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程世刚 《文史博览》2005,(10):48-49
从延安时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江青在衣着方面是朴素大方的,和其他的女同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到了60年代末,江青因“文革”而在政治上迅速崛起,她开始把服装当成一种突出自己的政治手段。“江青服”就是这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心态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神州》2010,(1):24-27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了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李傻傻等为代表的80后作家。他们一现身,使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存在,并且引发着不可拒绝的文学事实:以他们为主体构筑的80后文学如飓风般迅猛抵达世人面前,成为文坛不可回避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结构的激剧重组与转型。"文革"的烟尘尚未完全消散,砸烂公检法留下的乱摊子尚未处理妥当,改革开放即已启航。经济活动渐趋活跃,思想观念开始松绑,拜金主义悄然萌生,各种不安定因素蠢蠢欲动。一时之间,社会治安急剧恶化,在中国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杀人、抢劫、盗窃、流氓刑事案件呈"井喷"之势。  相似文献   

4.
丁东 《文史博览》2005,(10):4-11
20世纪70年代,写作组在中国大陆曾经领导官方舆论。影响最大的是以梁效为主要笔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和曾用罗思鼎等笔名的上海市委写作组。其次还有以初澜为笔名的文化部写作组、以唐晓文为笔名的中央党校写作组、以洪广思为笔名的北京市委写作组等。  相似文献   

5.
《南方人物周刊》2013,(3):38-42
现在当政的人,基本上是我这个年龄段的,赶上过“文革”后期,经历了80年代的思想解放,但他们在人生的某个点上放弃过,可能就永远守不住原则了,因为他没有了阵地  相似文献   

6.
吴裘 《纵横》2013,(4):62-64
父亲吴灏与张大千、方介堪两位书画金石大师曾有过一段神交,这段经历至今鲜为人知。张大干与方介堪本是多年好友,但自1948年分别后,因两岸的对峙,30多年无法联系,更不能往来。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才由父亲吴灏牵线联系上。自此,三人谱写了一段以书面金石为桥梁的情缘。这段情缘的荫牛.还得从1948年说起。  相似文献   

7.
严珺 《神州》2010,(9):40-42
"80后"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个最早出现于2000年的词语至今已存在长达十年之久。但最初是如何孕育而出的,却是少有人知。"80后"最初只是文坛对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由少年作家恭小兵率先提出,后来逐渐被各个领域借用,成为了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代称。而这个概念,则最早出现在2000年7月的《诗参考》上,是以"8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诗"为专栏亮相的。到后来,这股"势力"逐步扩张到了小说界,开始为众人所知。2004年2月,北京少女作家春树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与青年作家韩寒、  相似文献   

8.
张开善 《百年潮》2006,(7):18-24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为强有力地领导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组建了一个部门——中央专委。中央专委的全称,开始是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后来随着工作的发展改叫中央专门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李星  金雨 《文史博览》2005,(7):30-30
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美国中央情报局曾进行过十分详细的调查与评估,相关报告已经解密。下面是中情局档案中有关“大跃进”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杨夏鸣、吴泽林在《日本屠杀虚构派“外宣”研究:现状与影响》一文中指出:日本国内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争论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进入80年代,伴随着教科书案和修改教科书的争议,南京大屠杀成为日本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依据对南京大屠杀的立场,日本出现了“屠杀派”、“虚构派”和“中间派”,并爆发了一场论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掀起了颇具声势与规模的关于"红专"问题的讨论。这一讨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受"左"的思想影响,对"红"的概念界定不清,将"红"与"专"割裂对立开来,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很大混乱,教训深刻。  相似文献   

12.
陈宇 《名人传记》2022,(7):22-27
20世纪80年代初,我随福建师范学院陈钟英老师做一个课题:被湮没的福建籍女作家、“小资”诗人林徽因文学作品的首次搜寻、编撰、出版。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陈钟英老师到北京大学进修时,曾到北大图书馆请教过副馆长梁思庄(梁启超之女),才得知一直没有林徽因的文学作品集。于是,她决心一定要让林徽因这位才女的作品早曰“出土”。但是,当我们开始了解她的生平与作品时才明白,原来林徽因是家乡的陌生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亲”,是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崔明德博士是较早涉及这一研究领域的学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大学读书期间,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发表了有关唐代和亲问题研究的学术论。之后,他又相继发表了《唐与薛延陀和亲原因新解》、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初。昌明方丈在归元寺雨花深处开示昌学汤、杨光等首批对归元文化进行研究并著述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贺龙"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的原因,国内许多报纸杂志及网站均有涉及,其中大部分媒体认为,贺龙之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李仲公上交的据说是贺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写给蒋介石的两封亲笔信。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藏,作为一种特殊地理和文化的存在,开始成为内地知识分子的一种情结。当时四十岁出头的余友心,相比之下在这个群落中算长辈。与西方思潮的追随者相比,他和一帮年轻人的奋斗目标却逆向而行。不管西方艺术界在干什么,他们选择去了解藏民族在干什么,藏族民间艺术在干什么,宗教艺术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17.
《湖南文史》2013,(5):40-40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极左思潮的支配下我们确有“轻视古董,迷信未来”的倾向,到了“文革”,这种倾向被推到极致。那时解释《论语》的“有朋自远方来”竟能说成是“拉拢来自远方的反革命党羽,扩大反革命组织”。这种倾向使有良知的人们普遍厌恶,并产生了对传统文化的殷殷向慕之心,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向慕逐渐形成一股热潮。  相似文献   

18.
方朔 《文史博览》2008,(5):32-34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萧军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作家。他曾与鲁迅、毛泽东都有过亲密交往和书信往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萧军在20世纪20年代就与共产党有着密切往来。1948年他在东北刚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被打成“反苏反共反人民”分子,排挤在党外。之后连续30多年,萧军厄运缠身,在“文革”中还险些丧命。1982年在政治上得到平反,却没有恢复党籍。  相似文献   

19.
汪志 《文史月刊》2012,(5):57-57
1986年的一个春日,我由甘肃省人才交流中心推荐,从南方来到祁连山脚下的一个小县城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的这个小县城,街道狭窄,建筑设施陈旧、落后,条件艰苦,我又是个南方人,生活上非常不习惯。刚去工作时,单位上暂时无房,我和结婚不久的妻子就暂住在一间旅馆内,一住就是三个月。  相似文献   

20.
方朔 《湖南文史》2008,(5):32-34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萧军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作家。他曾与鲁迅、毛泽东都有过亲密交往和书信往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萧军在20世纪20年代就与共产党有着密切往来。1948年他在东北刚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被打成“反苏反共反人民”分子,排挤在党外。之后连续30多年,萧军厄运缠身,在“文革”中还险些丧命。1982年在政治上得到平反,却没有恢复党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