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十二钗正册关于元春的一页上:“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有人用谐音解释,认为“弓”即是“宫”。“橼”即是“缘”,也就是宫中之缘;又有人认为“橼”即是“元”,弓上挂着香橼,也就是元春挂在宫中的意思。“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说的是元春入宫;所以前面的谐音解释,也不无道理。不过我对这里的“弓”却有些联想。曹雪芹为什么非在元春的册子上画一张弓呢?这“弓”就单单是为了谐音吗?是不是还有些别的含义? 记得我小时候看见过娶媳妇的,北方有拜天地一说,并不像书上常写的叫拜花堂。在北方,正房前面墙上常常供有一个神,就叫天地爷。新郎、新娘下轿以后,就在那里举行礼仪,程序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亲友…  相似文献   

2.
盛京宫殿哪座建筑是历史上的笃恭殿,笃恭殿一名清初是否被正式使用?这些问题古今各有异议。 清代官修史志及私人著述就笃恭殿所系何处有三种不同解释。《钦定盛京通志》以笃恭殿为“崇政殿”,《大清一统志》、《盛京典制备考》亦同此说;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以笃恭殿为“大殿”(即大政殿)。崇政殿与大政殿是盛京清宫两座不同位置不同用途的殿堂,前者位于大宫阙正中,是清太宗常朝之“金銮殿”,后者在大宫阙之外,是清太宗同八旗贝勒、大臣议事、举行大典、观看“百戏”的“外朝”。《通志》与《日录》两  相似文献   

3.
韩蕲王神道碑位于苏州吴县灵岩山之西南麓.碑通高8.26米(其中碑座——龟趺高1.70、碑身高5.46、碑额高1.10米),宽2.12、厚0.30米.碑首“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10个大字为宋孝宗御书,字径0.30米,中刻“选德殿书”(选德殿,宫内殿名,这里借指宋孝宗——笔者按)四小字,并刻印一方.碑文由南宋参知政事、右丞相赵雄奉敕撰,共13900余字,分88行,行150  相似文献   

4.
《文史博览》2006,(5):38-38
俗语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只要登门,必是有事相求。佛教指佛、法、僧为三宝。以佛讲法,僧保守之,此三者有互相联系的神圣关系。通俗些说,佛指大知大觉之人;法即是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和宣扬教义之人。三宝所在之殿当然就是三宝殿了,即佛教信徒登场做法事的地点“大雄宝殿”;佛家珍藏经书、经典之所“藏经楼”;还有僧人“燕息(即和尚等出家人睡觉之意)”的“宁静禅房”。这三处地方,是清静高洁的佛教重地,不可随意乱闯,这是中国这个具有浓重佛教传统国家的习俗。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汉字中,“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字,《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辞典》对“郫”字都只有一种解释:“郫县,地名,在四川省。”难道“郫”字就只有这一种用途?是唯一用作地名的汉字?  相似文献   

6.
陈洪澜 《史学月刊》2008,(12):122-124
“君子”这个概念,在我国上古时期的文献中已经有了。学界对君子概念的讨论有很多,大家都认为这个概念的内涵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重大变化。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君子”时说:“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那么,“君子”这个称谓是怎样由指称地位高的人演变成为道德人格的化身呢?考察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7.
状元的来历 要追溯状元这个词的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唐朝。依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其居首者被称做状头,又名状元。,因其为殿试一甲第一名,亦称做殿元。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是科名中的最高荣誉。所以,状元指的就是古代科举中殿试第一名。  相似文献   

8.
有一句江湖上的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本人自己的年纪不小了,今年已满八十六岁。我的父母都活到八十以上,但早已不在世。因此就把这句话作了很小的修改:把最后的“父母”两字改成“老伴”两个字,这样就能够确切地反映本人现在的状况了。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传     
张之洞,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香崖居士。两广总督任上。取唐代岭南诗人张九龄“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诗意.号“无竞居士”,又因创办广雅书院,号“广雅”:湖广总督任上,仿越王勾践“冬抱冰,夏握火”以振邦家之志,将武昌居所命名“抱冰堂”,晚年自号“抱冰老人”;辞世后,清廷追谥“文襄”,时称“张文襄公”。  相似文献   

10.
在早期文字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当一个形体所记录的词过多而易发生混淆时,常常改变这个形体的一部分而分化出新字,分化出的新字没有所谓“本形本义”,它只是借其所从出的“母字”的形体稍加变化,保持与“母字”相同或相近的读音,用来记录本属于“母字”而后分出的一部分词义.象“巳”字分化出“已”字,“足”字分化出”疋’字,就属于这种情况.下面我们就“”“(臼土)“(毁)二字的来源作些探讨,并试图对楚帛书中有争议的“萬”“兒”二字的释读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1.
1、以之会文,可不慎钦代词“之”字何指,大致有两种解释。周本。郭本、向本、龙本及(义证),都以为沿上文而应指声和情。郭注还特意指出,“声音有当与不当,即下文说的‘比语求始(原作“量”,郭依冈本校改),反音未暇’。情感有合礼与不合礼,如潘岳‘悲内兄’‘伤弱子’。所以说:‘以之垂文,可不慎铁?”’确。牟本、赵本对“之”字的理解与以上各本稍有不同。牟往日:“之,指上述不待翼可飞,没有根可固的道理。”故本条二句译作“根据这个道理来从事写作,就不能不十分慎重了。”赵泽大体意同。两解并皆可通。因为根据声音可…  相似文献   

12.
前几年,乍一接触“双规”两个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向一位媒体人打听,才知道指的是“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交代问题(或曰对调查所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我当时恍然说,哦,就是“隔离反省”啊,这是过去“组织上”审查干部的轻车熟路。  相似文献   

13.
《发现母亲》一书的作者王东华说:“天下只有不是的父母,没有不是的孩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字写得不好不能怪纸笔,孩子没教育好不能怪孩子。要想孩子伟大,父母必须先伟大。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这段话意味深长。那么,一个伟大的父母是怎样的呢?笔者努力去寻找这个一般规律,以给21世纪的父母们拥有真正的伟大提供一点帮助。伟大的父母不在知识多少,而在智慧的拥有什么是智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新华词典》中的解  相似文献   

14.
<正> 陕西岐山凤雏村窖穴出土的周原甲骨H11·22片上有“虫白”二字,无疑这是一方国首领,“白”当读为“伯”。但“虫”是殷末周初哪一方国的名称,则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 认为虫与崇是同声字,“虫伯”就是崇侯,即与文王同时  相似文献   

15.
<正> 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施以绥服政策,投重金在塞外承德修筑宗教(喇嘛)庙宇十二座,现存八座,即著名的外八庙,建筑规模宏大,风格形式各异。就屋顶而言,有布瓦顶(青泥瓦)、琉璃顶、金瓦顶,其中尤以金瓦顶建筑最为辉煌壮丽,属宗教建筑等级最高之列。由于历史的沿袭和康乾盛世出于政治目的的营建,当时,全国有金瓦顶建筑三十多座,仅承德就有五座,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这五座建筑分别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万法归一”殿,“慈航普渡”殿和“权衡三界”殿。建于乾隆三十二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67—1771年)。须弥福寿庙的“妙高庄严”殿,和“吉祥法喜”殿,建于乾隆四十  相似文献   

16.
如何解释韩愈(椰子厚墓志名)中的“例贬”一词,目前有一些争议,其焦点在“例”字上。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部分中解释为“按规定”,(辞海)和(中文大辞典)亦相同。但郭在贻先生在他的(训信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书中持异议,他认为“例”的含义是“一道”“一样”“一例”,没有“按规定”的意思。郭在贻在(‘古代汉语’文选部分若干注释的高榷)一文中写道:“韩愈(柳子厚墓志名)‘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中.顺宗即体.拜林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注云:‘按规定遣出…  相似文献   

17.
《南方人物周刊》2014,(32):102-103
历来评论《金瓶梅》者,论及西门庆形象,大多以“淫主”、“奸恶”目之。以传统道德立场而论,这本身并不错,但却不能充分解释西门庆这个人物身上复杂的人格构成,也无力解释这种人格的出现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政治、法律、价值观以及社会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正如前文所述,西门庆既无父母在堂,也无兄弟相伴,更没有从祖先那里继承一丝半点的亲族关系(不论是父系还是母系)。  相似文献   

18.
联语中说了两个典故,一是说多才的王羲之相亲时,大腹便便,因天热,在东床坦腹睡觉;一是说孟光婚后,有大德,别人一提起她就说“举案齐眉”。五十年代在中学读书时,读成语“举案齐眉”,知为古人梁鸿与其妻孟光的成语故事,是说妇敬夫有礼仪的典范。《后汉书》载:“梁鸿与妻隐居霸陵山中,妻为具食,不敢於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举案齐眉”的“案”字,有人解释“案”为有脚的方托盘,此解释指举起有脚的托盘;  相似文献   

19.
说“年”     
一提到“年”字,有些人就会想起有关“年”这个怪物的传说,以为“年”是一个很吓人的动物。其实,“年”不是动物,而是植物,是我国谷类的统称。这还得从“年’你身的字体结构来说明。在最早的甲骨文中.“年”字是在“禾”下连写两笔,整个定型颇像穗长根深的禾形,用以表示五谷丰登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谷熟也”,《春秋传》中解释为“大有年”,即现在说的“大丰收’”。因为甲骨文的“年”字是象形字,所以当初的“禾”下连写两笔,与现在的“年”字没有什么差别,因而前人又有“卜辞中未年通用”的说法。钟鼎文中的“年”…  相似文献   

20.
张佳 《文史月刊》2009,(11):53-53
“家”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美好字眼,它总是带给我们亲情和温暖。而“家”这个字的结构却是耐人寻味的:“宀”下一“豕”,“宀”代表屋子,“豕”代表猪,这是现在人们对这个字的通常解释。然而古人为什么要用这种奇怪的表达方式来表示家呢?既然“家”是人住的地方,为什么不用“屋内有人”来表示,却偏偏用“屋内有猪”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