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焦作市耿村发现的元代石供床刻文中,记载了当地迎神赛社中一些社火班社的名录。其中"骆驼社"是当时"驼户"的社会组织,在社火中有"舞队"的表演因素,"簇马直社"是集养马、驯马以及社火中驭使马匹参与表演的班社,"太尉直社"应与祭祀东岳庙的太尉神有关。  相似文献   

2.
文通过侧重分析"社"的内涵与外延,对社火给出了新的定义。提出:社火就是以"社"为单位举办的一种具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并提出:礼乐文化传统与民间社火之间存在着先天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陕北放社     
由于"放赦"活动的历史久远,又没有可考的文字记载,致使"放赦"这一民间宗教活动的真正含义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如今"放赦"活动属于民间社火的一部分,久而久之人们大都把原来祈求赦免天下苍生的"放赦",理解为现在众多年俗中的一种社火——"放社"。  相似文献   

4.
正社稷是一个特指名词。"社"和"稷",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两者本来各不相干。"社"是土地神的名称,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为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还有各种欢庆活动,如"社戏"、"社火"。"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根据《周礼·考工记》,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  相似文献   

5.
张掖社火     
张掖社火尚金恒文化名城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社火就很有地方特色。它的内容随时代的变迁而更改,但形式却基本保持7下来。直到九十年代,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各村各寨的社火队在张掖城内,以拜年的形式各展自己的风采。张掖社火地方特色很强。其队伍...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灵宝市东西常村的骂社火以两村通过性戏谑、互相辱骂祖宗的社火形式而闻名。这一非常态、反结构、狂欢化的社火在当下遇到传承发展的问题。现代国家政权的下沉,传统力量的边缘化,改变了骂社火背后的组织体系。"内生资金"来源渠道的缺乏,"外援资金"的不稳定和过于强势,威胁了骂社火的稳定举办。而这一地域社会在传统与现代、外来宗教与民间俗信碰撞、交流中被改变的社会文化心理,是影响骂社火传承发展的深层原因。改变当下骂社火这类民俗活动的发展境遇,有赖于组织者、资金和社会文化心理等条件的最优组配。  相似文献   

7.
传统时期,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生困守闺阁,社火是其为数不多的能够合理合"法"走出家门的机会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获得了解放,她们从只能作为社火表演的观众,到近代以来成为参与者,进而成为表演的主体,这其中究竟经过了怎样的变化?本文将以有"社火之乡"美誉的晋南为例,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女性与社火的关系进行个案分析,探索女性参与社火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地台社火流传于陕西宝鸡市千阳县一带。因有时表演中也有唱词,故而又称其为"唱社火"。由于地台社火不上桌,不踩跷,不用车马来装扮,而以广场表演为主,因此它比起背芯子等其他社火更为灵活方便,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更具有广场舞蹈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社火,或称社会,是广义的庙会之一种。它虽是一种歌舞杂耍以娱神娱人的活动①,但之所以称为社火或社会,必与“社”与“火”有密切联系。所谓社,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基层聚落,也是上古以来的聚落或土地之神,以后又延伸发展成为乡村的基层社区组织,同时,又演化成为按职业、爱好、年龄、阶层、性别、以及特殊目的等等结成的群体;所谓火,通“伙”,表示群体和众多之意,与“社会”的“会”同义②。以后渐失其本义,以“火”为红火、火爆、热闹之意,而社火也就成为一种在城乡各地年节演出的一种群众娱乐形式了③。实际上,无论是在历史…  相似文献   

10.
《华夏地理》2001,(2):28-33
说起秦陇社火,可以说各地县各乡都有绝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想文艺方针,其实在有上千年历史的民间耍社火中,早已落实了.  相似文献   

11.
徐翠 《民俗研究》2013,(1):65-70
民间社火是昭君戏传播的重要民俗文化土壤,"扮故事"和"竹马"是社火游艺队伍中装演昭君故事最主要的两种表演形态。昭君戏与"扮故事"、"竹马"相结合,是故事内容与艺术形式双向选择的结果。"扮故事"和"竹马"等社火艺术装演昭君故事,是昭君戏舞台传播的一种延伸形态。  相似文献   

12.
陈荣 《中国土族》2005,(2):24-28
在我国的春节传统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的“社火”表演,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在偏僻的山乡,它几乎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祭祀、娱神、娱人的活动。笔者考证其渊源,认为它是东汉的迎春礼俗和当时进行的祭祀太一神的礼仪,以及先秦季冬时进行的傩祭、蜡祭等一系列活动连续进行形成的民间的一种变异的礼俗。西宁社火起源的民间传说及认识“社火”表演自古有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云:“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清代的李斗在《扬州画坊录》卷九记载:“立春前一日…  相似文献   

13.
文史快车     
<正>“社稷”一词是怎么来的社稷是一个特指名词。“社”和“稷”,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两者本来各不相干。“社”是土地神的名称,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为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还有各种欢庆活动,如“社戏”“社火”。“稷”,  相似文献   

14.
<正>太傅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前河乡田家村社火中的人物,在民和县社火中独具特色,其场上表演均为武将装扮,头戴“凤天大翅”,身穿硬靠,脸谱打花脸,戴着戏剧舞台上用的长胡须,从脸谱上看,全为忠勇虎将模样,随着社火队的锣鼓声响,手持八卦彩灯,或踏舞步前进、或随鼓声后退,舞姿精湛,表演十分精彩,在场内出尽风头。  相似文献   

15.
每年正月初九举办“放赦”活动,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祈求村舍人口平安,风调雨顺、消灾免难、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因“放赦”活动的历史久远,致使“放赦”这一民间宗教活动的真正含义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加上“放赦”活动属于民间社火的一部分,久而久之人们大都把原来祈求赦免天下苍生的“放赦”,称之为现在的放社火——“放社”。  相似文献   

16.
<正> 由山西省旅游局、中共晋中市委和晋中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社火节即将于2006年1月17日至2月17日在介休绵山风景区举行。据悉,在社火节期间,晋中各县及主要旅游景区都将同时推出各具地方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本届社火节的主题是"晋商风、民俗情,畅游晋中庆新春;逛庙会、观社火,千家万户迎宾朋",整个活动分三个高  相似文献   

17.
刘鹏 《中国土族》2012,(4):64-65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明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祀社与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18.
《神州》2014,(1):95-95
<正>据中评社北京2013年12月17日电,英国艺术家西蒙·贝克仅用一双雪地靴就在茫茫白雪上徒步"走"出了一幅幅精致的几何图案,令人惊叹。他以雪地作画布,用双脚作为画笔,以行走后留下的脚印来"画画"。他精心设计好每一步行走的路程,留下各式各样的雪地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9.
社火作为民间传统演艺活动,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独一无二的艺术载体。社火表演扎根民间,在百姓大众中发展壮大。随着宋金城市居民结构的重大变化,市井文化日趋繁荣,社火表演摆脱勾栏瓦舍,从道教社火布道、儿童乐舞表演等全方位流行于广大城镇与乡村。文章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金代墓葬砖雕文物简述金代社火表演中的儿童乐舞。  相似文献   

20.
杨惠珺 《文博》2007,(5):85-88
社火脸谱是陕西社火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美术形式。据目前资料来看,清代至民国是陕西社火的兴盛期,当时的民间艺人们为传承和学习的方便,曾绘制有很多的社火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