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贵州大方漆艺文化的历史现状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世 《东南文化》2003,(10):56-61
贵州省,特别是黔西北地区漆艺化历史悠久,享誉国内外,其中以大方县最为有名和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现在唯一仍在大量生产漆器的县。有人把它与茅台酒、安顺蜡染、玉屏箫笛一起称为贵州四大名特产。关于大方的漆器,有人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过初步的研究,但诸多问题不清楚,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问题十分简略。本从民族学、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典籍交流由来已久,文化相互影响。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藏书中,不乏中日两国汉籍交流的实证。据不完全统计,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珍藏有200余种和刻本汉籍、日人著汉籍以及清末翻译、研究日本的著作。这些书籍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医学、军事、绘画、目录、地理等各个方面,版本方面既有刻本、铜活字本,也有抄本、彩色套印本及铅印本、石印本等,还有内府保存的进呈本,尤其是一部分经杨守敬从日本带回的日刻、日抄本,具有很高的版本和史料价值。古代中国文化曾对日本产生过巨大影响,而明治维新以后,近代日本文化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本文通过对故宫图书馆所藏中日汉籍交流情况的详细梳理,希望为中日文化交流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胡泊 《黑龙江史志》2013,(19):159-159
汉字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从古至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纽带作用。中国人民首先发明创造出了汉字,随后传入日本,并成为日本文字的主要构成部分,丰富了日语的词汇,多样化了日语的形式内容,并为日语的多样化表达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日语中的汉字也被再次引进回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反哺现象。由此可见,汉字作为一种媒介手段,在中日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就是一种摄取融合外来文化并不断学习发展的混合文化,日本在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本文试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着手,来阐明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临海城内游人最多的,除了巾子山和古城墙之外,当属龙兴寺。与其他景点相比,龙兴寺透露出的是浓厚的佛教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6.
北上赴考,这里有鸿儒的墨宝,书写着耕读传家的祖训。东渡传教,这里有名僧的足迹,诠释着友好往来的佳话。西去归仙,这里有高士的背影,演绎着寄情天地的理想。人文临海,一路书香;三教福地,步步莲花。  相似文献   

7.
刘阳 《神州》2014,(17):44-44
日语教育,一般会侧重于讲授日语的语法、词义、阅读规律等方面,而往往忽视了日语文化知识的传授。在中日交流文化的大环境下,尽管开设有日语语言文化课,但其却偏重介绍日本文化的高等级与高层次,也就是日语语言文学、民族宗教、美术艺术特别是日本本国的社会价值观等方面,而对于风土人情、民风乡俗、吃穿住行等领域的知识点却很少涉及。所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要把日本文化渗透到日语教育中去。  相似文献   

8.
石超 《收藏家》2016,(4):89-90
长北教授新著《(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以下简称《〈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以鲜明的原创性与独创性,受到各界的普遍重视与关注。笔者研读此书,认为其原创性与独创性表现得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10.
自古以来人类为追寻智慧、搜寻书籍不惜一切代价沿着漫长的“海上书籍之路”漂洋过海,以痴迷之心,执着之情,实践着人类最伟大最高雅的文化追求。美国藏书家布鲁斯特曾说:“倘若没有书籍,如过去的思想荡然无存,任何大学、任何文明,都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参与中日文学交流的主要是中国驻日使馆官员以及旅日文人。他们多为饱学之士,且好交友喜翰墨,常与东瀛的一流文人宴饮赋诗、笔谈雅会,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赋篇章。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极大地刺激了日本诗人的创作欲望,有力地促进了日本汉文学的复兴与发展。同时,他们还以游记、随笔等形式,把自己在日本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体验等介绍给国人,为国内同胞了解日本的文学艺术、世俗人情、自然风物等提供了生动、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日本学者在汉语训诂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不少方面甚至超过了中国学者,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本文结合作者在日本大学中文专业任教三年的体会,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训诂学研究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史勤 《世界历史》2023,(1):144-159+164
从岸信介内阁到佐藤荣作内阁时期,日本的东南亚政策出发点带有明显的遏制中国的意图。1972年,中国和日本赶超中美关系缓和的步伐,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东南亚国家对此事高度关注,在欢迎中日恢复邦交的同时,担心两国结成同盟及日本的经济援助流向中国。针对此种情况,日本适时给予安抚,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不针对第三国,并表明没有更改对东南亚的友好政策,将继续扩大对它们的经济援助。日本的安抚、日本与东南亚的紧密经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与美日安保关系共存的实现、东西方关系缓和的大趋势,共同削弱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对日本与东南亚关系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此事对日本的东南亚政策毫无影响。中日邦交正常化改变了日本对东南亚政策的出发点,令日本的政策不再明显带有遏制中国的意图,还在政治、经济领域重塑了日本外交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动力,对日本的东南亚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勇 《广西文史》2008,(2):61-65
2008年5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东京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日方开幕式致辞时,深情地说,青少年象征着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和未来。中日世代友好归根到底要靠两国人民友好,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归根到底要从两国青少年做起。他衷心希望,两国青少年紧紧携起手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信任,自觉肩负起传承中日友好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15.
山东青岛土山屯汉墓出土了大量汉代漆器,大部分漆器髹涂1~2层较薄的漆,但M162出土的漆奁残片却与众不同。本研究采用数码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M162出土漆奁残片的红漆层和漆灰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此件漆奁残片的漆灰层表面连续髹涂5层红漆,且每一层厚度均超出同时期其他墓葬出土漆器的漆层厚度,实属罕见。检视以往研究成果,这是目前发现红漆层数最多的汉代漆器标本,其制作工艺较单层髹漆更为复杂。而这种多层髹同种色漆工艺发展的原因,应当出于审美的需要,其进一步发展,或许可视为雕漆工艺的滥觞。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开得轰轰烈烈但现在已经被文学史叙述遗忘的亚非作家会议为研究对象,追溯战后中国、日本作家在和亚非新兴的独立国家的文学接近的同时,突破分别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在反对新殖民主义的旗帜下获得广泛开展文学交流基础的历史过程,也对当时中日两国作家出于现实斗争策略考虑、共同回避对近代日本殖民主义历史的反省的时代局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中日双方于1974年11月开始缔约的预备谈判,后因日本政局变动使国内政治力量重组,自民党亲台势力掌控党政大权,在反霸问题上态度变化,导致谈判受阻;与此同时,中国也因文化大革命在缔约问题上回旋余地有限,致使缔约谈判一度中断。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国内政治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为恢复中日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中日于1978年5月恢复了谈判,并于8月正式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条约的签署对中日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无锡八士镇宋代墓葬出土的绿髹荷花形漆钵是极为罕见的“绿沉漆”实物,利用三维视频显微系统、激光显微拉曼光谱、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对这件绿髹漆钵标本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绿髹荷花形漆钵经过制胎、批灰、髹底漆、髹红色以及绿色面漆的工序制作而成;其木质胎体为杉木属,漆灰以植物油和中国大漆作为胶结材料,而面漆则是中国大漆并添加了熟桐油作为助剂;红色漆膜呈色颜料为朱砂,绿色漆膜的呈色是由雌黄和靛蓝调配而成。这是对“绿沉漆”漆器制作工艺的首次科学鉴别。  相似文献   

19.
杨芳 《神州》2013,(1):38-38
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它起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无论是从茶事活动方面,还是从茶道基本精神和美学意境等方面来看,中日茶道在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这些方面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日茶道差异产生的原因,还能看出中日两国的民族性格差异。  相似文献   

20.
5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经历了一条曲折、艰难的发展历程。尽管如此,但是它开辟了中日平等贸易的道路,为60年代中日民间贸易的大发展和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打下了基础,因此它在战后中日关系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