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汾  ;周宏波 《沧桑》2008,(3):231-233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记载名士言行、标举魏晋风度的轶事小说,影响之大,被鲁迅称作六朝的"名士教科书"。西晋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也是书中花大量笔墨描写的重要人物。但是在《世说新语》的记录中,王戎的形象却充满了矛盾。文章试图分析王戎的矛盾性格,并揭示出其中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相公吃萝卜     
从前有个相公,仗着家里有钱有势,到处寻欢作乐。他从来不爱理弄文墨,斗大的字也识不得一个,但又很爱面子。乡间百姓请他念书信,他分不清横竖倒直,可一张口就是:“公事要紧,不得了呀不得了!”有位老大爹故意要考考他,拿来一篇文牍。相公把文牍拿倒了,大爹告听他:“你把文牍拿倒了!”相公却说:“我是给你看的。”从此,人人都知道他是个不懂装懂的家伙。相公的父母去世后,他把家业渐渐荡尽,只好流落街头巷尾。一天,相公站在街  相似文献   

3.
放映员往事     
每当丧礼降临村子的时候,总会勾起王炳民对于过去时光的回忆。“我从小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父亲也是。记得小时候,村子里谁家有人过世了,父亲总会去帮忙。父亲是农民,没有钱,也没有文化,但他想着给人做点事总是可以的,扫地、摆桌子、打水、做饭……这些事情他都会去做。”  相似文献   

4.
正一我出生于1932年10月,祖籍是湖北,从族谱上看是陈友谅的后代。爷爷叫陈金波,老家在湖北黄冈,自幼学做裁缝。他来南京的时候先是做帮工,后靠手艺创业,他有一个干妈家里很有钱,给我爷爷钱去做生意,所以后来在中华门那一块开了一个估衣店(专门出售旧衣服或原料较次、加工较粗的新衣服的店铺)。那时候我爷爷三四十岁了,要成家,朋友把烟台一个有钱人家家里岁数大了的丫鬟介绍给了他,爷爷就把她一家带到了南京。讲到这个也很有意思,我爷爷没文化不会写字,但结婚有一项程序要签字。朋友就给他刻了个  相似文献   

5.
牧惠 《文史天地》2002,(5):44-44
《红楼梦》里当了奴才总管的赖大,“托主子的洪福”,“蒙主子的恩典”,儿子赖尚荣弄了州县官儿当当。纪晓岚家也有一位门人有此荣幸。他只带一个儿子和一个书童,出任云南省某县县令。官儿虽小,但也是个处级七品官了:于是,亲友们都陆续亲近此人留在河北老家的家属。有送钱的,有送礼的,有攀亲的,有争着借钱给他家的。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那位县官留在家里的儿子成了必不可少的座上客。  相似文献   

6.
杏子树下     
从前有个老阿妈,带着一个儿子过日子,日子不算富裕,却也勉强过得下去。只是儿子阿星很懒,一天只知道睡觉,从来不做一点活,是个名符其实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人。阿妈天天出去做活,回家来还要做饭给他吃。阿星一点也不体贴阿妈,洗脸都要阿妈帮他洗,要是阿妈忙不过来,他可以三天、五天不洗脸。他记得大人对娃娃说的:“小猫三天不洗脸。顿顿得肉吃”的话,他对阿妈说:“我十天不洗脸,得两顿肉吃就行了。”可是,尽管阿星经常不洗脸,也只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得吃上几  相似文献   

7.
笑话     
有个富翁耳聋,但又不肯让人知道自己是聋子。一次,他邀请客人们到家里喝酒,他要客人先讲一个令人发笑的奇闻。一个客人开了腔,立刻引起一阵哄堂大笑。他也随大家大笑起  相似文献   

8.
1939年那年我8岁了,一二九师新一旅政委唐天际带领部队驻进山西黎城宋家庄村,随军医院设在牛路开家里,女兵住在王肉责家里。唐政委有病,就住在我家东楼底。他有一个护兵叫王子昌,一个伙夫不知道其叫什么名字,光听唐政委大头大头地叫他,我也叫他大头叔。每叫他一声大头叔,他就乐  相似文献   

9.
古文献及西周金文有“丰公”、“丰伯”、“丰王”等称谓,学者多以为这个“丰”即西周时期的姬姓丰国,为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受封之国,而那些称“公”、“伯”、“王”者则是他的后裔子孙。实际上,殷周时期以“丰”为国名的方国部族,除上述姬姓丰国外,尚有两个“丰”国,一为姜姓丰国,另一为戎族丰国。这三个丰国,不仅居地、姓氏、族属各不相同,就是在时代上也先后有别。数年前,蔡运章、陈长安二位先生曾撰文对各丰国的铜器作过专门讨论,很有创见,读后颇多收益。但  相似文献   

10.
他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小时候家里很穷,很小就跟着父亲下地种田;在田间休息的时候,他望着远处出神。父亲问他想什么?他说他将来长大了,不要种田,也不要上班,他想每天待在家里,等人给他邮钱。父亲听了,笑着说:“荒唐,你别做梦了!我保证不会有人给你邮。”  相似文献   

11.
嵇康的政治倾向及其对经学教育的批判徐杰,胡居付嵇康与阮籍、阮咸、刘伶、王戎、山涛、向秀一起被称为“竹林七贤”,“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①但他并不是一个志在“竹林”之中的人。他是有明确政治倾向的。嵇康一生的命运与曹魏集团紧密相连。嵇康与魏宗室联姻...  相似文献   

12.
孙犁(1913—2002,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在物质生活方面,自奉甚简,在日常的“待客”之道上,也是享有“吝啬”之誉。平时,朋友、同事去家里拜访,他一般没有留人用饭的习惯,以至于大家觉得,谁要是能在孙府吃上一顿饭,那简直就是一种无上荣光的“待遇”。  相似文献   

13.
财主与木匠     
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吝啬。他请了一个木匠给他做活,答应每天给木匠二钱银子的工钱。木匠做了七天,活做完了,去找财主算工钱。财主一本正经,慢吞吞地说:“每天工钱二钱银,七天应付二七一两三。”于是给了木匠一两三钱银子。木匠手里掂着一两三钱银子,心想:  相似文献   

14.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父辈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庚伢子”.  相似文献   

15.
著名理论家、翻译家,《资本论》译者之一,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同志离开我们已近20年了。笔者亲受他的教诲多年,他的治学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亚南同志的座右铭是:“坚持以恒定有成效。”他勉励青年人说,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以恒,读书、做学问也一样;比如订报刊杂志,一直订下去不间断,也一定会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司机被搁浅在郊外,他的汽车坏了。正当他焦急万分的时候,一个骑马的中年男人路过此地,他用自己的马把克雷斯的汽车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他表示感谢,这位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相似文献   

17.
打喷嚏     
从前,有一个商人,他和几个伙伴出门去做生意。一天,在路上歇气时有个伙伴打了个喷嚏,并风趣地说:“我老婆真好,她在想念我了。”从此,这个商人老想要自己的老婆也想念自己,可是却一直打不出喷嚏来。他扎实生气了。回到家里,无论妻子怎样对他都讨不了他的欢心,借一个不是,就揍妻子一顿。妻子很委屈,就问他为什么打她。他就告诉妻  相似文献   

18.
<正>一、“笨小孩”曾国藩左宗棠和曾国藩初次见面后,在给女婿陶桄的信中这般评价他的“一生之敌”:“其人正直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以至于很多年后,曾国藩被当成笨人逆袭、咸鱼翻身的经典案例。这样的说法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湘乡地区流传着一个段子。一天夜色降临,小曾国藩在屋里背诵《岳阳楼记》。没想到家里来了一个梁上君子,他看到曾国藩在用功读书,于是悄悄爬到房梁上,准备等他睡着了动手。没想到曾国藩一直在埋头苦读,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应邀去隐藏在陕甘宁三省边界关山深处的华亭县,参加一个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有一天早晨我早起出门散步,来到离宾馆不远处一个有许多人在那里欢闹的地方。这里是这个小县城的老年活动中心。只见一围人中有一清瘦老人,正在击打演奏一种装满锣、钗、鼓、钹等30多样敲击乐器的东西,他手、脚、腿、头膀、嘴、鼻并用,忘我地全身“运动”,使这件我从来没见过的奇怪的打击“乐器”,发出绝妙的如天籁般的声音,人群中不断爆发出叫好声和热烈的掌声。一打听,他原来就是早在全国闻名的“王打鼓”王有福。这位民间艺人,20年前我就曾闻其大名,只是没见过罢了。他曾三次进京,在天安门城楼赛诗擂台上与王老九对诗,在人民大会堂表演高超绝技“鼓乐”……受到毛主席、邓小平等许多中央领导人接见。他与李有才、王老九等齐名。没想到,这位农民诗人和著名民间艺人,至今还健在,还在活跃之中。兴趣所至,在会议空闲的一个晚上,我请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干部带我走访了“王打鼓”。赛诗夺魁天安门王有福,1931年出生,是甘肃陇东山区庄浪县韩店乡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小时候,王有福家里穷得时常锅底朝天,但他有个很聪明的爹,是庄浪一带的民间艺人,靠浪迹江湖,唱灯影戏和木偶戏,给人打鼓,挣点...  相似文献   

20.
周桓 《旅游》1996,(10)
我国京剧艺术家裘盛戎先生创始的“裘派”花脸艺术,自新中国建立以后,广为流传,到60年代,更为风靡,不仅京剧界继“无旦不荀”之后,兴起“无净不裘”之势,评剧里也出现了“裘派”花脸。如今的“裘派”著名演员姬少戎,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裘先生得意弟子,得到亲授真传的。姬少戎之戎,原是繁荣的“荣”,改为如今的“戎”字,是遵照师傅的意思改的,体现出恩师对他的器重。裘先生给自己的儿子取名都没有用“少戎”二字。因此姬少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