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物》1982年第3期介绍邾国故城出土陶量简讯一则,未释陶量上的文字,文中又误将摹写之字倒置。据拓本,此字补足残划后当作(?),释"(?)"。春秋时有两个邾国:一为鲁之附庸,在今山东邹县,金文作"(?)";一为楚之与国,在今湖北黄冈,金文作"邾"(说详陈直《金文拾遗》)。此器出于邹县邾国故城,当是山东境内邾国之官量。  相似文献   

2.
1980年5月,峰山公社张庄大队社员刘寄生、张传珍将前几年在邾国故城宫殿区以南挖出的两件陶量捐献给国家。两件陶量的形式、大小相同。直口,微鼓腹,平底,通饰细绳纹,近口部饰瓦纹,腹中部有波浪形堆纹一周。腹部左右各有一圆柱形把手(图二),底部内表有陶文"(?)"字(图一)。根据中国科学院计量研究所同志的测定,该陶量容积为19520毫升。  相似文献   

3.
山西屯留出土一件“平周”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4年秋,山西省屯留县某工地施工时发现铜戈1件,现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收藏。此戈长胡三穿,援细长上翘,凹刃锋利;内细长,上下有刃。内末斜刃成刀状,刃锋利。通长22.2、援长13.8、宽2.3、厚0.3,胡长2.4、厚0.3,内长8.4、宽2.8、厚0.5厘米(图一、二)。戈内正面有铭文三行十六字,背面有正倒两组铭文共四字,均为镌刻。正面铭文为:  相似文献   

4.
《柴翁诗卷》为一横披手卷,高三十余厘米,长近三米。卷前有许宝蘅题签,为“柴翁诗卷”四字。诗卷内装有郑珍写致道员于钟岳的诗作七首,字系行草,书于数张信笺之上,乃郑珍手迹,殊为珍贵。卷中又有《郘亭五兄属题李斯泰山石刻十残字搨本即次郘亭韵二首》、《郘亭五兄属题前明巡抚杨公文聪山水》三诗,书于同样信笺之上,字为行书。卷后有傅增湘写于辛已(1941)十一月的题识、邢端写于壬午(1942)夏至的题识,最末为章士钊作于庚寅(1950)的七言律诗一首。该手卷今藏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  相似文献   

5.
《文物》1982年第7期《邾国故城陶量文字补正》一文,认为报道邾国故城出土陶量的简讯(刊《文物》1982年第3期)误将摹写之陶量铭文倒置,据拓本补足残划后字当释"(?)"。按简讯摹本未倒,实则是拓本倒置了,而拓本字迹基本清晰无"残划"。山东省博物馆收藏两件同铭陶量,系解放初期邹县邾国故城(旧称纪王城)出土,形制、纹饰、铭文与此次报道之陶量全同。字迹清  相似文献   

6.
一号戈。蒙阴县图书馆于70年代入藏。援略上扬,正中微起脊,锋端呈弧形三角,中胡,援、胡部均有锋刃,阑侧三穿,最上一穿近圆形,下两穿为长方形。内微上翘,后缘抹角,内上一横穿。内端有铭文约4字,辨识者2字,为“膚(莒)”、“戈”。援长14.3、宽3.3,胡长9.5,内长7.5,宽3.2厘米。重288克(图一、二:1;四)。  相似文献   

7.
一武汉市新洲区邾城东12公里许,有一座孔子山,孔子山下有一条孔子河,孔子河畔有一所闻名遐迩的问津书院。问津书院,俗名孔庙,亦名文宣庙。新洲孔庙的缘起,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孔子周游列国时,于公元前490年从叶公的封地返回蔡国的途中,见沮溺耦耕,使子路问津。宋代理学家朱  相似文献   

8.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收藏的两件战国有铭铜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3月,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从正定县牛家庄村征集到两件战国刻铭铜戈,现介绍如下。 (阝奇)氏戈。通长22.2、内长8.5、阑长12.5厘米。狭援微弧上翘,脊棱明显,锋稍圆钝,长胡三穿,穿近梯形。内作刀状,上下有刃,刃较锋利,其上一长方形横穿。内上刻有“(阝奇)氏币艹”四字(图一、三)。“(阝奇)氏”为地名,《汉书·地理志)记上党  相似文献   

9.
邾公钟铭文工整清晰,对探讨邾国历史非常重要,已有众多学者对铭文进行过研究。本文重点考释了此篇铭文,把旧释成"扬"的字改释为"穆",并在此基础上对邾国以及小邾国的历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1982年,天津市文物管理处从蓟县运往天津的废铜里拣选出一件铜戈。此戈援残损,有中脊,胡断裂,阑高13.7厘米,其侧有三穿,内完好,长7.6、宽3.3厘米,中部有一长穿(图一)。内的一面刻铭文三行,十七字,另一面二字,字的笔画细如毫发,字口极浅,无法施以毡墨(图二、三、四),释读如下: 十七年,丞相启、状造,郃阳嘉,丞兼,库(月隼),工邪。郃阳。  相似文献   

11.
贾一凡 《江汉考古》2020,(1):88-95,80
近年来追缴的小邾国青铜器中,邾寿父鼎、邾眉父匜被盗于距东江小邾国墓地仅1.5千米的横岭埠遗址,器主是小邾国宗室贵族。郳公戈被盗于大韩墓地,年代为春秋晚期偏晚,是小邾国君郳公克父的自作器,综合文献记载和郳公镈铭文,推知克父应即小邾国春秋末期的国君恭公或惠公。两件邾季簠是小邾国君之幼弟为其妻仲娸作的媵器。  相似文献   

12.
正朱启连,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字跂惠,一字棣垞。原籍浙江萧山,因其父游幕侨居于粤,遂落籍番禺。同治十年(1871),师从岭南大儒汪瑔习诗,甚得器重,汪以次女若昭妻之。诞二子,长子即近代民主革命家朱执信。朱启连曾于光绪十四年(1888)参加乡试,未第,此后绝意仕进,布衣终身。他博学多才,诗文造诣颇深,对政治、经济也有独到见解。两广总督张之洞闻其名,召入幕府,未几,自感遭遇轻慢而辞别。善书,尤精草、隶体。晚喜琴,妙达声律,能以琴音识人,有"琴王"之誉。他为人诚悫,性情耿介,不俯仰流俗、  相似文献   

13.
1986年,涿鹿县矾山镇五堡村农民在挖土时发现1件铜戈,现藏涿鹿县文物保管所。铜戈援稍上扬,中起脊,前锋弧尖,胡狭阔,三穿;内直,一长穿,末端有两行五字铭文“索鱼王□戈”,第二、四两字笔划不全。通长19.8、援长12.5、内长7.3厘米(图一、二)。其时代应为春秋晚期。铜戈出土地点距涿鹿故城约500米。这里曾多次发现战国时期的陶器,铜短剑、  相似文献   

14.
1983年底,山西省博物馆从太原电解铜厂拣选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件铜戈,较为珍贵。戈长援微上翘,中部凸起,剖面呈菱形;长胡下端齐平,近阑处有长方形穿三个;内亦上翘,上有一长方形穿,端有刃。戈援长14.8、胡长9.8、内长9.2厘米。戈一面阑侧胡上铸铭文,似有七字,因锈蚀严重,字迹大都模糊不清(图一、二),可辨识第一字为"奠",第三字约为"敬"。 "奠"古与郑字通,应是铸造兵器的地  相似文献   

15.
蕴章  瑞吉 《文物》1985,(10)
1983年3月,在山东省莒南县小窑大队发现了1件青铜戈。戈稍残,援长13.2、内长6.6、胡残长5厘米。阑侧三穿,上穿呈半圆形,下两穿呈竖长方形。直内一穿,呈矛头形。铭在胡上,阴文"左徒戈"三字(见图)。  相似文献   

16.
论新发现的一件宜阳铜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10月,洛阳市宜阳县韩城乡城角村农民在村南修水渠时,于地表深约1.4米处发现有铭铜戈1件,本文仅就这件铜戈铭文的释读及其相关问题,略述管见。铜戈为长胡,援前部略向上扬,锋刃锐利,中脊隆起,断面略呈菱形。阑下突出一齿,近阑处有三长方形的穿。内较长,末端有刃,其下侧刃部向上收弧,内上一三角形穿。全身布满浅绿色锈。通长25.1、阑长12.2、内长9.1、内宽3.3厘米。重297.5克(图一~三)。戈内尾部刻有铭文13字(合文一),铭文为:  相似文献   

17.
新见三孔布简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阳”三孔布2003年11月,笔者见到一枚小型三孔布(插一图一,图1)。此布生坑绿锈,下部左右两孔中间以下残去,背首穿孔上方所铸数字不清,背部铸文“十二朱”。面部铸文二字,上下排列,与目前所见具有两个字为左右排列的三孔布有所区别。据说此布出自河北邢台一带,罐装,同出还有几枚尖足布。根据锈色、文字风格,“据说”当属可信。面文二字,第一字为“阳”字,没有疑问,关键是第二字。第二字右边从邑。左边与下列诸字类似:1.甲骨文:、等字,《甲骨文编》列入正编卷八,以为“从见从,《说文》所无。又有、等字,《甲骨文编》列入附录上九三。①…  相似文献   

18.
李零 《文物》2012,(6):81-84
北大藏秦简有1枚木牍,内容是讲死者复生,可与放马滩秦简《志怪故事》比较[1],是一篇难得的文献。木牍长23、宽4.7厘米,属于标准的尺牍,墨书8行,共165字,外加重文2字(见本期《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图三)。今拈篇首语题篇,作《泰原有死者》,简介如下。(一)释文(参考钩识号,标点断句,划分段落)[2]  相似文献   

19.
“良金”铜钱牌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一年来,国内有关刊物连续报道了在湖北省境内先后两次出土“良金”铜钱牌的消息。一篇是姜胜撰写的《大冶县出土窑藏青铜器》,载于《江汉考古》1989年8月(第三期)。文中介绍在1982年5月,大冶县金牛镇出土一批窖藏青铜器,其中发现了极珍贵的古货币铜钱牌“良金四朱”及“良金一朱”二品各一枚。“良金四朱”通长13、宽4、厚0.3厘米,重量110克;“良金一朱”二残块,其形制与“良金四朱”同,残长6.4、宽3.3厘米,未注明重量。由笔者与汪宗耀二人合作的《湖北蕲春县出土一批战国青铜器》也在《文物》1990年第一期刊出。文中介绍这批青铜器出土于1986年春,出土地点在该县长石乡长石村。该文并披露伴随青铜器出土的除有铜钱牌“良金四朱”“良金一朱”二品之外,还有过去世所未见的“良金二朱”。三品的尺寸重量分别是,“良金四朱”二枚,通长均为13.1,宽4、厚0.32、  相似文献   

20.
《文物》2014,(5)
<正>2006年12月,安徽省六安市九里沟乡第三窑厂职工在取土时发现一土坑墓(M3283)(图一)。墓葬破坏严重,轮廓不明,出土铜戈、剑各1件。戈援起脊,阑侧三穿,内上近阑处有一长条形穿孔,后部有一圆形穿孔。戈体锈蚀严重,内与援部均断裂。内两面饰双阴线图案。援上铸有铭文3字,胡上铸有铭文4字。通长21.9、宽10.5,援长14.8、宽2.6,脊厚0.7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