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隋唐五代笔记小说的史学价值,堪与出土文书、石刻碑志相提并论。1920年代,鲁迅先生对小说史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的代表作《元白诗笺证稿》,实际上也是以笔记小说证史的经典之作,向达先生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大量使用了笔记小说中的材料。这些研究促使史学界重薪审视笔记小说及其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史学家陈寅恪,学识渊博,精通10余种文字,曾游学日、欧,在巴黎、柏林的各大学研究讲学10多年,西洋不少汉学家曾从其学。陈寅恪壮年即驰名中外,堪称史学泰斗,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编》、《元白诗笺论稿》、《唐代政治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认为,《毛颖传》是“以古文试作小说”,“纯为游戏之笔”。(《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附《读莺莺传》)笔者认为,《毛颖传》不“纯为游戏之笔”,是韩愈发愤而作,是韩愈不平之鸣。试从韩愈的家世、生平、文艺理论,传奇内容以及与白居易诗、陆龟蒙文的比较等方面,详为论证。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寅恪先生 ( 1 890— 1 969) ,6岁起在家塾和家办学堂读书 ,得益于义宁陈门家学 ,打下国学基础。 1 2岁至 3 6岁间又多次飘洋留学 ,前后断断续续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 ,合计约有 1 8年之久。一生治学广泛涉猎史学、文学、佛学、敦煌学、东方古文字学、比较语言学等许多学科 ,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①,特别钟情于他界定为中国中古时期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留下名著四稿一传 ,即《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和《柳如是别传》 ,以及 1 0 4篇论文 ,还有近年陆续整…  相似文献   

5.
“余幼喜诗赋,而壮都不为,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①这是刘知几在其不朽名著《史通》里的夫子自道。作为史学家的刘知几,早已为学界所熟知,有关其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论著可谓多矣;②而作为文学家的刘知几,却一直鲜见有人注意,至于综合探讨其文史之学者,更是付之阙如。前贤陈寅恪先生尝倡“以诗证史”,其代表作《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③淹贯博通,足以藏之名山,传诸久远。此种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乃撰此小文,亦知几所谓“才唯下劣,而迹类先贤”④之举耳。知几“初好文笔,颇获誉于当时”,⑤“少与兄知柔俱以词学知名”…  相似文献   

6.
《太平广记》卷四八八元稹《莺莺传》云:“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戮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对於这个“忍情”之说,学术界多持批判态度。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解释云:“《莺莺传》中张生忍情之说一节,今人视之既最为可厌,亦不能解其真意所在。夫微之善於为也,何为着此一段迂矫议论耶?考趟彦衞《云麓漫抄》捌云:‘唐之皋人先籍当世显人,以  相似文献   

7.
西域史地研究与《坎曼尔诗笺》的真伪杨镰《坎曼尔诗笺》自正式刊布起就有争议,其症结是真伪问题。秉承乾嘉学派的传统,笔者穷数年之工,撰写了《坎曼尔诗笺辨伪》(载《文学评论》1991年3期,以下简称《辨伪》)。因其真伪与西域史地研究关系颇大,特再撰此文,以...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种族与文化”观辨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种族与文化”,陈寅恪发凡创见,论之颇多;而这也是陈寅恪学术观点中为研究者们所援引最多者之一。约略而言,陈寅恪“种族与文化”观的要义在于,“种族与文化”是研究中国历史(中古史)与文化的最要关键,而判别“种族”的标准是“文化”不是“血统”。在作于1939年冬至1940年①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陈寅恪说,“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也”②。1941年,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相似文献   

9.
史学精粹     
正徐国利:《陈寅恪对"以诗文证史"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以诗文证史"是指以诗词歌赋和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和书写历史。宋代以来的史家开始自觉地将诗文作为史料使用,形成了"以诗文证史"的史学传统。中国现代史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陈寅恪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史家。首先,他在理论上对"以诗文证史"作了重要阐发,详细阐释了中国古诗具有史料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本初弦上”的出处——答余英时先生的疑问刘世南余英时先生在其所著《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一书的第106—107页中,引了1961年陈寅恪《赠吴雨僧》七绝四首之四:“弦箭文章那日休,蓬莱清浅水西流。钜公漫诩飞腾笔,不出卑田院里游。”再引陈氏1930年《阅...  相似文献   

11.
陈寅恪佚文《吾家与丰润之关系》试考张求会“吾家与丰润之关系”是陈寅恪最后一部著作《寒柳堂记梦未定稿》的第四章。《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完成于1965至1966年,1969年陈寅恪去世,此后文稿一直未能面世,直到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寅恪文集》...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先生蛮狂,年少时节,放出狂言:“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也恕不奉访!”后来很多年,依然是“狂奴故态”,据说对同时代的人都有点瞧不上,他对王国维是“一向不喜欢此人著作”,义在《谈艺录》讥其诗“笔弱词靡”;他对陈寅恪也有不屑,讽其“诗史互证的治学方法是一偏之见”,  相似文献   

13.
16年前,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经出版即在知识界、文化界激起强烈反响。尘封多年的陈寅恪一时成为焦点人物,并开始由学界走向普通公众。10年前,《陈寅恪集》终于由三联书店推出。首先与读者见面的是《柳如是别传》,首印1万册,短短数月间销售一空,不得不加印——"陈寅恪热”丝毫未见消退。  相似文献   

14.
“瓮中捉鳖”记 1985年冬,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记者林湄在北京钱钟书寓所对钱钟书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专访。告别时,钱先生说:“如果你要写稿,发表前务请将原稿给我看一看。”专访稿写成后,作者将原稿送给钱先生审阅。钱先生作了多处删改、增补。专访作者又略加梳理,以《“瓮中捉鳖”记——速写钱钟书》为题,发表在香港《明报》。钱先生看完专访原稿后,在给作者的复信中说:“大稿活泼有感情,但(一)吹捧太过.违反我的人生哲学,(二) 复述《干校六记》处颇多。故我大胆删去了,把谈话的内容回忆增补一下,似内容增添了实质,并且对许多海外读者也算得新鲜(例如有关诺贝尔文学奖一段,港刊物似未讲过)。请你酌采,并原谅我粗暴,至恳至恳。”  相似文献   

15.
近日读《大师——陈寅恪》,了解到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境遇凄然,但幸运的是遇到了三位“知己”。他们分别是当了他13年助教的黄萱,替他挨批斗的学生刘节,还有帮他整理200多万字《陈寅恪文集》的学生蒋天枢。  相似文献   

16.
<正>自余英时于上世纪80年代发表《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一文以来,史家陈寅恪1949年的去留问题成为学林一段公案,不断有学者搜求新史料,探讨陈寅恪晚年生命史上的这一重要转折点。2008年,胡文辉出版《陈寅恪诗笺释》一书,汇集台湾相关人士对于陈寅恪有意赴台的种种听闻,并综合陈诗与时人旁证,得出结论:"陈氏最终决定留下,绝不等于他原来未考虑过出走。"(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3页)2009年,他又根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176页)曾指出:“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见之赐。”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与东南文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太宗与东南文人李长期以来,学者们在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时,对于历朝政权组织的沿革倾注了极大的心力,而对构成古代政治主体的“政治人”则缺乏通贯和具体的分析①。毫无疑问,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这方面起了开风气之先的划时代作用。但这仅是初...  相似文献   

19.
谢泳 《江淮文史》2014,(4):142-151
正陈寅恪与《红楼梦》的关系,今天为人谈论的较多,刘梦溪有长文梳理相关史料并有深入分析。关于《儿女英雄传》本身的专题论文也不鲜见,但陈寅恪与《儿女英雄传》间的关系,特别是他为何喜欢在自己著述中引用《儿女英雄传》等现象,目前还没有人特别注意,所以有必要稍加申说。  相似文献   

20.
北朝(公元439—58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它上承割据混乱的五胡十六国,下启统一强盛的隋唐帝国。文化上,北朝较同一时期的南朝落后,但政治制度上的成果却远超南朝。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提出,隋唐制度的源流应归于北朝。这一观点推动了北朝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