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一新 《纵横》2013,(12):45-47
笑对“批判” 父亲参加陪同周恩来踏勘三峡时留下的著名照片“周总理视察长江三峡工程坝址”,以及周恩来、父亲两人其同签名的岩心牌,本是父亲一生平凡工作中的一次不平凡经历,谁知却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厄运。而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却是在“打倒”父亲的大字报上。  相似文献   

2.
李筱桐 《纵横》2011,(3):10-13
父亲李济深的青年时代,清朝政府昏庸腐败,帝国主义不断入侵,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时,年轻的父亲萌发了反清爱国思想,投笔从戎进入保定军校学习。从辛亥革命开始,他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学生、部下和最忠实的战友,直接参加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之中,成为一名得力干将。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为完成孙先生的遗愿,父亲始终不渝、奋斗终生,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杰出继承者。  相似文献   

3.
<正>父亲周翼南离开我们一周年了,但并不觉得他离开得很久。因为有父亲的文与画相伴,我一直以为他只是远行了——在浩瀚的宇宙中,不再有时空的束缚,如他一生潇洒脱俗的性情,如他那枚方印“随心所欲”。父亲远行后,我陆陆续续整理他的文稿画作、笔记书信。古人有云“文人相轻”,父亲却在文艺界有着众多师友,他用他真挚质朴的笔,记录着同时代文学家、艺术家等师友的深情厚谊,虽非生死之交,却可以说肝胆相照。这些文章,收录在他的《画外谈画》《书房画室》《秋菊集》《手相》等散文集中。在父亲的文字里穿行,追随着他的足迹,我读懂了父亲,读懂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情怀。  相似文献   

4.
谢光春 《世纪》2023,(1):52-53
<正>我的父亲田遨,在我心中就是一位充满敬意的先生。我们父子俩在一起,从来不谈家长里短,都是谈知识。教导子女读书做人小时候,父亲常让我练字、读书。要么让我写同音字能写多少个,同部首字能写几个。要么就到住的近外滩的汉口路附近去走走看看,回来就写观后感,由父亲评改。就是读书时,也要求把作者简介以及前言直至后记都要完整地看到,不能草率,要仔细认真。父亲说:  相似文献   

5.
小华侨忆往事□许翰如在安南读书、进行抗日宣传20年代,我父亲林照甫在安南(现越南)堤岸开了一爿布匹杂货店,店名“同合泰”。后因生意萧条,买卖很不景气,父亲负债累累,便悄悄地逃回老家福建小金门烈屿岛躲债。同合泰也随即倒闭。父亲逃债时,仅给母亲留下20元...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叫强俄巴.仁增多吉,他是1913年达赖喇嘛十三世派到英国伦敦上学的留学生,一共派了4个贵族子弟,他是其中之一。他在英国的诺菲利大学学电力专业,回来以后,于1936年在多底沟口建了一个小水电站。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我的第一个英文老师就是父亲,虽然他工作很忙,但坚持教我学英语,后来我师从西藏著名学者擦珠活佛学习藏语文,并请汉文老师教汉文,我父亲也都很支持。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被遗忘的名字——邵洵美,作为曾经活跃在文坛的唯美诗人、翻译家、出版家,不知何时已悄悄被历史的尘烟所遮蔽。带着那本为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而出的《我的爸爸邵洵美》,和父亲一样有着挺拔鼻梁和瘦削下巴的邵绡红,在一个温暖的春日午后,静静地回忆起父亲的故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父亲对子女讲过许多话,大部分忘记了,但有些话记忆犹新。幼时不甚理解,随年龄渐长.对父母的理解愈来愈清晰,对父亲的思念也更甚。 父亲学历不高.仅读过私塾,但读的书很多,涉猎知识面较广,自学成才。为了生计.他当过学徒,做过店员。解放后,他做过会计,当过水利局职工,修河挖沟。测量绘图,终被评为技术工程师。  相似文献   

9.
赵赓 《文史春秋》2011,(7):19-23
一 1876年,何叔衡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沙田乡杓子冲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何叔衡有两兄、两姐、一弟,5岁时母亲就病故了,父亲没有再娶。这是一个耕读之家,一家人全靠父亲种的那几亩祖上传下来的薄田和在农闲打短工养活,生活非常清苦。  相似文献   

10.
张从军 《江淮文史》2005,(5):109-115
父亲作古已三年有余。一位挚友一再恳切地对我说:你的父亲是一位受人敬重的老前辈,你有责任把他的精神写下,留给后人,那是前辈给后人留下的一笔精神财富,是一代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既可看作是你父亲的,  相似文献   

11.
洪画千 《世纪》2023,(3):41-45
<正>今年4月9日是我父亲洪汛涛(1928—2001)先生95周岁诞辰日。青浦息园的墓地上,四周开阔、绿草成茵,身高1.65米的马良雕像右手高举神笔,左手向后舒展,左腿提起,似手刚从远处跑来,给人无限遐想。父亲作为《神笔马良》的著者广为人知,而我心中的父亲,是一个在文学道路上下求索的问道者。  相似文献   

12.
我原名曾庆冠,祖籍是湖北省黄陂县。1922年3月5日在汉口出生。我的祖父曾梁府原在家乡种田。因生活难以维持,和祖母来到武汉。当过苦力,做过菜贩,摆过烟摊。后来经济情况稍好,开了一爿小百货店。他们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我的父亲曾觉先是长子。我的两个叔叔在私塾读了几年书。只有我父亲热衷学习,而且由于祖母的偏爱,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一直到大学毕业。我的母亲姓段,出身于农家,很早就由煤的之言与父亲订了亲。她嫁过来时,父亲正在大学念书。那正是“五四”运动时期,父亲受到了时代潮流的影响,对于这种包办婚姻不满。大约…  相似文献   

13.
毛岸英上“劳动大学” 1946年初,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大学毕业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已经18年没有与父亲见面的毛岸英,非常希望留在父亲的身边工作。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鼾声     
刘景彦 《神州》2013,(32):4-4
有一种天籁,你无法复制,无处寻觅,就像一副严密无比的祖传秘方,父亲的鼾声独有一番天地,酷似一碗久久熬制的高汤,有了它,才有了家的滋味,我不知道是父亲的脊梁,承受了太多的苦难,那起起落落的气息,竟是骨与骨之间碰撞的炸响,我不清楚是父亲的脚步,迈的过与轻松,以至于在这个宁静的夜晚都要高声地欢唱。  相似文献   

15.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忆父亲战斗在党的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生,我心潮难平。父亲用他的一生写满了对党的忠诚,从他的身上,我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无名英雄和他们用鲜血与生命书写的历史。谨以此文表达我对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的深切怀念和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16.
不当大少爷走自己的路白涛,本姓袁,名怀义,字炯涛。1915年出生在河南伏牛山区袁沟村(今属西峡县)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曾任西北军冯玉祥部营长,是地方有名绅士。白涛自幼好学,在家乡读了十年私塾,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少年才子,深得父亲喜爱。父亲本想他是袁家长子...  相似文献   

17.
闫玉凤 《铁军》2023,(10):40-41
<正>父亲闫世忠,祖籍山东,1911年12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父亲正式参加革命,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后转战南北,最后落户江苏,可以说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我小时候,曾听父亲说起过他参加革命的一些片段,也没往心里去,现在想起来很是后悔,如今,阴阳相隔,有些事想问问清楚,已经不可能了。记得他讲抗战胜利之后,国共合作失败,国民党开始大肆抓捕共产党人。我父亲也被抓去了,刑讯逼供好多天,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受到了很多折磨。  相似文献   

18.
豫北匪首王三祝,国民党党员,复兴社社员,滑县老店乡东岳村人。他父亲王泰恭就是一个反共反人民的土匪头子,1944年被我冀鲁豫部队击毙以后,王三祝就继承他父亲的衣钵,率残部南逃到封丘一带,到处搜罗兵痞、流氓、汉奸、土匪扩充反动势力,组织所谓自卫军,自任司...  相似文献   

19.
<正>父亲刘飞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吃尽了千辛万苦,参加革命后,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浴血奋战,英勇杀敌。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仍保持着工农的本色。“我是无产阶级”父亲出生贫苦,童年在饥寒交迫中熬过来。3岁丧父,8岁给地主放牛、打短工,小小年纪就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后来到武汉当茶役、码头工人。因此,他特别能吃苦耐劳。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我军多个高级领导职务,可劳动人民的本色从未改变。他从不讲究吃和穿,夏天最爱穿旧布条打的“草鞋”。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父亲刘半农刘小惠我现在正坐在一张60多年前摄就的“阖家欢”面前,照片上是我的父亲刘半农和母亲朱惠,中间站立的小孩子,很象个小男孩的就是我。那是去英国以前的纪念照片。50年前,当我们全家大小被父亲的突然逝世震动得天翻地覆和痛不欲生的时候,我就想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