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汉王朝经略西南夷的曲折历程,在中国古代边疆经略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映出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形成历程,是各族人民不断战胜边疆艰苦的自然环境、边疆与内地融为一体的过程,也是在"大一统"思想引导下不断与边疆无用论的观念作斗争的过程。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而非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历史上各族人民历经艰难曲折、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对传统夷夏观在中国疆域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如果从汉族和边疆民族对中国疆域形成的贡献看,中国疆域的形成可以分为两大时期,唐以前是汉族起着主导作用,汉、唐的两次大统一都是以汉族为主体实现的;唐以后则是边疆民族主导着疆域发展的进程,元、清两次大统一都是由边疆民族实现的。传统的夷夏观是导致这种状况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受传统夷夏观的束缚,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往往难以突破人为设置的“夷夏”界限,对边疆地区采取羁縻统治或“不治”,因而阻碍了疆域形成的进程;而边疆民族所建王朝则没有这些束缚,并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夷夏观,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就是伴随着这种观念的不断突破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王欣 《丝绸之路》2011,(6):30-31
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是中国边疆学基础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多民族融合的特点。13世纪,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征服横跨欧亚的大片土地,建立皇族领地分封制,形成了西北四个汗国。实际上,元朝的疆域只是指皇帝直接统辖的领土。由于元代统治者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又使得元代疆域的形成和统治产生了不同于中原王朝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有关讨论中国古代疆域的论文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古代中国疆域范围即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或分裂的政权所管辖疆域的观点;接着,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疆域形成的新观点作了评述,并提出了对古代中国疆域形成、发展的阶段划分(即分期)以及规律和特征的四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家理念的体现,疆域概念产生于具体的历史语境。由于古今中国国家性质不同,王朝中国的疆域概念与现代中国主权、领土不能用简单的继承或对接来解释。在王权泛化或王权至上观念的影响下,王朝中国的疆域话语尽管受到地理知识限制,但仍坚持认为在可知范围内,王朝中国天子有权实行统治。这种深受王朝国家理念影响的疆域话语对古代疆域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常见的5个古代中国疆域概念为例,“天下”有广狭二义,一是普天之下,一是华夏诸国;“四海”即四方,有时包括四夷,有时不包括;“中国”概念迭加变化整合,各朝“中国”范围不尽相同;“疆域”是一国统治范围的宣示;“版图”则是王朝国家行政地区。本文通过追溯原本词义,认为上述概念原意与后世借用,因语境变化,语义发生差异;进而提出,学术用语与习惯说法应有区别,这不仅是运用概念准确与否的问题,而且也涉及研究价值的取向。  相似文献   

6.
古代西北疆域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代西北疆域是我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西北疆域的研究也是边疆史地研究中的重点之一。本文分析了西北疆域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认为以动态的标准确定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是研究西北疆域的基本前提;西北疆域地位不断演变,是西北疆域变迁史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西北疆域形成过程的基本形式。同时,文章还就民族、地理环境、国防安全等方面说明了西北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如何形成和确定,在史学界争论较大。中国疆域形成的背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形成疆域的因素也比较复杂,归纳起来有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是中国疆域延续二千多年的基础。第二,历史上活跃在中原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对中国疆域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第三,地理环境是影响一个国家疆域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明朝对西藏的经略始于洪武初年,至洪武八年(1375)基本确定了对西藏的全面统治和管辖。永乐时期的明朝,以西藏为中心阻断蒙古、西域之间的联系,使西藏成为明代"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终明一世,西陲晏然的景象。西藏与明朝之间明确政治管辖关系的形成,既体现出西藏文明东向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层面的强烈需求,也包含有明朝继承元朝疆域遗产的政治意图和构建防御北方蒙古势力的北方防御体系的战略需要。西藏作为明代"中国"与"天下"在西部疆域范围的重合部分,为近世"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明代"天下"的范围既包括明代"中国",也包括周边的朝贡国家。明代"中国"划定出明朝的西部疆域范围,明代"天下"则是由明朝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所确立的亚洲地缘政治格局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射,并在古代向近世转变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是北疆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政权。本文认为汉政权的出现既是匈奴人长期和汉族保持密切关系的结果,同时也是匈奴人认同“中国”,并进而主动进入中华民族形成历程的标志。汉政权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促进亍北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中国传统治边思想和方式的发展,而且也是边疆民族主动进入中华民族形成历程的开始,由此也奠定了北疆和中原地区融为一体的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杨军 《史学集刊》2012,(2):17-18
自夏商周到元明清,尽管中国王朝经历了多次统一与分裂的交替,但伴随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边疆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自秦汉王朝形成汉人居中心,少数民族居边疆的格局后,历代民族分布的大格局基本因袭不变,中原与边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政区,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经历了由羁縻统辖到中央集权直接统辖的发展历程。如何认识这个历程,如何划定古代中国疆域,历代王朝对郡县以外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作为是否属于边疆治理,不仅外国学者的看法不同,我国学者的观点也有很大分歧。这直接关系到古代中国边疆如何发展为今天的中国边疆,古代众多边疆民族如何结成今天的中华民族这个重大的命题。这组文章是从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基点出发,从边疆经略、政治统治、人口迁移、民族关系、军事防卫、经济开发、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中国历代边疆治理问题,其中既有宏观的理论探讨,也有具体问题的研究,力图从多角度加深对中国历代边疆治理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月15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召开了"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会议围绕吕一燃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和林荣贵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疆域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的出版展开。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中国古代疆域史、中国近代边界沿革、中国疆域理论研究一直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两部著作的出版,是上述研究领域的标志性阶段成果,受到学术界关注。将两部专著放在学术研究进程中加以评述是件有意义的工作,不仅可以综合考察中国古代疆域与近代边界研究进程及阶段性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中国疆域理论研究的深化。以下几篇文章即选自"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西汉王朝为例,对古代中国王朝的疆域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不同藩属体系的碰撞和重组是王朝疆域形成的主要途径。在西汉初期,中华大地上存在以西汉王朝和匈奴为核心的两大藩属体系,以及众多的亚藩属体系和弱藩属体系。自武帝时期开始,随着西汉王朝国力的增强,两大藩属体系进入碰撞、重组阶段,其结果是不仅以匈奴为核心的藩属体系被纳入西汉王朝的藩属体系中,其他弱藩属体系也进入其中,属于西汉王朝藩属体系的亚藩属体系则成为了郡县,由此最终形成了郡县、特设机构、藩属国三个不同层次构成的西汉王朝疆域。  相似文献   

13.
林荣贵主编的《中国古代疆域史》已于2007年7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规划”项目,主编邀请7位专家学者合作研究,历时10余年之功得以顺利完成。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形成以及此后统一与分立相间、统一至大一统发展的全过程。既重视统一时期,又不忽视分立时期;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月15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召开了"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会议围绕吕一燃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和林荣贵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疆域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的出版展开。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中国古代疆域史、中国近代边界沿革、中国疆域理论研究一直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两部著作的出版,是上述研究领域的标志性阶段成果,受到学术界关注。将两部专著放在学术研究进程中加以评述是件有意义的工作,不仅可以综合考察中国古代疆域与近代边界研究进程及阶段性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中国疆域理论研究的深化。以下几篇文章即选自"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疆域"理论向来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李大龙先生《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为其增加了厚重。是书于理论层面通过对"五方之民"、"天下"、"中国"、"大一统"、"藩属"、"宗藩"、"羁縻"、"国家"等一系列概念的重新阐释,以不同视角准确地建构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疆域由王朝国家嬗变为主权国家的合理性、合法性,准确把握了传统"中国疆域"向近现代"中国疆域"转换的内核。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一词和中国疆域形成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一词含义的发展、变化及中国疆域形成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对“中国”一词的含义,历史上有过5次大的变动,即周以前、西周至战国、秦汉至唐、宋元明时期、清代到民国。到第五个阶段,“中国”一词始具有了现代中国的含义。中国疆域是历史上形成的,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复杂内容,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3月30日,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观念与秩序:中国古代天下秩序建构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新乡市召开。来自国内近20家高校、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古代天下观念的形成与演变、天下观念与华夷秩序、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与王朝政治、中国古代天下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述北宋与辽并立时期的中国疆域格局。文中着重阐述这一时期北宋、辽、西夏以及大理、吐蕃、西州回鹘、黑汗等王朝或政权的形成、发展及其盛时的辖区范围,揭示了各王朝或政权辖区的形成过程及彼此问的关系。北宋与辽并立时期的中国疆域桔局,是在唐朝版囹范围内,历经五代十国之后,随着局部统一局面形成但又不能实现更大统一的重新组合。从总体上看,北宋与辽并立时期的疆域范围,东、南、北三面大体同于唐朝,而西域则逊之,反映了历史上中国版图的一个沿革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将唐代佛教汉文文献中所见唐北部、西部疆域变化的有限资料,结合正史记载进行了诠释。认为唐前期北部、西部疆域大幅伸张与收缩,各方政治、军事力量的消长贯穿始终。唐朝是以政治归属来判定版图所至,即以政治控制为依据,政治势力所及地区即为唐版图。今天考察中国古代王朝疆域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应该遵循古代疆域观念予以判定,唯有如此才能对唐朝疆域的形成与变化给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多自称“中国”,以及当时一些政权虽没有自称“中国”,但为后来的“中国”所继承,并仍被称为“中国”等原因,致使中国古代自秦统一以后仍然存在复数“中国”的现象。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的发展,到了元朝统一全国,复数“中国”开始过渡为单数“中国”,明朝时期稍有反复,到了清朝统一全国,作为单数概念的“中国”最终确定下来,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