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阳云溪观遗址出土碑铭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溪观为洛阳市一处重要道观,宋代始创,名理学家邵雍曾居于此,后多次更名。金代全真道随山派刘处玄叉在此观布道。明清沿用,民国时废弃。本通过对该遗址发掘出土的碑刻进行考证和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反映了云溪观的沿革和建筑布局结构,对于了解洛阳道教史以及全真道在洛阳的活动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日,黑龙江哈尔滨市方正县为日本“满洲开拓团”逝者立碑。官方称立碑是为反省历史祈愿和平。但这一举动强烈刺激了相当一部分中国民众的神经。6日,方正县已经连夜将碑拆除。  相似文献   

3.
白鹤梁题刻见诸记录的共183则而非通常所说的174则。白鹤梁水文题刻的石鱼标识不早于唐,题刻可以划分为唐、两宋、元明清、近现代四个阶段。唐广德题刻是广德二年非广德元年,已消失的"称斗"石刻为唐大顺元年镌刻,大量南宋早期题刻反映了中原人士流入四川地区的历史背景。长江上游的历史最低水位是清嘉庆元年而非绍兴十年。白鹤梁题刻是人类创造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文明和传统的见证。  相似文献   

4.
沂源栖真观位于乡村社会的道教空间与民众生活空间的交汇处,是乡村景观的组成部分,参与了地方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振兴。栖真观建筑的空间生产是政治、文化、经济资本的共同实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及社会背景下,通过不同的动力机制,促进了道教建筑和乡村社会空间、景观的重构。栖真观建筑既产生了初始阶段作为宗教标志的象征空间,在新的时代也重构了乡村社会的融合空间、文化振兴的承载空间和经济发展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昭陵碑石中的唐折冲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昭陵博物馆现存唐太宗昭陵陪葬墓神道碑和墓志铭八十余种,这些珍贵石刻不只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笔者在整理这些碑石文献时,陆续记录了22个唐折冲府名,其中17个为《新唐书·地理志》所无,一个名称与《新唐书·地理志》所载虽同,但州属相异.现一并简介如下,并作些考释.乐游府《段志立碑》云:武德中 段志玄从秦王李世民讨薛举、刘武周,“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旧唐书》本传与碑同,而《新唐书》本传谓“授乐游府车骑将军”,与碑不合,当以碑为是.乐游府《新  相似文献   

6.
蒲城县博物馆藏有清康熙年间"朝武当仝会碑",此碑文保留了立碑缘起、目的、过程、施砖人姓名等详细信息,展现了清前期真武信仰在北方民间的传播及朝山进香、建醮组织等方面的情况.碑身文字不仅有道教经典的内容,还掺杂了佛教故事、民间传说等,彰显了民间工匠的技巧和智慧.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士绅阶层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也相应的拥有一定的社会权力和政治权力。二十世纪前期,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尤其是边陲滇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滇东汉村作为汉族村落的代表,传统的地方权力阶层不会轻易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们在维护既得利益的同时,又在不断地调和与近代政权的冲突,短暂是和平共处是中国近代乡村权力更迭的黎明之黑暗。  相似文献   

8.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著名的旅游胜地,由于其固有的人文地理优势,创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除散见于各种历史典故中之外,主要体现于晋祠现存的文物和祠区内外的碑碣,其规模蔚为可观。晋祠保存有历代碑碣初略统计大约425通,除少数为唐宋时期的以外,大多是金元明清时期题刻的。随着历史的变迁,有的文存石亡或者字迹漫漶,有的成了断碑残碣。经千百年的沧桑变化,这些碑碣依然有其重要的价值,其中尤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撰并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最为珍贵。《晋祠之铭并序》碑又称唐碑,陈列在晋祠唐叔虞祠东南隅的贞…  相似文献   

9.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中国的立碑供奉纪念的影响,与中国古代的碑刻相结合,于是产生了佛教造像碑。佛教造像碑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制的宗教造像形式,是古代将佛像雕刻在石头上的碑刻,在其碑上开龛造像,并在碑上雕刻供养人、造像人姓名、官职、籍贯、造像缘由、祈福内容、造像时间、地点等。本文以张龙达造像碑为例,对其造像碑上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进行考释和分析,对其碑上体现的问题进行解读,得出张龙达造像碑的造像年代在西魏时期,造像碑上反映的是以张氏家族为主体的家族信仰,以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是由于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仇鹿鸣 《历史研究》2012,(2):27-44,190
《罗让碑》是反映唐末魏博政治与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唐末魏博的多次变乱,反映出魏博内部军将阶层与牙军之间的矛盾,牙军自利与保守的性格,使魏博在唐末乱世中失去了扩张的动力。神道碑是唐王朝确立君臣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碑志作为一种显著的政治景观,对于当时的社会心理及文化传播具有较大的影响,中晚唐河北的巨型碑志成为藩镇彰显权力合法性及形塑地方认同的工具。《罗让碑》建立的前后因果便是一个典型案例,罗弘信出身低微,有意在碑文中宣扬唐廷的恩遇,并造作符谶,巩固自身的统治基础。《罗让碑》形制上僭越与文字上恭谨形成的对比,忠义意识传播与藩镇半独立地位之间的张力,都反映出中晚唐河北政治文化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南北朝以来道教经戒传授科仪的考察,指出盛唐时期敦煌经戒传授盟文中求法弟子题名项所见州县乡里为求法弟子的籍贯,而不是道观所在地;其中出现道观名则反映了隋唐以降以道观为核心的经教化道教的发展,及其与传统科仪之间的矛盾。通过这一考察,从根本上排除了长期以来在学界研究敦煌道观问题上的一些迷障,随之就唐代敦煌地区道观的基本问题作了重新的考察。  相似文献   

12.
夏炎 《史学集刊》2021,(6):21-33
唐代地方官府在水旱祈祷获验后所立的祠庙碑,碑文在文本创作上具有一定共性,即赞美神祇与颂扬德政,但这仅仅是祠庙碑所要表达意涵的一个方面。文学的创作实际上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复杂的历史现象,在这些结构性文字的背后,祠庙碑文的叙述应该暗藏着某种历史特殊性。以泉神祠庙石刻为例,石刻文字反映出这样一种史实:地方官府为了保护辖区内重要泉水资源不被破坏,利用当地民众浓厚的泉水祠神信仰,在官方控制与信仰强化的理念下,通过实施水旱祈祷、修建祠庙、建立碑石等仪式,间接地完成了对泉水资源的保护与掌控。水旱祈祷仪式是表相,水资源保护才是真相。为了使这一隐形的保护举措长期维持下去,碑刻在这里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碑文不仅按照祠庙碑应有的叙述结构描写神祠灵验、官员德政等内容,以达到宣扬神祇、赞颂官员之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字将当时的官方控制理念与盛大仪式现场进行选择性地再现,从而使这一隐形的保护举措得以持久传承。祠庙碑的建立体现出唐代地方官府权力与民间信仰之间的互动,是地方官府实现区域治理的重要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边州是唐前期在边疆地区设立的特殊的州级政区,也是唐代边疆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前期四次诏立佛教官寺的宗教政策在广大边州地区亦得到普遍执行。诸边州设立佛教官寺的形式,可分为以容州为代表的先后取代型和以沙州为代表的同时并存型。由于佛教官寺对普通民众开放,边州官寺所承担的政治象征与政治宣传功能,通过立寺、重修、宣讲、立碑、铸像、国忌行香等制度和仪式,发挥着不断塑造、强化和维系边疆官民对唐朝政治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老君庙石窟位于四川省剑阁县,现存15个道教造像龛和1方造像题记。学术界将题刻的年代释读为东晋大兴年间,从而将老君庙道教石窟的时代也判定为东晋时期。作者通过实地考察,从龛窟形制、造像风格以及题刻本身等方面可以确认老君庙石窟和题刻的真实年代应为唐朝贞观年间。  相似文献   

15.
从洪武中期到宣德前期,是明朝接触、了解并制定川西北边略政策的重要历史时段。中央与边地军政机构不断协商与规制治边方略,为有明一代川西北的国家治理模式奠定基础。一方面,明廷的边地军管架构逐步成型,行政区划多有调整,卫所制度渐趋成熟,并表现出向省镇营兵制转变的倾向;另一方面,明廷仍仰赖地方土官进行羁縻统治,土官亦发挥能动性,利用中央王朝的制度空间最大化地方利益。土官政治逻辑与边防机制演进,是认识明代前期川西北权力格局动态变化的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16.
《表忠观碑》是浙江著名的古代碑刻,是苏轼全面公正评价“天堂杭州”奠基人吴越王钱镠的历史见证。在西湖历史文化遗存中,《表忠观碑》又是动荡时间最长、搬迁次数最多的古代碑刻。作为表忠观的至宝,却长期与表忠观分袂别离,此中缘由与境遇在历代文献资料中罕见记载,后人评说又各持己见,令人迷惑。本文试图从《表忠观碑》历史变迁的角度为其正本清源,以期真正体现该碑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燕 《沧桑》2010,(5):14-15
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体现了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其产生于复杂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知识分子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作用、价值取向、成长道路以及政策体现等方面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赵斌 《东方收藏》2023,(8):77-79
栖真观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镇安平村,为全真派祖师丘处机弟子张志顺所建,是山东地区早期全真教活动的重要道观之一。栖真观玉皇殿内的二十八星宿壁画,形象塑造生动、文化内涵丰厚。文章对比分析栖真观二十八星宿牛宿壁画形象,探讨其形象对比及人文关怀,为了解当地神仙崇拜、星宿信仰和民众生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清末地方自治运动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政治发展的中心课题,是如何建设一个民主、统一的现代国家。现代国家的塑造,势必要涉及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新调整,如何重新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力,如何设计地方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实现社会的动员与整合,建立协调稳固的政治基础,这不仅是新兴资产阶级努力探索的问题,而且也是封建统治阶级面临的严峻挑战。现代政治发展理论认为,一定形式的地方自治,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清朝末年地方  相似文献   

20.
明朝初年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几乎同时派遣内官亦失哈七上北海(今鄂霍次克海),建立奴儿干都司,敕建永宁寺,立碑两座:一为《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立于永乐十一年(1413);一为《重建永宁寺记》,立于宣德八年(1433),碑文反映了其时文化招抚政策的实施,开创了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的新纪元。本文由亦失哈家族新资料的发现、永宁寺碑四种文字六字真言考和永宁寺碑与东北亚丝绸之路特点三部分组成,确证了亦失哈七上北海,永宁寺碑体现多元文化特征,并提出以北京为起点,明代卫所网络是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