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扬 《北方文物》2022,(3):39-44
2020年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史一百周年。回顾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发展历程,有三个学术事件意义重大:法国学者在中国的早期旧石器考古活动标志着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开端;周口店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学者开始主导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发展方向;泥河湾盆地中外联合考古发掘与研究标志着中国旧石器考古更加开放、科学。中国旧石器考古学正是通过这三个事件逐步走向自主化、国际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创办于2002年,是中国最新考古信息的交流平台、重大考古发现的展示舞台和最新考古进展的学术讲台,其目的和宗旨在于促进学术交流,加强考古成果的宣传,深化考古研究,推动新世纪中国考古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中国的文物考古事业服务。为展示2007年中国考古田野发掘和研  相似文献   

3.
1902年日本学者伊东忠太来到云冈,他的发现和调查将云冈石窟推向了世界。1938年~1944年.以日本学者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为代表的调查队在云冈展开了长达7年的考古调查。在这期间他们进行了7次调查.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对云冈石窟所有洞窟进行了摄影.并对大部分石窟进行了测量。调查组对云冈的实测和考古发现成果代表了当时国内外云冈石窟研究的最高成就,影响至今。[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考古学的发展离不开学科的规范。田野考古与考古出版物的学术规范是考古学学科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j2001年10月,由考古杂志社主办,云集全国20多家物考古刊物、出版社、考古研究单位和高校考古系的“考古出版物与学科规范化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代表就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见本刊2001年第4期)。本期组织的“考古学学科规范化讨论”发表了曹兵武和陈官涛两位先生的章,两仅代表作自己的观点,读可见仁见智。希望本次讨论引起大家对学科规范化发展的重视,并欢迎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讨论中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考古学会第十次年会于1999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在四川成都召开。这是中国考古事业发展的跨世纪盛会。出席年会的有正式代表104人,列席代表32人。代表中有为中国考古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全国知名的老一辈考古学家,也有活跃在考古工作第一线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和考古工作者。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副局长张柏出席了大会。 开幕式上,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黄景略代表理事会向大会作了学会工作报告。中国考古学会从1979年成立,当时有会员500多人,到1999年,学会会员已发展1300多人。考古工作者从建国初期…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遗产》2011,(3):109-109
莫切考古的最新进展1987年在西潘发现的皇室陵墓将莫切考古推到安第斯研究的前沿.在过去的十年中.对莫切的政治组织形式以及思想意识的研究是通过研究他们的公共建筑.文化遗迹.葬礼形式以及图形符号等来进行的。研究结果使得人们对莫切的国家政权构成、城市化等及其复杂的社会运转形式等有了重新认识。在新的时期中,莫切的主要进步集中在图形符号、城市中心的内部组织、庙宇及本土建筑.工艺制作、停尸房的布局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早期秦文化考古研究的现状和缘起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历史时期,秦及早期秦文化的考古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诸如:  相似文献   

8.
根据全国第六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的建设,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筹)常务理事会经过友好协商,决定于2004年10月10—14日联合主办全国第七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会议地点在长春市吉林大学友谊会馆,10月9日报到,10—12日为学术报告与讨论,13—14日赴吉林省集安市参观、考察高句丽遗迹(正在申报世界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计巍巍 《文博》2024,(1):38-42
香港地区的考古工作自1920年代诞生到1970年代被纳入政府规管,其早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本文通过对这一阶段的主要考古田野工作和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总结香港地区考古学早期发展的规律和特色。早期香港考古的学科边界由模糊到清晰,逐渐走向科学化;理论路径由文化历史主义不断发展;其国际性贯穿始终。学者们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将香港考古材料与粤东及吴越地区考古材料相结合进行研究,自此香港考古被纳入华南考古的大背景中。  相似文献   

10.
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时代考古史(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序幕的重头戏,“河套人”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及其文化曾经以“三步曲”长期掌控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舞台。萨拉乌苏河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历经将近一个世纪,地层和古人类学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然而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却进展甚微,特别是有关考古术语的畸形演化,突显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不甚严肃的科学作风。本文对这一历程的充实期和综合科学研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作了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时代考古史(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卫奇 《文物春秋》2005,3(5):1-7
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序幕的重头戏,“河套人”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及其文化曾经以“三步曲”长期掌控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舞台。萨拉乌苏河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历经将近一个世纪,地层和古人类学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然而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却进展甚微,特别是有关考古术语的畸形演化,突显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不甚严肃的科学作风。本文对这一历程的开拓期和稳固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作了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遗产》2008,(2):111-111
世界考古 爱琴海史前研究 古希腊青铜时代考古最新趋势 本文研究了爱琴海史前研究领域中的一部分——古希腊青铜时代末期的考古作品。很明显,有关爱琴海史前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非常广泛。因此,作者着重介绍了除爱琴海研究人员外普通民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年代学、地区研究、古国的兴起和组织、宗教和仪式及考古科学。古希腊青铜时代考古很少在比较考古文献中出现;相应地,本文研究在世界考古大框架内.主张重新考虑爱琴海考古,以提供启发性的比较材料。  相似文献   

13.
帝汶岛位于澳大利亚北部,是巽他群岛最东端的岛屿之一。目前国内外对于帝汶岛史前考古史的梳理较少,结合帝汶岛政治势力的进退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时间跨度从阿尔弗雷德·布勒的早期工作一直延续到最近的考古研究。虽然只选取了帝汶岛这样一个小的地理单元,但是由此可管窥整个东南亚史前考古的情况,对帝汶岛史前考古学史的概述不仅可以给相关学者在帝汶岛下一步的史前考古工作提供借鉴,而且对于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的全面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尹达学术生涯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31—1935年是他考古的奠基期,1936—1937是他考古丰收期,1938年—1949年是他对中国考古学体系的酝酿期,1950—1983年是他对新中国史学、考古特别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挥指导作用的时期。尹达在新石器时代考古方面的巨大贡献:1.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第一代开路先锋。2.是详细论证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分期问题上错误观点的第一人。3.倡导、指导以考古材料复原历史的正确研究方向。4.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考古研究的领军人。尹达身后形成的诸如文明起源等的理论诚然是巨大进步,但同时也是尹达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中国考古学体系的延伸和继续。  相似文献   

15.
浊漳河流域所在的晋东南地区长期以来是早期文化的考古空白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从2010年开始实施的浊漳河流域早期文化考古调查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对探索该区域的早期文化面貌及其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韦正 《东南文化》2016,(4):6-10
政治史取向和类型学方法在保证汉唐考古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制约了汉唐考古的研究范围、理论建设,并影响到汉唐考古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新出土资料的减少迫使汉唐考古改变"能源型"发展模式,其他人文学科的发展则为汉唐考古向"技术型"转变带来机遇。汉唐考古研究者的主要工作从归纳总结考古资料,转变为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借鉴其他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对汉唐考古材料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解释,是汉唐考古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公众考古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考古,而不是少数专家才有解释权的考古。记录和保护考古遗迹和遗物需要公众的参与和保护。汉阳陵博物馆作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普及考古知识,建立民众考古乐园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汉阳陵推出的针对不同民众的公众模拟考古活动,在建立学生考古乐园,搭建社区和博物馆之间桥梁,促进文博事业发展方面意义重大,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遗产》2009,(6):110-111
年度考古榜单中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从北美最早的运河到古罗马位于叙利亚的前哨所发现的化学战遗迹——极大丰富了我们对遗址、手工艺品及远古时代的认知。希望2009年这些惊人的发现能够触发人们的灵感.把我们带到那古老的时代.并且激发我们对新发现的渴求。  相似文献   

19.
论华夏汉语混成发生的考古文化与历史传说背景李葆嘉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的语言有三、四千种,仅在美洲印第安人中就有上千种不同的语言,非洲各民(种)族语言也有近千种。这几千种语言是否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原始祖语?人类考古学表明,地球上各地都有早期人类...  相似文献   

20.
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2009,(4):134-135
《考古》2009年7月/8月 第62卷第4期 “潜入”历史:十个最新水下发现 近年来.营利性质的水下打捞引发了公众的想象.媒体上不断出现宣称他们发现宝藏船的令人激动不已的标题。然而.其意义远非仅仅发现一些金币,而更在于其对于航海探索的价值。水下考古研究者不断有新发现.扩展我们对人类历史的了解。下面,介绍十个正在进行的水下考古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