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浅析宋代厚嫁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立迎 《沧桑》2010,(4):132-133,163
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宋代社会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婚姻商品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突出地反映在宋代盛行的厚嫁之风。本文通过对宋代嫁妆特点、作用的分析,论证了嫁妆对宋代女子的婚姻生活和家庭地位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女子自梳是盛行于近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殊婚嫁习俗。中国旧时,未嫁女子的发式为梳辫,已嫁则为梳髻,一般在出嫁当日,由母亲或大妗姐等长辈为其改梳云髻,以示身份的转变。近代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女子,为抵抗封建婚姻的束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后,毅然选择独身终老。和出嫁一样,她们也通过一系列独特的仪式,白行易辫为髻,以此向社会表明不言婚嫁的决心,这种仪式被称作“自梳”或“梳起”,梳起的女子被称为“自梳女”。  相似文献   

3.
俞理婷 《民俗研究》2014,(5):F0003-F0003
陪嫁箱是女子出嫁时最重要的嫁妆之一。在很多地方,女孩儿出嫁“不管穷的富的,一定要有一对陪嫁箱子”。陪嫁箱不仅代表了结婚时婆家的面子,更是婚后媳妇私有财产的堡垒。世俗常以嫁妆多寡论新娘身份高低,陪嫁箱作为嫁妆中的重头戏,是极有讲究的。  相似文献   

4.
西府开脸     
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西府把嫁姑娘叫“起发女子”。叫起发,大概和出嫁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仪式——开脸有关。未来的两亲家拿着两个新人的生辰八字请阴阳先生看好成婚的日子后,待嫁女子就不能抛头露面了。她得同闺中女友及嫂子、姐妹等准备嫁妆和馈赠媒人及亲戚友人的礼  相似文献   

5.
毛立平 《史学月刊》2006,(6):103-108
嫁妆跟随妇女由娘家到婆家,成为她们在新家庭中的“私产”。清代,大多数妇女拥有对自己嫁妆的独立占有权和支配权,并利用嫁妆为家庭、家族乃至社会作出贡献。妇女在支配嫁妆的同时,逐步加大其对家庭事务的影响,赢得家庭和家族成员的尊重,确立起她们在新家庭或新家族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台江县翁你河一带的苗族青年男女婚姻,自古以来由青年男女在“游方”场上通过对歌方式自由恋爱,婚娶形式分两种:一是夜嫁;二是日娶。夜嫁是男女双方通过“游方”达到情投意合,决定结偶之后,瞒着老人采取的一种突袭结婚方式。女子借口晚上去“游方”,乘便弃家连夜奔往男方家去。夜奔之前的一两天,女方将情况告诉自己最好的女友,并将出嫁须随身携带的衣服、首饰等藏匿起来。当夜,女子向父母谎称仍去游方,空手出门,然后由其女友将藏匿的物件设法带到游方场上,交与男方去迎娶的人们(陪同新郎迎娶新娘的伴郎,人数不定,但与新郎加…  相似文献   

7.
刁统菊 《民俗研究》2006,90(4):195-213
一、前言在缔结一个婚姻时,相互交换礼物(不管何种形式)是世界上许多民族和社会中一个比较普遍的实践。在人类学那里,男方向女方的赠与包括聘礼(bride wealth)、聘金(bride price1)、“新娘服务”(bride service2),指的是新郎或其亲属送给新娘本人或其亲属的礼品,包括钱财、物品,也包括以劳动形式提供的各种服务。女子出嫁时亲属赠送的各种物品或货币称为嫁妆(dowry),有时候也包括新娘或其亲属提供给新郎亲属的“新郎服务”(bridegroom service)。关于为什么联姻的两个集团之间要互相赠送礼物的问题,学界的解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8.
何越 《安徽史学》2010,(4):60-66
古罗马实行的是嫁妆婚姻."女儿出嫁给予嫁妆"从一种习俗变成法律的硬性规定;嫁妆的数额经历了由少到多的变化;妻子对嫁妆的权利则经历着从无到有的演变.这是一个逐渐对妇女有利的发展过程,也是罗马财产让渡的一个发展过程,它对于妇女而言不仅仅是获取陪嫁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嫁妆参与了社会财产的分配.罗马妇女通过嫁妆制度参与社会财产分配与让渡,在罗马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显示出自己独特的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9.
陪嫁箱     
<正>陪嫁箱是女子出嫁时最重要的嫁妆之一。在很多地方,女孩儿出嫁"不管穷的富的,一定要有一对陪嫁箱子"。陪嫁箱不仅代表了结婚时婆家的面子,更是婚后媳妇私有财产的堡垒。世俗常以嫁妆多寡论新娘身份高低,陪嫁箱作为嫁妆中的重头戏,是极有讲究的。一般陪嫁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吉祥图案,如牡丹、荷花、石榴等,寓意富贵荣华、百年好合、多子多孙,寄托着父母对于女儿的美好愿望。每个陪嫁箱里部有些应急的钱,叫做"压箱钱"。在碰上紧急事件时,陪嫁箱还有"救命"的功能。这是父母为防女儿不测准备的救命钱,让她在患难时能派上用场。  相似文献   

10.
“十里红妆”是指旧时浙东宁绍一带富家大户嫁女的嫁妆。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嫁妆的丰厚。当大户人家女儿出嫁时,这些人家为女儿精心置办日常起居所需的一切家具、器皿、床褥、衣裤、首饰等作为嫁妆,发嫁妆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故有“十里红妆”之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