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全新的视角认识北朝化”,是我国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命题。苏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重建中国古史”出发,以“区系类型”为纲,以“中国明起源”为中心而展开的考古学化研究中,对“晋化考古”给予了高度关注。他把“山西省境连接中原与北方两大化区系(红山与仰韶)化遗存的研究”作为“80年代考古工作成果两大项”中的第一大项。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在政治思想方面,曹操提出“唯才是举”,栩康宣称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特别是鲍敬言提出的“无君论”,更体现了这种特征。皇帝绝对权威的树立,如果从秦始皇统一...  相似文献   

3.
宋先世 《南方文物》2009,(4):144-148
本文主要讨论关于对“夜郎文化”的不同认识及概念,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夜郎文化.区分地方历史文化与考古学文化的异同,强调从不同的学科和方向全面立体地来研究分析该文化。  相似文献   

4.
杨鸿柳 《神州》2020,(6):47-48
所谓从“知识”视角对新时代中国外交话语体系进行研究,就是分别从“知识构成要素”视角,对不同类别的新时代中国外交话语进行分析和认识,即从知识构成中的经验要素视角,认识“关于国际社会现象和事实是什么”的外交话语;从知识构成中的逻辑要素视角,认识“关于国际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和问题”的外交话语;从知识构成中的实用要素视角,认识“关于世界各国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以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以造福于人类”的外交话语。  相似文献   

5.
《中国影像方志》以现代影视手段和全新的视角,从方志着眼,关注县域文化挖掘和历史表达,意欲为中国每个县都制作一部40分钟的影像方志,在地方特色中彰显民族精神,用鲜活故事表达家国情怀,打造一部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地方社会影像版的"百科全书"。《中国影像方志》将凝结成中国人共同的记忆,其史学价值及对后代影响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6.
2010年9月26日,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与襄樊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襄樊学院承办的“中国三国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襄樊学院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凭教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梁满仓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动态》刘洪波主编,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23日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山西大同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朝史研究基地和大同市平城北朝研究会共同举办的“北朝都城与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会议为期4天,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南师大、首都师大、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日本龙谷大学、俄罗斯社会科学院以及大同大学和大同市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就北朝都城史地文化、北朝历史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实地考察了北魏明堂遗址、操场城北魏宫城遗址、北魏北新城、南平城遗址、方山永固陵、沙岭北魏壁画墓,并参观了云冈石窟。  相似文献   

8.
关于近代来华传教士的活动 ,中国学界的“文化侵略”说虽然反映了部分历史真实 ,但乃是将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口号直接转化为学术话语 ,是从单一的政治视角审视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 ,因此无法对传教运动的多方面影响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美国学界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从后殖民的视角为传教史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但简单地把分析后现代和后殖民时期文化关系的范式直接应用于近代中国 ,忽视了传教运动在现代性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低估了中国文化精英自主选择、抵制文化控制以及维护自身文化认同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相似文献   

10.
曲鹏飞 《攀登》2011,(4):105-109
战略文化是关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决策者对于国家安全问题的独特的战略思维,它缘起于国家的地理环境与历史经验,深受该国精英哲学、文化和认知特性影响。战略文化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一国对其所处的国际环境的认识与感知。“天下主义”作为古代中国人观察世界的根本视角,赋予了古代中国战略文化以鲜明的特色,进而对古代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外交行为发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六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有关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迄今学术界尚无定论,或尚无较为一致的意见。对此,过去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文明起源较晚,大约是在商代。例如日本贝冢茂树曾说,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应...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谓前期夏化,按笔的划分,主要指的是二里头化的东下冯类型一、二期。这一类型的前期夏化,据调查和发掘,多分布于晋南和晋西南,其遗址就目前的初步统计约有六七十处,其中位于夏县偃掌镇东下冯村的一处,面积最大并首先发掘,故而将这一夏纪年期的二里头阶段化称为“东下冯类型”。据仇士华先生在其《有关所谓“夏  相似文献   

13.
14.
凌家滩文化应是“三皇”时代的有巢氏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文清 《东南文化》2002,(11):32-36
安徽巢湖地区凌家滩化的遗址和遗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袭庖牺之号’’的有巢氏化概况。  相似文献   

15.
挖掘南昌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联华 《南方文物》2002,(3):110-112
“一座城市的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发达城市建设的经验表明,一座城市不能单纯发展经济,它还需要“城市之魂“--文化.作为一座城市的“气“和“神“,文化的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城市发展的眼光、胸襟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相似文献   

16.
Recent criticisms for culture concept targeted a vision of culture as a hermetically sealed synchronic entity tied to a spatial unit. The article urges the historic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ulture itself, rather than discarding it altogether. Culture constitutes historical processes of the interpenetration between two mutually constituent forces: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Culture through time requires a re‐examination of such concepts as “hybridity,”; “cosmopolitanism,”; and “historical discontinuity of the present from the past.”; Three cases of Japanes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re presented as examples of possible ways to historicize anthropology.  相似文献   

17.
18.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 extensive sample of European source material, 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 cultural nationalism. The author argues that European cultural nation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ollowed a separate dynamic and chronology from political nationalism. Cultural nationalism involved an intense cross‐border traffic of ideas and intellectual initiatives, and its participating actors often operated extraterritorially and in multi‐national intellectual networks. This means that cultural nationalism needs to be studied on a supranational comparative basis rather than country‐by‐country, concentrating on the exchange and transfer of ideas and activities. A working model is proposed which may serve to bring these ideas and activities into focus.  相似文献   

19.
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 论华夏文明的起源(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五、陶寺龙山文化的特征 和社会性质 陶寺文化在中原龙山文化中,有一群由铜器、木漆器、彩绘器、玉(石)器等组成的别具自身特征而又与众不同的器物群[22]。足以说明它的社会组织形态是一个部落联盟古国的国家载体。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下列遗存。 (一)文化特征 1.铜器 在陶寺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铜铃或铜铎,它虽出自晚期墓葬,但却是一件工艺复杂的迄今年代最早的复合范的大型铜器。由于它是合范铸造,表明陶寺铜器由来有时,是其在早期就已出现的佐证。所以我们说陶寺文化的社会已进入了文明古国,铜器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2…  相似文献   

20.
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论华夏文明的起源(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历史悠久,文献典籍丰富,在考古学文化方面。近40年来无论是田野发掘。还是课题研究,均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然而如何将考古材料与历史传说相结合,复原中国史前史或上古史的本来面目,重建中国古代文明,这是近几十年来几代人所关注和企盼的。但这项极有意义的考古学研究工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