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湖南文史》2008,(8):34-34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常常会听到:“不要只顾个人的一亩三分地,要多为大家想着点!”以指责对方的利己主义。何谓“一亩三分地”呢?  相似文献   

2.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常常会听到:“不要只顾个人的一亩三分地,要多为大家想着点!”以指责对方的利己主义。何谓“一亩三分地”呢?  相似文献   

3.
古人在“钱”、“文”上煞费笔墨,写下不少诗文。现撷录若干,与泉友商学。  相似文献   

4.
潘懿 《钱币博览》2010,(2):40-41
古钱文字的释读,往往有一个渐趋合理的过程。 先秦圜钱中有一品种,一般认为是秦国所铸。旧读“重一两十二铢”、“重一两十四铢”(图1、2),然而有两个问题。一是“二”、“四”与“珠”之间均有一横画,读为“一”则不可通,于是只好跳过不读:二是即使假设其为砝码.形制上固然奇怪,实物的重量亦似出入不定。  相似文献   

5.
季姬方尊铭文中的“亩臣”是指在贵族采邑从事农业生产的臣服群体,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使用“臣”从事农耕生产的情况。“亩臣”主要来源于周人在扩张过程中俘虏或接受的外族臣服者。将臣服族群转变为从事农耕或其他力役的劳动者是上古时期常见的一种处置方案。西周早期,周王拥有的“臣”为数不少,是以在分封或赏赐贵族时常有“臣”之赐与,其中大多应即农耕之臣。相较于同为基层农业生产者的“庸”,从事农耕的“臣”多从故土迁离,对贵族领主的人身依附性更大。被称为“亩臣”的农耕群体聚族而居,有以“师”为称的基层首领,通常以五进制编制而成,便于加强管理、安排生产及征发劳役。“亩臣”作为生产组织在贵族田地里集体劳作,其产出的相当一部分归贵族宗族所有。  相似文献   

6.
“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这首诗流传甚广,末两句警句,更是广被转引。我本人就是读者和引用者之一。但当年是“急用先学”,读书不求甚解,只是按其字面意思“鲁云亦云”而已。如今退休下来,日有余暇,兼好书法,因而读到了鲁迅手稿,  相似文献   

7.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进军围攻成都数十日,刘璋降。此时;刘备已拥有荆、益二州,势力日大。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封为汉中王。翌年,曹丕代汉自立为皇帝,国号“魏”,改元黄初,东汉亡。公元  相似文献   

8.
美国人类学家华琛针对中国民间文化提出神明"标准化"与仪式"正统行为"的概念,苏堂栋等人对华琛概念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科大卫、刘志伟提出"正统化"这一延展性概念,上述研究为思考"中国文化的一统与多元何以达致"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2005,(2):21-27
中华民族是人类最早产生飞天梦想的民族。这个梦想,在嫦娥奔月的神话里,在敦煌飞天的壁画中,在万户升天的奇思妙想里,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0.
淞沪铁路,全长16.1公里,从上海吴淞港到市内北火车站,作为有名有姓的铁路似乎短了一点儿,但它却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线。1876年,英国商人不经任何报批,便擅自动工修建了这一条铁路。对这种无视中国主权的违法作为,满清政府竞不知如何处理,当然其中也饱含了对铁路和火车这种“超级怪物”的戒备和恐惧。后来,慈禧太后下令,以重金赎回并予以拆毁,  相似文献   

11.
佚名 《湖南文史》2011,(3):55-55
最早的时候没有“鼻”这个字,而是用“自”这个字来表示“鼻子”。 后来,人们在“自”的下面加了一个声符“畀”来表示鼻子。“畀”读作“bi”,是给予、付出的意思。“自”和“畀”合在一起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给予,于是用来指称鼻子了。  相似文献   

12.
13.
“一碗饭运动”原是美国医药援华会等团体于1939年首倡的,每年举行一次募集捐款,支援中国抗战。 1941年5月初,根据宋庆龄的倡议,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成立了以宋庆龄为名誉主席.香港立法局华人首席议员罗文锦律师为主席的“一碗饭运动”委员会。  相似文献   

14.
五华,乃至梅州各县民间建屋有上梁、包跳习俗。五华,特别是五华北部一带。建国前在上梁时要制作“煎堆”(包括曾姓人制油禄里,下同)。就五华的所谓“上梁煎堆包跳板”习俗而言,是由“上梁天该包跳慢”的谐音缘起而成。反映了客家人向往吉利,追求幸福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美国政府解密文件显示,在脱离政治后,张国焘在香港期间曾与美国研究机构及美国政府有关部门接触,提供了其对当时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一些看法及认识,他的观点自成一家,其中很多是不了解情况的妄测之词,也有不少诬蔑言语,有些推论也有着些许"先见之明"。  相似文献   

16.
一号命令是1969年10月中旬林彪通过军委办事组发布全军的一个战备命令。这个命令是在珍宝岛事件后苏联出现一系列针对中国的军事异动,中共中央判断苏联极有可能对中国发动突然袭击的关节点发出的。林彪在发出命令之前向毛泽东作了汇报,但命令在传输过程中出现冠名等问题,致使这个命令在中央核心层引起一系列复杂反应。九一三事件后,这个命令又被称为林彪篡党夺权的预演,被长期追查,使之更加复杂化,至今存在许多误解。围绕一号命令出现的问题反映出军队存在的一些综合性问题。它与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形势,以及军队领导体制的不正常、军队正规化建设制度被否定有直接的关系,折射出文化大革命以来军队建设中潜伏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老年人都有转“林廓”的习惯,但那时自己还太小,不知道转经到底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转个不停,只是记得在清晨五六点钟就被姥姥拽起来,嘴里不停地念着六字真言,迷迷糊糊地走在坑坑洼洼、没有路灯的街道上……  相似文献   

18.
汪源 《南京史志》2009,(12):4-6
本刊上一期讨论了“五严”政策以及“五严”政策下各方的反应,本期主要从父母如何应对“五严”的角度来探讨,以期对广大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做好地方志工作,苏州市在修志实践中总结出"八个一"的体会,即:1.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功底深、出手快"的修志队伍;2.培育"聚精会神、攻难克艰、日积月累、阶段成果"的方志精神;3.打造一种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文化基础和源头的竞争力;4.丰富老照片、志书大全之宝库;5.打造现代信息网站平台;6.团结一批热爱地方历史文化事业的志愿者;7.推出成果,形成既有权威性、资料性,又有时代性、可读性的系列读物;8.树立"围绕中心、服务中心"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邢媛 《神州》2012,(19):230-230
整治的“三自一导”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中心,以知识结构教学为主要方法的教学活动程序,尽量淡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的角色是节目“主持人”,是“导演”作用,“总监”。通过他设一定的情景或条件,让学生作为主体与体验,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