬,鲁迅先生在当时的教育部任佥事。一天,历史博物馆送来珍藏品十三种,准备由德国人米和伯特带到利俾瑟雕刻展览会去展览。鲁迅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十(?)月二十日,历史博物馆送来藏品十三种至部,借德人米和伯特至利俾瑟雕刻展览会者也。以其珍重,当守护,回寓取毡二枚,宿于部中。夜许,季上来谈,九时去.不眠至晓。”鲁迅先生为了  相似文献   

15.
鲁迅、茅盾决意办《译文》 在3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翻译作品曾经有一阵被视为“洪水泛滥”。主要原因在于被一些不负责任者胡译、乱译、瞎译。读者不忍卒读,屡屡上当。翻译作品由此受到读者冷遇,翻译的“身价”也因之跌落,大有无法挽回之势。据称,当时书店老板一看到译稿即连连摇头。好多杂志社也都挂起了“不收译稿”的牌子。 译稿无论好坏,一概被市场封杀,这是极不正常的。当时很多从事文化翻译工作的作家、著译者虽忿忿不平,然亦一筹莫展。对翻译作品情有独钟的鲁迅先生其时亦痛心疾首,他率先发出呐喊:“我要求中国有许多好的…  相似文献   

16.
民初以至民国十三年前后,是鲁迅先生迷恋金石考古的高峰时期。在这段时间内,他利用其寓居北京及讲学西安的方便,多方搜集陕西文物和碑帖,与西安古玩业有许多间接和直接的联系。《鲁迅日记》1912年12月1日记载:“下午寄二弟一小包,内花瓶一双。至南通州会馆访季自求,以《或外小说》两册托其转遗刘雳青。而季自求则以《大隋开府仪同三司龙山公墓志铭》,《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暨碑额碑侧共四枚见赠。”如无别的资料的话,这将是鲁迅接触陕西文物的最早记载。除季自求外,另一位热心为鲁迅搜购陕西文物、碑帖的是杨莘士先生。杨当时经常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棋局中的鲁迅——从“假如鲁迅还活着”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之子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南海出版社2001年9月版)一书提到的一个重要政治情节:1957年夏天毛泽东在上海接见文艺界人士,翻译家罗稷南参与其中。谈话之间,罗稷南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毛对这个大胆的设问十分认真,沉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一个近乎悬念的询问,得到的竟是如此严峻的回答。罗稷南吃惊之余,不敢再做声。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与鲁迅分属两个正进行生死搏斗的营垒,但是,当鲁迅逝世的时候,孔却送去了一幅怀着深深敬意的挽联。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寓所逝世。文坛巨星陨落,举世震惊。10月20日至22日上午,鲁迅先生的遗体安置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地前来瞻仰遗容,向这位中华民族的“民族魂”致最后的敬礼,作最后的告别。礼堂里摆满了人们送来的花圈、花篮,四周的墙上悬挂着许多的挽峰和挽联,以凝炼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文化巨人的敬意与哀思。在挽联中,有一B视为显眼,其上写道:鲁迅先生千古…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鲁迅。可是,你未必知道,中国的另一位哲人和先贤蔡元培与鲁迅交往的详情,以及他对鲁迅一生的影响。还是郭沫若说的好:“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界贡献相当大,而他对于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的进教育部乃至进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  相似文献   

20.
10多年来 ,笔者在参与编写罗田县史料书籍过程中 ,曾多次到市、省、国家的一些档案馆查阅相关资料 ,发现了一些尘封多年的宝贵史料 ,实为难得 ;同时 ,也澄清了一些民间长期流传的传说。其中 ,周锡恩与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科举舞弊案就是典型的一例。周锡恩 ,字伯晋 ,别号是园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