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人物周刊》2014,(3):12-12
也许一个字能解释罗德曼访问朝鲜的意图,那就是“钱” 丹尼斯·罗德曼哭了。1月13日。在结束第四次朝鲱之行后,面对媒体的追问,这位前NBA球星情绪失控,一度哽咽失声。他表示,此次朝鲜之行非常棒,他希望不仅是美国人,  相似文献   

2.
曲升 《世界历史》2015,(2):120-134,161
对美国外交史的研究是查尔斯·比尔德史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美国历史上的国家利益观念及其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得出了国际主义外交路线与美国国家利益相悖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大陆主义"的国家利益观和外交路线,主张放弃国际主义和干涉主义,专事"国内门户开放"。源于对美国宪政民主制度遭到破坏的担忧,比尔德对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外交政策大加挞伐。比尔德的外交史学开创了美国外交史学的进步主义传统。知识论层面的宏观性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激进性,是比尔德进步主义外交史学的两大特征,并赋予其纯粹学术研究之外的广泛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是个相当有趣的人。他在从事国际活动时,常常随意发挥,鲁莽行事,落下许多笑柄。一次他在外交招待会上信口开河,扬言要"埋葬"西方资本主义,后来则不断地进行辩解,到1963年,他在接见美国  相似文献   

4.
"朝鲜2006年首次进行核试验,是因为听取了我的建议。"说这话的是美国一家烤肉店的老板伊根。过去15年里,他一直为美国和朝鲜政府之间的外交牵线搭桥。更早之前,他还在美国和越南之间穿梭……  相似文献   

5.
国内学者对于卫三畏的研究多集中在他在美国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代表作《中国总论》上,但实际上,除了最初来华的传教士身份和"美国汉学第一人"的殊荣外,卫三畏还是一位有着多年外交生涯的美国驻华公使。本文将以卫三畏的书信为切入点,考察卫三畏在1856到1876年间担任外交官时期的"中国观",即卫三畏眼中的晚清专制政体。  相似文献   

6.
<正>周书楷,1913年8月出生,安陆城关人。他从1938年任驻英使馆见习生起,至1992年"总统府国策顾问"(同时任"外交部"顾问)任上去世时止,外交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他是台湾"外交界"的风云人物。1971年11月,他任台湾"外交部长"时,亲历了台湾被联合国驱逐的变局,而1970年4月,他任台湾"驻美大使"时陪蒋经国访美,就是这个重大变局的前奏。1969年1月,尼克松当选美国第37届总统后,即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7.
高峰 《环球人物》2013,(7):88-89
自称是"金正恩元帅和朝鲜人民的朋友",但美国政府并不买账耳环、鼻环、唇环、文身、墨镜、棒球帽——这是前NBA球星丹尼斯·罗德曼标志性的造型。他出现的地方,从来不缺少喜感和怪诞,这次也不例外。2月26日到3月2日,罗德曼带领美国哈林篮球表演队访问了朝鲜,受到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款待,并受  相似文献   

8.
杜鲁门政府时期的美国对欧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是欧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灵魂人物。在他的主导下,现当代美国以欧洲事务为核心的外交模式基本确立,大西洋联盟的巩固和发展由此成为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对艾奇逊外交理念以及实践过程的探讨,呈现出战后美国逐步制定并推行遏制战略,缔造两极格局的全过程。秉持"实力地位"与"总体外交"这两个核心概念,艾奇逊竭力塑造出新的国际秩序,使之能够助益于提升美国国家实力。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政策的成功推行,加速了美国全球主导地位的获得,艾奇逊及其同侪最终构建起一个反映美国价值观,守护美国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全球体系。  相似文献   

9.
蓬皮杜继承了戴高乐对美外交独立自主的传统,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他一改戴高乐进攻性的外交风格,在外交场合展现出更大的灵活性。他将经济社会政策放在其施政纲领的首位,在外交领域中大力推行"经济外交",在货币、石油两场危机中与美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捍卫了本国的经济主权。同时,蓬皮杜联合西欧各国粉碎了美国借机重新控制西欧的图谋,积极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正《文史博览》2016年第6期我最喜欢读的文章是《艺术与魅力:外交大家周恩来》。周恩来总理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真是人人皆知。他对中国人民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还是20世纪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在担任总理期间,分管新中国外交工作26年,就有107个国家(包括美国和日本)与中国建交。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思想至今仍然指导中国的外交工作。他机智幽默的外交智慧令全世界敬佩。2016年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我们缅怀他、永远铭记他。(湖南郴州市白云金)  相似文献   

11.
刊中人     
《南方人物周刊》2010,(32):10-10
布菜尔眼里的美国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出版了回忆录《旅程》,捕述了他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小布什的看法:布莱尔32岁之前从未到过美国,1985年才随一个英国议员代表团首次前往美国,就在这次外交经历中,他首次真正见识了美国人非一般的聪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伍盘照的反排华演说活动为线索,揭示旅美华侨的游说活动在遏制美国排华言行、促使美国政府对禁外华人实行宽松政策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非官方大使"伍盘照的游说外交不但缓解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傲慢和敌视心理,更使旅美华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同情,这对于保护实际上在斗争中失势的华侨而言意义重大。伍盘照通过"美国式"的幽默、理性和雄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无爱国心"、"不归化"或"素质低下"等刻板成见,并因此获得他本人极为看重的"口笔权"。正是这难得的"口笔权"使他在反排华运动之后仍有机会参与各种公民团体组织的巡回演讲,作为"形象大使"在美国公众生活中重建华人与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思潮中,对美国外交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解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从解构主义层面看,学者们运用"话语分析"方法,关注"认同政治"主题,深化了对美国外交之国内文化因素的研究。在后殖民理论层面,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和印度学者提出的"庶民研究"方法的运用,刷新了关于美国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后现代理论在美国外交史研究中的运用有着学术上的积极意义,但少数后现代论者关于美国外交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激进主张,也引发人们对它的质疑和批评。事实证明,这些激进论者没有领会并贯彻后现代主义平等、宽容的人文主义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4.
在19世纪以降的中美关系史上,同时拥有学者、外交官和跨文化者三种身份经历者不乏其人,如卫三畏、柔克义和司徒雷登等人。由于时代的差异,芮恩施的三种身份经历显得与众不同。在中美关系史上,他的跨界经历是进步主义时代美国学者从政的缩影。作为学者,芮恩施的学术思想为20世纪初美国远东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他利用美国政治学会对中美关系施加学术影响;他利用学者和外交官的双重身份,来处理一战时期处于危机中的中美关系,并因此陷入身份认同困境;作为跨文化者,芮恩施虽有促进中美沟通的良好愿望,但他是以美国强势文化的姿态来"帮助"中国的弱势文化,结果适得其反。在担任驻华公使前后,以芮恩施为代表的美国政治学会学者群体活跃于中美外交舞台上,并致力于建构一种带有浓厚学者气息的中美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芮恩施鼓吹的"平等"与"自由"等道德价值,实质上仍是代表美国强势文化的西方价值。  相似文献   

15.
郭华东 《黑龙江史志》2013,(15):118-119
迈克尔·H·韩德是美国外交学界有着重要影响的知名学者。其研究领域涉及到中美关系、美国外交等。韩德早期专注于中美关系研究,是美国学界知名的中美关系研究专家,同时在美国与亚洲关系、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等方面也有造树。他的主要论著中既有微观实证,亦有宏观思考。其治学路径及研究视角值得国内美国外交史学人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何理良 《百年潮》2011,(10):12-17
2010年11月24日,黄华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他逝世后,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为“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资历最老的外交家”,美国《纽约时报》也罕见地发表悼念文章,称他是“中国迈向开放时值得尊敬的外交家”。从1936年随斯诺进入陕北时的一介书生到新中国的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70多年的外交生涯,外交经历之丰富,友好交往之广泛,堪称外交界的奇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见证了新中国的外交史。他这一辈子看起来顺畅而风光,但光环和鲜花背后艰辛曲折的故事几人能知?艰难岁月苦苦略守的心情何人能解?  相似文献   

17.
正《晚清时期老外的"国学"情结》自1807年英国人马礼逊来到中国后,来华的西方人络绎不绝,他们往往背负外交、经商抑或宗教使命,其中不乏长袍马褂久居甚至老死中国者。他们身上表现出长期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国学"情结。第一,人名多附庸中国传统文化。美国汉学家Samuel Wels Williams,中文名字为卫三畏。"三畏",不仅与他的英文名Samuel音相近,而且  相似文献   

18.
汉密尔顿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相信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性,认同并顺从欧洲主导的国际关系原则,把国际关系视为国家间争夺权力和利益的斗争,排斥理想主义者所倡导的道德与伦理因素。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应该追求权力与商业利益,使美国成为英法那样强大的帝国。汉密尔顿的思想是美国外交中现实主义传统的起源,对当时和后来的美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密尔顿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糅合了美国例外论和使命观,这一点构成汉密尔顿主义与欧洲大陆现实主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随着惊心动魄的美国民主党党内初选的落幕,政治新星奥巴马终于正式登上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角逐白宫宝座的擂台。不论在美国政坛,还是在外交政策领域,奥巴马都是一匹名副其实的"黑马"。他有许多涉及美国外交的崭新理念。但与麦凯恩相比,奥巴马的对华政策可能更难以把握,外界只能从民主党一贯的对华政策理念,以及他在对华问题上的相关讲话中去勾画他的"中国印象"。  相似文献   

20.
肖依斐 《神州》2014,(7):72-74
<正>最近一个名叫王玄策的外交"牛人"红遍了史学界和军事界,中华网军事频道称他为"一人灭一朝的唐朝传奇英雄";《百家讲坛》杂志也在文章中称他为"史上最牛外交官:自学成才,战胜一国。"这位功绩彪炳、战功显赫外交牛人为何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鲜有人知?我们是否能在他的故乡洛阳探到一点蛛丝马迹?近日,记者走访了当地有关的专家、学者,请他们为我们讲述丝绸之路推进者王玄策的故事。隐匿于历史画卷中的"冒险王"王玄策这个名字在近代渐为人知,最早真正把他隆重推出的人是日本玄幻文学作家田中芳树,它以古代中国为背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