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韵》五卷,唐代孙愐所撰。《唐韵》上承《切韵》,下启《广韵》,在切韵系韵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存《唐韵》材料主要有蒋藏本《唐韵》、敦煌文献中《唐韵》残卷、徐铉校订《说文》所注《唐韵》反切、《永乐大典》中新发现的《唐韵》和传世文献中所引《唐韵》佚文等。  相似文献   

2.
徐铉以《唐韵》为依据为《说文》加注反切注音,其反切注音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讹误,这些讹误现象大部分已经得到了纠正,但仍然有个别切语似是而非。本文将以陈刻本为底本,就各家没有校订过的若干切语作一些辨证,以期恢复徐铉注音本来面目,使后人不至误读《说文》、误认徐铉注音。  相似文献   

3.
《说文》切音声训与切音读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说文》作者许慎懂不懂反切?《说文》曾否用过反切方法?这在语言学史上是个相当重要而又颇能吸引人的课题,因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对《说文》及其作者的正确评价,而且必然要与反切起源的探讨密切相关。自从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提出:“汉末人独知反语”,“许慎造《说文》……始有譬况  相似文献   

4.
现存的蒋藏本《唐韵》残卷中总韵数为204,比《广韵》少了严韵上去声。其所征引的州、郡、县名有些是唐武德至开元二十年期间的名称,有些则是唐以前、甚至是汉代的名称。孙愐的《唐韵》有开元、天宝两本。本文考定蒋藏本的成书年代是开元二十一年(733)。  相似文献   

5.
反切源于合音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切注音法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有关论说最早见于隋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卜“汉末人独知反语(即反切)”,同书《书证篇》又断言“郑立以前全不解反语”。宋人又提出反切出自梵文拼育法,如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韵补》条认为:“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两说合而为一,成为现代学界通行观点,即:反切注音法是在东汉末年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受梵大拼音法的启示而产生的。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提出另外一种推测,指出:“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签、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台之音,…  相似文献   

6.
汉语的反切拼音法究竟创自何入?始于何时?历代音韵学者们曾发生一个误会,这个误会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中文大辞典》“反切”条注云:“古代文字拼音之法,旧传创自孙炎。”这所谓的“旧传”到底始于谁呢?一般音韵学著作都公认是北齐的颜之推。因为《颜氏家训·音辞篇》中有这样的话:“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  相似文献   

7.
《文始》“京”字条评注宋永培(一)注出《文始》"京"字条得以提出的形、音、义依据章太炎《文始》卷五阳声"阳"部乙"京"条全文如下:《说文》:京,人所为绝高丘也。从高省,1象高形。此合体指事字也。对转鱼孳乳为虚,大丘也。亦与丘相系。《唐韵》虚,本丘如切...  相似文献   

8.
《篆隶万象名义》是日本沙门空海所撰的汉语中古字书,其一字多反切的现象有不同于一般韵书“又音”的特点,本文将其称之为“又切”。本文针对《名义》“又切”的特点,从《名义》的语音系统出发,提出了整理“又切”的可操作的方法,该整理方法可以也应该贯穿《名义》音系整理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详述《字林》的流传及其影响,揭示其音切和释义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价值,《字林》是古代字书最先采用反切注音的,《字林》的释义反映了汉魏语词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海宝韵》中的反切是研究西夏语音系统的重要材料之一。在充分分析《文海宝韵》《同音》《同音文海宝韵合编》等西夏内部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藏文注音和梵夏对音材料,西夏语反切中的重唇音切上字可被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