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炎黄春秋》2010,(2):87-87
《炎黄春秋》编辑部同志: 最近看了《炎黄春秋》2010年第1期中的《毛泽东领导“三反”运动》这篇文章,我有些看法。“三反”“五反”“肃反”的时候我还小,并不知道其中意义,不过是“三反”内容如同儿歌似的经常挂在嘴上:“反贪污,反浪费,官僚主义我反对。”这些运动所反对的方面应该坚决打击,  相似文献   

2.
《炎黄春秋》2009,(2):87-88
我们为什么不忏悔 在《炎黄春秋》2008年第五期上看到了一篇署名文章《我打谷志有》。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少有的一篇作为当事人忏悔和反思“文革”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任可 《炎黄春秋》2005,(11):62-62
《炎黄春秋》第10期陈虹的文章第9页两处引文有误。一是说叶剑英为罗瑞卿填了一阙词,表示婉惜。这是作者臆想,而且所引词第三句是错的。当年我是坐在前排听了叶的传达。他说明是套用辛词,并非自己所填。辛弃疾的《贺新郎》原句是:“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叶引用时只将“百战”改为“一跳”。作者把辛词误为叶填,而第三句把“万里”改为“望”更加不通。  相似文献   

4.
《炎黄春秋》2009,(8):86-87
2009年第3期《炎黄春秋》封三刊登了部分编委和作者的照片,他们都是对国家对历史负责任的有正义感的人,值得我们尊重。我特别敬重今年92岁高龄的李锐先生,他留存的史料镌刻着时代的印痕和苦难,对中国的将来颇有警示作用;他的女儿李南央在贵刊发表的文章,给人振聋发聩之感;崔卫平关于人道主义的文章,激情飞扬,令人心悦诚服;金雁关于苏俄“十月革命”的文章,严谨缜密,洞察入微;曹思源的文章,数据准确,独具慧眼……他们都是给读者运送“粮食”的人,播下“火种”的人。历史将会铭记他们!  相似文献   

5.
林准祥 《中国钱币》2004,2(1):47-53
嘉庆朝“广东银行”银票被确定为真实无伪后,便产生了一连串历史问题:如银票的用途如何?何时开始流通?流通的范围多大?至于何人创办“广东银行”?它的历史及其背景如何?更是我们应该考察的对象。显然单凭有水印的票样只能解答一部分问题,要全面考察此票的历史背景,仍需利用唯一的一张已签发的票样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其防卫问题关系到大清帝国的安危。本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嘉庆时期关于加强避暑山庄防卫的档案进行了梳理,概述了加高宫墙,添加堆拨及增加兵备等防卫举措的确实过程及其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嘉庆时期的新疆区域志史料,在地方志中较为少见,通过以传统文献学为主的研究方法对其史料进行分析,其记载内容广泛而翔实,深切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综合情况,同时又为莅任官员治理地方提供参考,“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行政治理在一定时期是保障地方稳定的有效手段,疆域、沿革、界址等为维护边疆稳定提供史料依据,屯田、贸易等政策不仅是治理中的实践探索,更为往后的发展提供良好借鉴,有着极为显著的参阅价值。  相似文献   

8.
包袱瓶是清人的首创,又名袱系纹瓶、布袋瓶。它创烧于清康熙年间,流行于乾隆和嘉庆时期。其器型通常是在瓶身肩部,装饰一条凸雕的包袱带或束带,再于瓶肩围过来,在中间自然地打个蝴蝶结。而器身饰凸雕的包袱纹褶皱清晰,造型独具特色、颇有创意。且施釉肥厚,釉彩艳丽,褶皱起伏明显、自然,增添了器物的雍容华贵之感。此外"包袱"与"包福"谐音,寓意幸福吉祥。又因其器型独特,纹饰优美,令其不仅受当朝统治者的喜爱,成为宫廷皇家常见的御用之物,更成为了后世争相仿制的精品。  相似文献   

9.
10.
马林莹 《清史研究》2023,(1):112-123
清代察哈尔地方盛产可延年益寿的黄芪,颇受内地民人青睐,但清廷在蒙古地区厉行封禁政策,内地民人只能私赴口外活动。把尔头(雇主)带领山东、山西、直隶等内地民人,在察哈尔地方民众协助下挖采黄芪,始于乾隆年间,盛于嘉庆时期。所获黄芪或在当地囤积售卖,或驮载偷运入关分销各地,直隶祁州便是药材周转枢纽之一。察哈尔黄芪的采挖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草场,损害马政、易滋事端,但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药材资源开发,增进了不同民族区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嘉庆时期清廷对内地民人私采黄芪的行为由放任默许转为积极管控,推动了律例完善和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1.
衙门八字开     
李日 《文史博览》2010,(5):47-47
<正>"官司"一词,本意为"让官员掌管、判定",后来引申为诉讼。封建官场中,能秉公执法的"清官"固然有之,但是许多贪官污吏多有混淆黑白、指鹿为马  相似文献   

12.
衙门八字开     
李日 《湖南文史》2010,(5):47-47
“官司”一词,本意为“让官员掌管、判定”,后来引申为诉讼。封建官场中,能秉公执法的“清官”固然有之,但是许多贪官污吏多有混淆黑白、指鹿为马的秽行。许多民众求告无门,于是就有了一种请求、委托他人帮助或者代理进行诉讼的社会需求,“律师”便应运而生。(画一)  相似文献   

13.
李华 《文史月刊》2010,(6):11-12
<正>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领导干部送礼之风"特别盛行"。此种歪风,与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亲自"作出表率",有着必然的联系。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及其一班人每逢到地方视察工作,必带上大批礼品,包括香烟、手表、电视机、器皿、金银饰品等等。其价值是相当可观的。如勃列日涅夫一  相似文献   

14.
李华 《文史博览》2010,(7):29-30
<正>1964-1982年是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领导干部送礼之风特别盛行。此种歪风,与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亲自"做出表率",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文史》2010,(2):37-37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代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 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湖南文史》2012,(2):41-41
朱元璋早年参加郭子兴的队伍.靠杀人放火而起家.因此特别忌讳人家拐着弯子骂他是“贼”,他对“贼”字的警惕简直到了神经过敏的地步。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给人当枪手,  相似文献   

17.
陆南泉 《炎黄春秋》2014,(11):89-93
总的来说,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一步一步地向斯大林时期建立的后来逐步巩固与发展的高度集权体制回归,它对苏联社会的发展在很多方面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后果,也是出现了“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一个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爸爸是疯子,但儿子不是。儿子和妈妈把爸爸送进精神病院。爸爸一直认为自己是皇帝,他们的家是后宫,儿子是太子,妈妈是皇后。  相似文献   

19.
<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看来也得有个规矩。如本文所述,这些言者,为争一己之虚名而信口雌黄,也无罪么?明亡于万历皇帝的说法由来已久。人们之所以有此观点,缘于万历皇帝近30  相似文献   

20.
黄小峰 《中华遗产》2011,(5):150-153
在中国古代,权力最大的人非皇帝莫属。不过在某些情况下,皇帝的上面还有更为尊贵的人,即皇帝的父亲。当皇帝与他的父亲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生些什么?在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件被称之为《望贤迎驾图》的高头大轴,是我们观察这个问题的上佳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