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57年,我出生于重庆。那时,我父亲在重庆航道区工作,母亲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住在朝天门水巷子。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还记得我用粉笔在家里的木地板上画画,父亲说,最早是他教的。1964年上小学之前,父亲调到武汉工作,家也就迁到了汉口民生路长航宿舍。从上小学起我就痴迷连环画,对刘继卣的《鸡毛信》《大闹天宫》《东郭先生》,贺友直的《山乡巨变》《李双双》等等,爱不释手,我自己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艾思奇离开我们已经46年了。那年,我21岁,刚考上大学就生病在家,心想好不容易能有机会跟父亲交流了,而他却在这时突然离我而去。在这之前,我小学读书是住校,后来中学回家住了,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见到叔公是1980年夏天,我快上小学3年级的时候。湘北的小城,午后的阳光下走来一个光着头、身着宽大长衫的人,身形很矫健。父亲要我叫他四爷爷,恭敬地陪他看我写字。他认真翻看,对父亲说:“好好培养。”留下一本字帖,走了。  相似文献   

4.
84年前的1929年,冯玉祥的一记耳光成为我父亲韩复榘"出走"的直接诱因,让西北军走向土崩瓦解,也开始了一段我父亲与蒋介石之间矛盾此起彼伏、恩怨纠缠不断的历程,直至1938年我父亲被蒋介石下令枪决于武汉。当时,"讨桂之役"甫歇,南京方面与冯玉祥部的矛盾又变得尖锐起来。冯玉祥为生存与发展计,决心与蒋介石一决雌雄。但包括我父亲在内的冯军将领大都不赞成冯玉祥"联阎打蒋"战略和"后退决战"军略。冯玉祥斥责我父亲:"你给我住嘴,到外边跪着去!"会议室外边还是一间屋子,  相似文献   

5.
我至今仍忘不了小时候挨父亲竹鞭的事。 小时候家里穷,但是父亲还是想方设法地让我和哥哥吃饱穿暖。六岁那年,我上小学,父亲还特意给我买了一个新书包。  相似文献   

6.
王善中 《文史精华》2004,(12):58-64
一、回国之前 父亲原名王濂,1913年生于四川省綦江县三角镇的一个破落小地主家庭。3岁丧母,8岁丧父,一个寺院姓龚的尼姑收留了他,总算读完了小学。因为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先后进读重庆联中和万县师范公费生。1932年,他师范还没有毕业,便借堂兄王心纯的高中毕业文凭,  相似文献   

7.
1976年,我12岁,小学五年级。那年秋天发生的事深深影响了我们全家的命运。老家原先住在有着许多盐碱地的苏北。我两岁的时候,跟父亲迁移到现在这个乡村。在异地他乡,我的母亲为人和善,勤俭持家,父亲却性情直快,嫉恶如仇,因而得罪了队里一些人,他们合谋将我...  相似文献   

8.
正从小情报员成长为西北野战军战士我的父亲闫永文生于1929年农历4月23日,由于家境贫寒,在本村只读了两年小学。1938年,日军占领了中条山区。在我的家乡绛县迴马岭,日本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到之处怨声载道,满目疮  相似文献   

9.
正我的父亲郭万夫(1915-2009),出生在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长子,初小在本村小学校读书,学习努力上进。1927年,学校聘请来中级师范毕业的一位叫姚润源的老师。姚老师在小学废除了体罚,实行男女同校,动员和吸收女孩子上学并以德、智、体兼顾教学。他与学生关系融洽,下课脱下长衫就跟父亲这些学生娃一起踢足球,成为父亲人生中第一位良师益友,给父亲幼年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影响。1928年,13岁的父亲在姚老师鼓励下考上了县城的高等小  相似文献   

10.
先父蒋光鼐(1888—1967年)一生中曾经有过三位夫人。 父亲的第一位夫人叫谭妙南(1886—1925年),是东莞虎门大宁乡人。她的父亲是我爷爷的好朋友,小时候就由双方父母给他们订下了婚约。她和父亲结婚之际,正是革命风云突变之时。 1906年父亲在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就读期间参加了同盟会。1911年在南京陆军第四中学行将毕业的时候,武昌首义的消息传来,他与军校中的一批同盟会会员一起,奔赴武昌参加革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日记     
从记事起,我就看得出来,母亲和父亲的关系不像别的父母那般亲热,因为很难见到他们在家里相互说句话,出了门更没有走在一起的时候。母亲还常常问我,假如我和你爸分开了,你跟哪一个?那时,每次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跟爸。是的,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对我更好。每当见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只要我提出,父亲二话不说就会给我买。而母亲则不,她除了给我买各式各样的连环画、看图识字之类的东西外,很少会满足我别的要求。而我又是个好吃贪玩的孩子。所以,我就喜欢跟在父亲身后,不愿意和母亲呆在一起。然而,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便因病去世了。父亲…  相似文献   

12.
正成长1968年10月,我出生于铁道部武昌车辆厂的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我和我的弟弟妹妹像许许多多的孩子一样,在厂区相对闭塞的环境内,伴随着工厂的发展,从武昌车辆厂幼儿园到武昌车辆厂子弟小学再到武昌车辆厂子弟中学,度过了我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1984年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武昌车辆厂技校,受父亲的影响,选择了铆工专业,开始了三年的从业学习。父亲是  相似文献   

13.
1978年7月28日,是我人生中应该记下来的一天.在那一天,我和大姑姑、大姑爹一起,从长沙动身去看望软禁在安徽大别山中的父亲——李锐. 那一天,距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已经整整11年又两个多月了,我对他已经非常、非常陌生.确切地说,其实我从来也不曾非常地亲近过他.小时候打有了记忆起,父亲很少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对于我,他几乎是一个不存在的人.我上幼儿园和上小学的头5年半都是两个星期回家一次,在那些周末,他很少在家.  相似文献   

14.
"百战河山举义兵,国家为重一身轻;男儿有志沙场死,英勇无前敌胆惊。"1941年3月,新四军一师三旅副旅长茅珵,对我父亲陆朝桢为国捐躯的英雄行为,作出这样的悼念和赞美。父亲于1916年3月24日出生在南通县一个中等农民的家庭。1936年7月,他毕业于省立如皋师范学校,先后在海门县培德小学和三和小学做教员,并担任教导主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每天早晨起来,看到高挂在堂前的那幅“治家格言”,我总会想到父亲生前对我们的谆谆教诲,由此常勾起对他老人家的思念和缅怀。父亲文化不高,仅上过小学,但受家风熏陶和新社会、新思想的影响,对家中子女的教育很重视。1990年,我自家新建的楼房落成,他突然拿出一幅“治家格言”的字幅,这是他专门请当地一位书法家抄写的,然后极为郑重地送到我手上。  相似文献   

16.
香港:我人生的转折点 我出生在浙江上虞,父亲在上海读完大学、找到工作以后,我们全家就搬到上海。这时我正读小学三年级。1937年暑假,我小学毕业正准备考中学时,“八·一三”抗战爆发,日本人开始占领上海。我们全家除父亲外都躲避到老家上虞的乡下去。我进了上虞的春晖中学。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学校,朱自清、丰子恺等都在那里教过书。日本人打到浙江后,我随全家又回到上海,并继续在上海的中学读书。我的整个中学时代就是在这种动荡不安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17.
我原名王金奎,在敌占区做党的隐蔽工作时,曾用名王华民。我于1920年11月17日出生在获嘉县城内小东街的一个贫困家庭里。父亲王国城是辉县(今辉县市)峪河镇一家私人粮店的雇员。我7岁上学,读过3年私塾,后就读于获嘉县第一高等小学。小学毕业后,我考人本县4年制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在读3年级时爆发了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8.
著名学者,世界科技史院通讯院士,古籍整理专家胡道静已在2003年11月去世。回想他与我父亲周楞伽的多年交谊,总觉得应该写些文章,留下一些吉光片羽的回忆,才能为这个喧嚣的尘世,增添一抹静谧的曙色吧。胡道静生于1913年的上海,祖籍安徽泾县,父亲胡怀琛(寄尘)和伯父胡朴安,擅长诗文,精于小学,  相似文献   

19.
1打我记事起,就没有父亲的影子。1972年,他因为类风湿瘫痪,那个时候我只有四岁。一直到我八岁,他都在外面求医。大部分时间是在驻马店住院,因为那儿有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亲戚——他的舅舅我叫舅爷。如果没有舅爷,恐怕父亲也活不到今天。由于无人看管,我六岁时便被送进了小学。在七十年代的农村,六岁进小学是绝无仅有的。老师们常常把我带到办公室,象逗弄一个玩意儿,当然也怀着善意的怜悯。还记得有一天我放学回到家里,在厨房的草堆里睡着了,恰好妈妈那天回家,心疼得抱着我哭了好久。去学校附近的国营商店买东西,售货员常常会错误地多给我些…  相似文献   

20.
1936年9月21日,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双城镇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个铁匠,全家7口人生活极为艰难。在我小学毕业后,于1951年9月统一分配到沈阳参加了工作。让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1954年初我被调到伟大领袖毛主席身边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基本上掌握了主席的生活习惯,主管领导对我的工作表现都比较满意,尤其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总是表扬我,说我直爽、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