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引言 旧石器作为唯一能够保存至今的早期人类制作和使用过的工具,对于我们研究探讨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文化、技术的发展等与人类起源及演进相关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正如科林·伦福儒(Colin Renfrew)在《对考古学解释的反思》一文开头所说的那样“当代考古学家们在思维和著述中一再面临的课题──也是考古学上最重要的课题,即考古学必须超越对过去仅仅进行重建和描述这种传统做法,以期我们能够解释过去为什么是这样的而非那样的。”[1] 旧石器时代或许真的离我们太遥远了,解释什么…  相似文献   

2.
刘扬  侯亚梅 《文物春秋》2012,(4):3-10,21
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大门由法国学者开启。从20世纪20年代法国神甫桑志华在庆阳发现我国第一批有正式记录的旧石器,到21世纪最近几年法国学者博伊达等与中国学者合作参与龙骨坡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法国学者参与了庆阳、水洞沟、萨拉乌苏、泥河湾、龙骨坡等一批重要遗址的相关工作。本文主要梳理法国学者与上述遗址的关系,并概述这些遗址新近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评20世纪日本旧石器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在世界上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日本列岛一系列的考古发现,众多的考古发掘项目,丰厚的科研成果,令国际学术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4.
他曾在11天内奇迹般地发现了3个北京猿人头盖骨,震惊了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变革的年代,新的发现接连不断,新的方法逐渐应用并普及,新发现和新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形成了国内活跃的学术气氛,也促使学科向更深的领域扩展。不论从田野考古发掘实践到研究内容、还是从方法到理论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已开始在世界史前史的框架下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6.
苏秉琦先生一生为创建中国考古学学科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而不懈努力,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考古学结合、考古学与现实结合上取得瞩目成就。晚年在思考科学未来时提出动态考古学及古与今、中国与世界接轨等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8.
中国近代考古学奠立的基础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传统金石学的发达;二是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传入。梁启超在这两个方面都有研究和介绍,同时还密切关注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发掘,并广为宣传和大力扶持,为考古学在近代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周晓陆 《文博》2024,(3):73-79
天文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重要分支,是古代天文史学的物化表征。该学科不仅为天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物质材料,还为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本文探讨了中国天文考古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务,并对学科的发展路径和体系建设提出了看法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西方考古学,已经处在比较成熟的阶段,成熟表现为对考古学理论的关注,对其他不同学科理论的接受①。而当代西方考古学存在着众多的理论流派,如文化历史考古学  相似文献   

11.
韩国河 《华夏考古》2001,(2):102-112
一、视点的选择和方法论 国际化的今天,把本国的文化立足于国际的视点,采取综合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逐渐成为考古学、历史学界的一个主要趋势,尤其是从异文化的角度或者是相互比较的研究方法,越来越成为国际合作研究的基本手段。具体到中日考古学的比较研究,其实也是从东亚的视点来整体看待和考察中日两国考古的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这种比较研究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因为比较的对象相同,在人为交流和文化传播存在为背景的前提下,探讨当时两国或两地区间存在的历史实事和性质;另一个是被比较的对象没有任何交流关系,通过比较旨在加…  相似文献   

12.
金石学在现代中国考古学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志 《华夏考古》2005,(4):98-106
本文将考古学与金石学的关系分为三个时期,首先,从源头上探明金石学与考古学内在学理上的相似甚至一致之处;其次,阐明考古学进入中国的前后,金石学是怎样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对考古学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三,金石学,乃至其背后的史学、经学背景,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考古学的许多方面,体现在报告编写的思路、论文题目的选定等……  相似文献   

13.
魏兴涛 《华夏考古》2012,(2):25-46,155,156
本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河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主要调查、发掘工作,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李家沟文化、中期的裴李岗文化和晚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等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基本研究历程、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有些方面还略作评议。在总结以往发现与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指出今后既要继续重视基础性的文化研究,又要更加广泛深入地运用聚落考古等方法,加强对古代社会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以期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全新的角度释读汉画像砖石,指出正确认识汉画像砖石的四原则:一是三维空间的角度,即从空间场景或“透视”的角度,来解读汉画像砖石;二是“自下而上,自右而左”的顺序,甚或是自下而上、自右而左的“连环画式”(或称“过程式”)的解读顺序;三是整体思维的观念,包括画面局部、各块画像砖石、画像砖石与墓葬建筑之间,以及墓葬、祠堂、汉阙等墓葬建筑组合等;四是综合考察法,应联系汉代人们的生活习俗、哲学观念、思想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等,结合古代文献,尤其应密切联系当前的考古学成果等加以综合考察.文章结合古代典籍、考古发掘实物资料和现代论著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日本近代考古学的产生期在许多地方有其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探讨这些异同点是当代兴起的比较考古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外饭店集团发展态势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通过对中外饭店集团发展态势的对比研究,分析了国外饭店集团发展的新动向、新举措,以及我国饭店集团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Modern-day archaeological monitoring is often hampered by lack of money, lack of time, inadequate measuring equipment, and lack of insight in the conservation potential of a site.

Although in moder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soil characteristics are noted (colour, texture, groundwater level, and sometimes mineralogy),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ly used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site. However, by look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a conservational view eventually combined with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the archaeological objects, much can be learned about the burial environment. This is essential for optimizing archaeological monitoring.

Degradation processes result from the change of reactive phases in the soil or the site. Reactive phases are soil components such as organic matter, sulfides, iron(hydr)oxides and carbonates (chalk, shells), and, if present, components in the ground or interstitial water such as hydrogen ions and sulphate. The presence of these phases can easily be established by the archaeologist or soil scientist in the field. We propose a simple field-based method for assessing degradation processes essential for in situ preservation and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史是历史学家族中最年轻的一门学科,也是最富发展潜力的一门学科,其优势和活力主要表现在能够充分借鉴、运用和整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当代中国史学科中提倡跨学科研究,一方面是指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宽当代中国史研究的范围,从而更好地体现当代中国史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另一方面是指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新的视角或新的思路拓展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深度,增强其学术性与科学性。越来越多的学术实践表明,整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实现自身的进步已成为当代中国史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9.
The increase in the presence of ‘ochre’ in African Middle Stone Age contexts has been employed, together with changes in human biology and behaviour, to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modern’ cognitive abilities arose in Africa. The consistent exploitation of ochre is interpreted as evidence for colour symbolism, a proxy for the origin of language and a defining aspect of ‘modern’ human behaviour. That humans attached considerable symbolic value to red ochres in particular is illustrated by ethnographic example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wear patterns indicative of abrasive processing methods prevail, but many archaeological specimens also exhibit wear traces not derived from grinding or scraping alone. Building on former research, I present here the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al study devised to infer the methods employed to extract powder from ochre during the African Middle Stone Age. The prospect of ascertaining at least some of the likely uses to which ochre may have been put, is also explored. I conclude that functional data derived from actualistic experiments can be used 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some aspects of prehistoric behaviour.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对“玉石分化”这一论点进行了辨析,从原料、制作技术等方面揭示玉器产生的根源。认为玉器起源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之初,地点最有可能在以中国东北地区为核心的东北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