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华北的棉花是日本国内重要的棉纺织工业原料和侵华战争的重要战略物资。抗战爆发后,为维持长期侵华战争和国内棉花的需要,日本开始在华北推行棉花增产措施,包括推广用地下水灌溉、发放农业贷款、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设置农业增产重点县等措施,以求增加华北的棉花产量。但是,由于日本的棉花增产根本目的与华北棉农的切身利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等原因,日本的棉花增产计划并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2.
近代华北集市的发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龚关 《近代史研究》2001,(1):141-167
清末到民国前期是华北集市的一个重大发展时期,表现为集市数量大幅度增加,集市网络层级结构更加分明,其功能也有重大变化。同时,这一时期也正是华北地区集镇的勃兴时期。集市的发展和集镇的勃兴同步进行,集镇的勃兴并没有使集市黯然失色,集市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既是华北地区在近代尤其是清末到民国前期商品化快速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也是华北区域市场发展迥异于江南地区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2007年6月12日,德国“纪念责任和未来”基金会(该基金会成立于2000年8月12日)正式宣布,在过去的7年时间里,共对居住在100多个国家的170万前纳粹劳工进行了赔偿,支付了近59亿美元赔偿金,完成了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当局强征的劳工提供赔偿金的历史使命。当天,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在总统邸举行庆祝完成劳工赔偿的仪式上说:“通过象征性的赔款,受害者所经受的苦难,在被遗忘数十年后,已得到公开承认。这是在通向和平和和解之路上,迫切需要的一项行动。”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也在讲话中阐明了需要赔偿金的原因和进行赔偿的意义。德国政府…  相似文献   

4.
对1850年代美国打开日本关闭了两百多年的市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原因的探讨,已有的成果只限于一个原因,即美国因素本身。史实表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俄国因为克里米亚战争的牵制和英国由于中国市场的吸引而妨碍了它们对日本的门户封闭首先成功地采取行动;二是美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殖民经济利益使它打开日本市场的精神执著,而打开日本市场与它在中国的殖民经济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同时美国充分利用了克里米亚战争的时机和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国际因素。因此,是美国而不是俄国或英国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历史,将幕府统治的日本推向了半殖民地的边缘。  相似文献   

5.
陈晓律 《史学月刊》2005,(10):69-77
英美保守主义具有同源性,都维护传统,坚持宪政,反对极端主义,与自由主义共同构成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二战后情况有所变化,美国保守主义者反对新政以来的自由主义,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极端主义倾向,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左右着美国的对外政策,给世界带来了某种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华北沦陷区教育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华北沦陷区实施军事、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的同时,极力推行奴化教育政策。日伪控制华北后,以新民主义取代三民主义,推行封建复古教育,改变学校课程设置,修改教科书,强行普及日语教育。华北沦陷区名目繁多的日语学校的出现,成为华北教育界的一种畸形现象。日伪用各种方式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控制,也是华北沦陷区教育的特色之一。但任何宣传和说教都无法改变活生生的现实,华北沦陷区的学生大都保有“五四”青年的爱国精神和抗日思想。  相似文献   

7.
日本对华北的经济掠夺主要指向煤铁盐棉等战争资源。尤其煤铁,在七七事变前后的日本对华北经济掠夺计划中始终占居前列。但日本对华北的经济掠夺,没有采取在伪满实行的那种由特殊会社垄断的政策,而是使日本特殊资本和财阀资本瓜分了华北战争资源。煤炭掠夺就分成六大集团,外加满铁控制的集团。日本不断加强掠夺,竭力增加对日供应。从1943年起因海运受阻,在人造石油、铝和生铁等方面推行“原料产品化”的掠夺方针。大肆修建小高炉和收掠“土铁”,但战时经济已走向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8.
英美医疗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秀荣 《史学月刊》2007,(6):117-125
医疗史作为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西方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欧美学者已经出版了大量的相关著作。对医疗史的研究不但涉及医疗行业本身,也涉及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政府职能、国民收入分配、社会价值观等广泛而复杂的社会问题。由于国内关于西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为引起学者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并方便有志人士的研究,本文对西方这一学科研究的基本情况,尤其是英美有关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
郭贵儒  陶琴 《民国档案》2003,2(4):70-76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华北以后 ,即迅速建立起殖民地性质的新闻事业系统 ,对新闻出版予以严格统制 ,防遏一切不利于其殖民统治的思想言论 ,肆意传播其法西斯侵略主义 ,蒙骗沦陷区人民。近年来 ,学术界对日伪在东北、华东、华中等地区的新闻统制问题多有论述 ,而对日伪在华北地区的新闻统制则鲜有涉猎。为此 ,笔者谨根据接触到的一些档案、报刊史料 ,对这一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以使读者对该问题有所认识 ,以便比较全面地了解日伪新闻统制政策及其运行情况。一、日伪新闻宣传组织及统制机构与其他地区一样 ,日伪在华北地区也设有系统的宣传组织…  相似文献   

10.
设立国策会社与发行日系货币、伪币,是全面抗战期间日本控制中国沦陷区经济的两大策略,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与华中沦陷区的情况相似,华北沦陷区形成了一个资本雄厚、规模庞大的国策会社集团。在日本军政当局的推动下,“联银券”逐步取代日圆,成为华北国策会社集团内部投资融资的“血液”。在两次“联银券”危机中,华北国策会社集团均成为...  相似文献   

11.
就日本教科书事件向美国发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月3日下午4点,日本部科学省宣布:8本新编历史教科书全部获得通过,其中包括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主导编写的美化侵略战争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2.
英美战时废约政策之异同与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应付20世纪中的若干重大事件相似,抗战时期,英美在对待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问题上同样保持着协调的姿态。他们同时向中方作出展开谈判的提议,并提出了相差无几的条约草案,最后又在同一时间与中国签订了原则和措辞大体相同的新约,给世人以英美一体的感觉。本文通过对英美间往来电文的分析,指出英美确在总体上力求协调,并在全局上保持了同一步调,但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经营商业的国民待遇及购置不动产等问题上,英美都存在着分歧。中关谈判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对英国形成了压力,推动了中英谈判的进展。对此,英国颇多怨言。英美之间分歧的产生,其原因不只在于英美在华经济利益或英美国内体制上的差别,更深层的原因是,英美对于战后世界的勾画,对于中国角色的期待和定位都有着相当不同的认识。美国已经策划在一个新世界中充当领导角色,而英国则仍然怀念着一个已注定无法回复的旧世界。战时英美在对华政策上所呈现出的种种差异,其根源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早期英美对华鸦片贸易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无论在所获利益、鸦片贸易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方面,还是在对待鸦片贸易的态度上,英美两国都是不同的。英国在早期嵍曰黄骋字谢窭醴幔叶运此稻哂兄匾恼铰砸庖澹拦蛳喾矗谎黄骋锥悦拦鷯的正常对华贸易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亦远大于英国。因此,英国政府对鸦片贸易持积极支持态嵍龋踔廖瞬幌咧钗淞Γ拦虺址炊蕴取  相似文献   

14.
董必武作为华北人民政府时期的重要领导人,带领华北解放区人民投身于革命和建设事业,在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中日关系中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历史问题,一是台湾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得好,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否则会产生不容忽视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的明史研究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前,日本的明史研究十分贫乏。事实上正如松本善海的“明代史研究的贫困”一中所指出的那样。作为明史专家,有和田清(1890~1963)、清水泰次(1890~1960)以及中山八郎(1907~2000)、白濑弘(1908~1976)、星斌夫(1912~1989)、酒井忠夫(1912~)等人,他们的专都是在战后出版的。还有,战争末期大学毕业,后成为明史专家的学,有岛田虔次(1917~2000)、小畑龙雄(1916~1987)、佐久间重男(1917~)等人,战争期间也未出版明史专。  相似文献   

17.
赵学功 《史学集刊》2004,19(2):47-54
冷战初期 ,英美两国在二战时期建立的“特殊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英国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主要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但是 ,这种“特殊关系”并不表明英国在所有国际问题上都与美国保持一致 ,对美国一味给予支持。围绕朝鲜战争和对华政策 ,双方存在着重大分歧和矛盾 ,从而使英美“特殊关系”经历了一次严峻考验。由于实力有限和对美国的依赖 ,英国不得不一再向美国做出妥协、让步 ,以避免双方关系的破裂。对于英国来说 ,维护和加强同美国的关系是其外交政策的核心所在。朝鲜战争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英美关系的复杂性和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8.
近代日本政府一直奉行"富国强兵"政策,把扩军备战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使日本军事实力在20世纪初达到西方强国的水平,并能直接挑战西方国家的霸权.但日本的军备扩充受国内外因素的制约,并不是简单地沿着直线上升.20世纪20年代日本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裁军运动,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国内和平反战力量的兴起、日本经济对美国的高度依赖和美、英等国在远东寻求新的力量均衡等多种因素促成的.  相似文献   

19.
晓华 《抗日战争研究》2006,10(1):232-236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10卷本,于8月1日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合作编纂,周振国、杨公之为编委会主任,谢忠厚、张瑞智、田苏苏为总主编。这是一部大型的档案献资料工具书,也是近年来日本侵华罪行研究的一项新成果,向世人又提供了一份日本侵华罪行的铁证。  相似文献   

20.
华北甲第一八五五细菌战部队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军华北北支“甲”第一八五五部队于七七事变后迅即组建起来,其本部隐蔽在北京城内,是侵华日军继第七三一部队之后在中国建立的第二支细菌战部队。这支防疫给水——细菌战部队除其本部外,先后在天津、石家庄、张家口、济南、青岛、太原、郑州、开封、徐州、包头等16个城市设立了防疫给水——细菌战部队的分部,在野战师团配属了防疫给水——细菌战班,并与陆军病院配合行动。在日本陆军大本营统帅及石井四郎指导之下,它与第七三一、“荣”字第一六四四、“波”字第八六○四等细菌战部队密切联系,成为日本侵略军队进行大规模细菌战的一个重要基地和战略支点。第一八五五部队纯粹是一支披着“防疫给水”外衣的杀人魔鬼部队。在北京和各地的细菌武器工厂中,使用数千名抗日军人和居民进行人体实验和活体解剖;在华北战场上,以极其隐蔽的方法大量使用细菌武器,并与“三光”作战相结合,残忍之极,仅1943年日军在鲁西霍乱作战,就致使中国军民死亡20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