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娟  丁宣文 《人文地理》2022,37(5):183-192
基于携程位于上海市的线下门店及相关POI 数据,运用 GIS 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携程旅游“新零售”空间格局、区位选址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携程旅游“新零售”在发展初期,其区位选址仍具有向心性,但不如传统零售业对城市中心区位需求强烈,向中心城区边缘及城市近郊区域下沉趋势明显;②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形成“多中心-外扩”式分布模式;③区位选址依赖于以写字楼为主的线下生活服务场景,对商务办公区的偏好超越对商业中心的偏好。交通区位、传统旅行社分布、地租水平影响次之,CBD 趋近度、商圈等级影响较小;④携程线下门店空间格局及区位特征是企业业务板块规划、地理实体空间竞争、区域产业配套水平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的空间格局研究:西安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维维  马晓龙 《人文地理》2019,34(6):153-160
明确大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的分布规律对于提高大城市旅游休闲要素配置效率及完善城市现代服务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机构兴趣点(POI)数据为基础,利用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及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以西安市为案例探究中国大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空间格局的规律性。结果表明,西安城市旅游休闲总体业态和细分业态均表现为在城市中心局部多核集聚,且业态密度由城市中心区向边缘区梯度递减的分布结构。而这一规律实则为消费市场、CBD区位、经济水平和路网密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认为,为提高大城市旅游休闲产业要素配置的均衡性与高效性,城市管理者需兼顾城市中心及外围区域的统筹发展,并应在消费引导、资本投入、功能区建设和基础设施优化方面加大对外围区域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科学地研究河南省北部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中的空间分析工具,以豫北A级景区为样本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豫北地区A级景区以3A级为主,等级结构呈现上下窄、中间宽的"橄榄"状;②豫北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为聚集态,空间上呈现西北主自然、东南主人文的形势,并且出现三大分布核心区;③内在因素中的要素禀赋、自然地貌和外在因素中的社会经济、区位交通等因素综合影响豫北地区的A级及以上景区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对呈现豫北景区的分布现状,以及优化旅游景区的规划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乡村性视角出发,构建乡村旅游吸引力构成路径分析框架,运用fsQCA对海南省26个乡村旅游地进行组态分析,探讨乡村旅游吸引力构成的不同路径和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基于乡村性视角构建出包含舒缓、归真、新奇、避离、现代5个乡村吸引要素和18个二级乡村性要素指标的分析框架。(2)单一要素均不构成乡村旅游吸引力的必要条件,要素间通过组合形成3种乡村旅游吸引力构成路径,分别为景区度假休闲型、民宿餐饮依附型和美丽乡村禀赋型。(3)舒缓、归真要素组合和新奇、避离要素组合可与现代要素通过等效替代方式构成乡村旅游吸引力。(4)景区度假休闲型和美丽乡村禀赋型原始覆盖度较高,说明乡村较多以这两种要素组合形式营造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国外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实质上是游客在目的地区域对停留空间和消费空间的理性选择与线性组合,是具有典型空间属性的社会文化地理现象和经济地理现象,涉及了作为旅游景点和旅游目的地的点状地理要素和作为旅游线路的线状地理要素以及旅游目的地体系构成的区域等面状地理要素。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不同尺度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模型、目的地类型、游客旅行行为特征、模式选择影响因素以及理论基础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研究对旅游线路模式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甘肃旅游资源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旅游资源类型及其地域组合、空间结构规律的研究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规划的基础。在分析甘肃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统计(SPSS)和地信软件(GIS),对甘肃旅游资源类型的地域组合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的分析。首先对甘肃旅游资源以县域为单位,结合甘肃旅游资源特点,参照郭来喜等新拟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选取23个景型指标,依据其在景区的重要程度分别赋属性值,经专家打分,最后得出各单位景区的各景型指标的属性值。在此基础上把景区的各个景型要素视为多维空间的数轴,由属性值构成指标空间,每个景区都是一个向量。在多维空间中有一个数据点,依据"点"与"点"间的距离进行系统聚类,将全省旅游资源分为5个聚类;然后依据旅游规划的最大福利原则,进行旅游景点的空间聚类分区,将甘肃旅游资源分为7个区,然后将上述聚类和空间聚类在地图上进行叠加,研究其空间组合规律。得出甘肃旅游资源的类型空间组合特点;最后对甘肃旅游资源集中性进行探讨,得出甘肃旅游资源有沿交通线和河流的线状集中、依据中心地级别的等级集中、依据某个中心节点的节点集中和大的区域集中特征。  相似文献   

7.
成德同城化背景对德阳旅游业发展格局影响日益深远。本文选取交通要素为切入点,整合区域内交通网络发展现状,以德阳旅游空间格局为研究对象,采用集中指数和规模度指数对德阳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德阳旅游空间结构网络连接状况欠佳这一现状,从可达性、客源市场、出行方式等3个方面探析交通对德阳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最后提出一些优化建议,促进成德两地区域合作、旅游产业融合等方面进一步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8.
徐丹萌  李欣  张苏文 《人文地理》2021,36(6):125-134
本文以我国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沈阳为例来分析其住房价格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机理。通过大数据方法获取该市1450个住宅小区的房价及特征数据,利用Kriging空间插值法模拟其房价空间分布格局,并从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和交通出行等方面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各因子对房价空间分布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沈阳市住房价格呈现出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且长白区域已成为新的价格峰值区。②特征因素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公共配套设施和地铁站对房价表现出较高的影响力,并对住房价格的作用程度呈现明显空间差异性。③受“强政府、弱市场”等的长期影响,政府调控下的城市资源分配不均衡成为沈阳等老工业城市住房价格空间分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的发展,本文以陕西省A级景区为例,分别计算出陕西省10市1区的5A、4A、3A级旅游景区的景区资源密度、通达度系数,得出陕西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目前现处于点轴扩展模式向网络化过渡的阶段。一、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区域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指旅游景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与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景区及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景区在地理空间上  相似文献   

10.
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借助GeoDA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新疆85个县(市)旅游总收入及其空间差异为研究对象,分析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异格局,并用地学统计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异规律,得出:(1)新疆旅游经济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明显,表现为集聚度高、异质性强、差异性大的空间极化分异态势;(2)局部上则表现为高高相聚和低低相随的两极分化格局,热点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昌吉州和吐鲁番、阿勒泰地区为延伸,沿交通网络向周边地区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喀什、和田地区为冷点区;(3)交通可达性及旅游基础设施数量对新疆旅游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高速公路尤其是铁路对旅游经济影响最大;旅游资源优势度对旅游实现更加重要;交通区位对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起着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南京夫子庙景区为例,在网络关注度视角下探究景区的旅游需求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基于百度指数搜索数据,从年、月、季3个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南京夫子庙的旅游需求时序特征,综合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首位度指数、莫兰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探究夫子庙景区旅游需求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结果表明:2020年人们对夫子庙景区的旅游需求整体低于2019年,2019年和2020年夏季需求较大,2019年秋季需求最小,2020年秋季需求较大;夫子庙景区旅游需求的地理集中度较高,首位分布明显,需求市场集中在江苏省邻近区域,聚集方向呈"东北-西南".  相似文献   

12.
王录仓  任倩 《人文地理》2007,22(4):100-104
论文选择甘肃省86个县(市、区)的18项指标,应用SPSS统计软件和主成份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差异与经济中心有较好的空间耦合性。经济中心形成主要受工业化推进、资源开发、投资牵引的影响。但经济中心体系规模结构断裂明显,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关系;职能结构不合理;地理形铸作用强烈,团块-轴向分布态势明显;城市空间分布与主导产业分布格局一致。因此构建"一心一轴五大城市经济区",通过强化核心,培育重点,以线串点,以点促面,形成等级分明、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带动全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晓龙  李维维 《人文地理》2016,31(1):124-129
研究城市旅游综合体概念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搭建该领域理论平台的基础。按照实证-规范-实证的逻辑思路,通过文献分析和过程还原对城市旅游综合体概念的形成和理论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旅游综合体研究尽管涵盖了地理空间、产业组织、服务经济和要素整合四个视角,但"空间"和"产业"两个属性才是其概念建构的基础,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以追求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为目标的"经营城市"理念则是城市旅游综合体形成的理论源泉。文章认为,城市旅游综合体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地域系统形态,从人地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解是将后续研究引向深入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许小漫  田晓霞  尹妍 《旅游纵览》2023,(11):126-128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302家5A级景区,应用百度地图地理坐标拾取器拾取地理坐标,并将所得数据导入ArcGIS软件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洛伦兹曲线、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所得地理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中国5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全国5A级景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状态,属于凝聚型分布类型;(2)全国5A级景区总体分布呈现出两个高密度区和9个次级高密度区;(3) 5A级景区在全国的分布总体上东部比西部多,南方多于北方,东南沿海地区明显多于西北内陆地区;(4) 5A级景区大都分布在经济发达、人文和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且以省会城市为中心;(5)地貌地形、河流水系、交通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5A级景区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胡浩 《人文地理》2013,(5):87-93
文化强国战略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关联互动和规模集聚发展是新时期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推动。这一区域带动的整体发展模式同时需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基础、地理区位、文化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同支持。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交通可达圈层分析的方法,从经济地理的空间效应视角对全国范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城市交通可达集聚的区域差异和各省的规模集聚潜力进行分析,结果得出:历史文化名城格局分布及交通可达状况有很大的空间差别,由交通可达条件所形成的规模集聚及发展潜力也出现对应的地域分异。全国31个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0.5—1小时、1.5—2小时、2.5—3小时的省域覆盖比重差距呈现逐渐增大和分级分化的趋势,各省市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模集聚的发展基础上也有较大的省际差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通可达的这一空间格局具有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一轴两翼的整体发展的潜力和趋势。  相似文献   

16.
黄泰  张捷  解杼  刘泽华 《人文地理》2003,18(2):49-54
本文强调了旅游资源"集中性"的功能属性,并区分了地域、线性、等级、节点四种集中性,揭示了旅游资源经济、交通指向性的空间布局特征。通过分析旅游地域系统同区域城市体系在要素、结构及功能上的多层耦合关系,归纳出一定区域城市支持下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地域旅游城市网络等级体系模式。并通过分析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城市旅游功能结构,结合旅游业产业特性,划分出三个等级构成:中心旅游城市、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城镇或旅游景区。最后给出了江苏地域旅游城市网络体系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17.
以北京、黄山、西安3组旅游目的地区域的6处重点景区为案例地,使用R指数、G指数、相关分析及Person相关系数,对其历次黄金周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特殊时段内,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由区域旅游各要素的空间结构特征所决定,即同一依托城市的不同景区,其旅游资源的属性、周边旅游资源配置和旅游资源区位共同影响着旅游地客源地结构和旅游者景区选择及空间行为,从而影响区域旅游客流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形成相关景区的旅游客流对区域旅游地理结构的响应现象。  相似文献   

18.
构建旅游经济效率及旅游网络优势度评价模型,并结合csQCA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旅游经济效率、旅游网络优势度水平及其关联组合进行分析,对影响旅游效率、旅游网络优势度以及二者组合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构型阐述。研究发现:我国旅游经济效率呈现东西高低分化、南北高低相间的空间分布格局,旅游网络优势度表现出明显的多组团形态的板块连片化空间分布格局;市场环境水平、政府支持力度、人力资本水平、交通集散水平、网络信息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等因素,组合形成高旅游经济效率、高旅游网络优势度以及二者协同发展的7种构型驱动模式。  相似文献   

19.
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分异与空间极化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空间极化概念的基础上,应用均匀度指数、基尼系数、崔王指数分析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程度分异及空间极化格局,结论如下:①1990-2014 年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时空分异明显,"核心-边缘"结构逐步显现,城市带内部基于要素集聚程度的哈长与辽中南次区域逐渐发育;②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空间极化的"四城市"格局已经形成;③城市发展内源力是哈大巨型城市带整体空间极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投资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带空间极化格局演变的影响也较显著。城市投资强度与吸引力差异是哈长次区域空间极化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城市发展内源力是影响辽中南次区域空间极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环状结构中,蔬菜种植位于第一圈层。中国现行农业生产体制下,这种环状结构会产生一些偏差。本文对河南省开封市蔬菜生产空间格局研究发现,开封市蔬菜种植存在由邻城市中心向外扩展的趋势,紧邻各县城中心分布较少,中远郊地区和交通便捷区分布广泛,形成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格局。相关证据并不支持传统杜能环中的蔬菜圈层观点。这种分布特征受市场、交通、技术、地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该研究指出在中国国情和地理条件下杜能理论应用的局限,对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