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革”初期的一些中学生,为什么成了政治及人身迫害的一种工具?为什么越过了人类文明的底线?作家王小波的一位曾任北京市工读学校校长的世伯,“文革”前曾在学校大讲“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鱼”,听的学生毛骨悚然。结果在“文革”中,学生们强迫这位校长赤身趴在冰面上,留下了终身病痛。王小波说,这是他“自己吃了自己的屎”。“幸运的是他还未讲过‘割股疗亲’、‘郭巨埋子’,因而幸免于被刀片割肢和活埋”。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家旅游》2012,(9):31-31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英年早逝,但“王小波热”却由此开始,他的作品被空前的传播和接受,时至今日仍然没有淡出迹象,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十几年时间里,还如此不衰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这既是对他的作品的认可,也是对王小波这个传承智慧、理性和自由的行吟诗人的缅怀。  相似文献   

3.
且读王小波     
初读王小波,是因为他的死。他死在1997 年,死后,他的夫人写了一篇悼文,称他为“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 说他的生命像樱花,说他带给了她幸福的二十年。我很好奇,便问母亲:“王小波是谁?”母亲连连摆手:“那个人的书你看不懂的。”我那  相似文献   

4.
王小波在一部自选杂文集序言里讲到,年轻时读萧伯纳剧本《巴巴拉少校》,有场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工业巨头见到多年不见的儿子,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儿子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萧伯纳从这个故事,引申出一句警言:“人人有权争胜负,无人有权论是非。”王小波对此加了两句点睛之笔云:“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非的权力,他已经不战而胜了。”这是含意十分深刻的伤心悟道、愤世疾俗之语。有些涉世不深的读者也…  相似文献   

5.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永康军青城县味江(今青城山镇原泰安乡)爆发了震撼全国的王小波、李顺起义。第一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主张,深得百姓拥戴。它以暴风雨之势,迅速攻占了以成都为中心,东到巫峡,西抵绵州的广大地区。义军“数逾百万”,在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斗争持续三年之久,给予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以严厉打击,推动了社会发展。王小波、李顺起义,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压迫剥削的光荣传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优秀历史遗产。他们的英雄业绩永垂千古,彪炳史册。为了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配合青城后山风景旅游区的开发,1985年,经原中共灌县县委、县政府决定,由原灌县文  相似文献   

6.
王小波--自称为"一头特立独行的猪",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名字。王小波的文字,始终在向我们传递一种高贵的自由精神。王小波和李银河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成为不朽的神话。李银河说:"翻拣他当初写给我的情书,只觉得倏忽之间,阴阳两隔。"  相似文献   

7.
吾师吴小龙     
1996年夏天,我买了本《东方》杂志,因为这一期刊发了王小波的随笔《沉默的大多数》,后面还有一篇写瞿秋白的《书生革命家的悲剧情怀》,文风似曾相识,署名是吴小龙。我很惊喜,我估计,这个“吴小龙”,一定是我7年前在福州大学认识的那个吴小龙。  相似文献   

8.
初中历史课本第二册插图指示王小波起义的青城位置在成都左上方,但根据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说王小波在青神起义,按现在地图青神县在成都左下方,青神和青城是两个地方呢?还是同地异名呢?这两个位置究竟  相似文献   

9.
陈姝颖  张海元 《神州》2012,(23):20-20
对于中国文坛来说,王小波一直是一个异类,独来独往,无门无派。他的独特不仅是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更是作为一个精神世界的自由主义者立于当代文坛中。本文将在作者生平、创作缘由以及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王小波小说创作艺术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我是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责任编辑。十年来,我亲眼目睹一个作家从生前的孤清冷寂,到死后的洛阳纸贵。”钟洁玲开门见山。花城出版社中国文学编辑部。这间三人共用的办公室多少还是显得有些拥挤——贴墙是一整面大书柜,每张案头前都堆满了几尺高的新书旧稿。钟洁玲一身湖蓝织衫搭配明黄丝巾,婉约娴雅地端坐在明亮日光里,颇有几分人淡如菊的味道。“时代三部曲”无疑是钟洁玲编辑生涯中永志难忘的一次经历。  相似文献   

11.
从《交锋》、《变化》到《中国的新革命》,凌志军试图给这个时代下结论“在中国,历史以三十年为极限,我们不可能知道三十年以前的事。”王小波在他的小说《未来世界》中断言。然而,对凌志军来说,如果没有三十多年前、乃至四十年前的那些事,他或许不会  相似文献   

12.
正从1997年4月王小波在北京病逝,10多年过去,他的名字不但没有被遗忘,反而更加频繁地被提起,成了立在文坛上的一块丰碑。王蒙、许纪霖、秦晖等著名作家、学者都写过纪念王小波的文章。他的妻子李银河、胞兄王小平也写过回忆作品。不久前,姐姐王征的著作《时光中的事》出版——没有对文学的讨论,只是充满温情地记述了王小波和亲人间不为人知的往事。在写下这些回忆性文字前,王征写的都是一些冷冰冰、生硬的病历。她早年在国内当医生,后来移民美国。在姐弟5个中,她排行老二。上面有姐姐王小芹,下面则是3个弟弟王小平、王小波和王晨光。"我想写写小波,让世人都知道,他生活简朴,性格单纯,心灵博大精深,善良细腻;他头脑机智,出语幽默惊人。"王征说。生于1952年的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这样形容自己:一个又高又瘦又  相似文献   

13.
王雯娟 《风景名胜》2016,(9):130-133
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过这种诗意的生活并不是矫情的造作,而是在庸常生活里让自己带一点格调与品位,把生活过得浪漫有趣,不让自己活得粗糙.“对生活不将就,把日子过成诗”.还没有与潭心谷主人丁姐见面前,就已在朋友圈熟知了她这句对生活的宣言,对她和她的潭心谷,也愈加令我好奇和心生向往.  相似文献   

14.
马红梅 《神州》2013,(7):224-224
鲁迅和王小波是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两人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共性,比如都是苦难文学的践行者,特别是在语言的风格和叙事的手段的运用上,他们熟练穿越历史,穿越空间,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但是他们在语言风格上他们除了保持相互接近、通融的艺术手法之外,各自又存在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就鲁迅与王小波小说语言风格的差异做一个简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黄色新闻“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把新闻变成最适合报童大声叫卖的东西”本周我在自己所在的刊物中撤换了一篇评论文章。那篇文章说李银河因为有过跟王小波的绝世爱情,就不可能对一夜情、多边恋、乱伦等行为产生好感;她为这些行为主张权利纯粹是出于学术的宽容;网友的谩骂会不会伤了她的心,导致她以后再也不敢说话了呢?  相似文献   

16.
这十年,智性趣或有退化,按照进化论的一种观点,退化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进化秦晖教授在一篇论王小波的文章开头说:“小波的早逝引起了思想界的震动,一时有‘小波推渲成大波’之说,而文学界的反应却相对冷淡——  相似文献   

17.
“王小波、李顺起义第一次提出‘均贫富’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痛恨地主贪婪剥削,要求夺回劳动果实的强烈愿望,充分表明我国的农民革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十年制初中教材《中国历史》二册53页)课文高度评价了“均贫富”口号的历史意义。在教学中,怎样讲解“新水平”的具体含义,既讲清口号的本质意义,又使学生易于接受,却不是容易的事情。“均贫富”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北宋时期阶级斗争较前有了重大的变化。我们知道,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的主要剥削方式是地租,而实物地租又是它的基本内容。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初期——秦汉时期,封建国家对广大农民的力役剥削,是封建生产关系中主要的剥削方  相似文献   

18.
“王小波写的东西并不多,但是足够证明我原来生活的形态与脑子是坏的”2006年8月的某天,站在连岳在鼓浪屿的家中向外望,窗外是累累的龙眼,鲜花,在远处,是无敌海景。一年前,连岳把家搬到了鼓浪屿高处的一幢老式别墅中的一层。每天睡饱起床,然后看书,碰到有约稿子的日子,写作。太太每天坐小轮,渡江到对面的市区上班。在时政评论上,忧国忧民、锋利尖锐、一针见血。在时尚报纸上,和上海的小资  相似文献   

19.
一座雕像引发一场风波,郑敏完全没有预料到他就那么突兀地坐在那里,裸着。这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创作车间,偌大的空间被分成三层,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石膏的,铜的,有马克思、鲁迅……王小波的裸体雕像就在其中,他半仰着头,佝偻着,腿撇成了大大的“八”字,阴茎无力地下垂,两只手摆在大腿和生殖器前面。有人说,他这是在自慰。广州美院雕塑系大四学生郑敏的毕业作品《黄金时代》,自从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图片后,引起了王小波粉丝的不同声音,  相似文献   

20.
正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作者简介: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对其最朴实的评价莫过于:"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