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汉考古》2021,(2):39-45,38
2020年4~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垣曲北白鹅墓地抢救发掘了9座两周之际贵族墓葬,出土了铜、玉、石、金等文物500余件套。其中,铜盒7件,M6出土5件,M4和M9各1件。铜盒均制作考究,应为墓主生前所用之器,其性质及功用有待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M65出土的42件青铜器进行了金相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中的31件材质为铅锡青铜,10件为锡青铜,仅有1件为铅青铜;铜器制作主要采用铸造工艺,仅个别兵器在局部进行了热锻加工;具有相同铭文、纹饰风格一致的铜容器的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和铸造技术等方面也较为一致。这些结果为研究M65出土青铜器的生产组织问题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正>湖北省宜城跑马堤墓地以西汉为主,也有部分战国墓。出有青铜器的23个墓葬中,除了M1、M16、M43、M45等4个墓葬属于战国外(其中M45的年代晚于前3个墓葬),其余的都属于西汉。出土的铜器主要包括鼎、钫等容器,镜、炉等生活用具,刮刀等工具,剑、矛等兵器,节约、马衔等车马器,带钩等饰品,合页、铜构件等杂器,共计125件。本文分类考察了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期了解这个时期的青  相似文献   

4.
叶家山M107是位于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中部的一座中型墓葬,出土铜、陶、玉、漆木等质地器物110余件套。根据墓葬及随葬器物特征、铜容器铭文,可推定该墓为西周早期曾国贵族墓葬。10件带铭铜容器铭文族徽大多相异,表明该墓铜容器来源较复杂。铭文"西宫"是第一次出现在西周早期曾国青铜器铭文里,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文博》2021,(2)
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的青铜容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石鼓山青铜容器均为铸造而成,未见锻造工艺使用;石鼓山青铜容器的材质包括铜锡二元合金、铜锡铅三元合金以及铜铅二元合金三种,而且材质类型与器物的文化属性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商周之际青铜制作技术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2年7月至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及乡宁县文管所组成的内阳垣考古队,在乡宁县昌宁镇内阳垣村南的土疙瘩墓地,抢救性发掘5米以上。共11座,一棺一椁者7座,两棺一椁者4座,填土均经夯打。其中有2座墓出有铜容器,其余墓中均出陶器、玉器、骨器等。M88,方向15°。墓各  相似文献   

7.
2020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位于垣曲北白鹅村东的一处被盗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9座,灰坑17座。在M3中出土的铜甗和铜簋上带有铭文,本文选取该墓地出土的铜甗和一套铜簋先行介绍,分别从器物形制、纹饰、铭文内容、尺寸大小等方面逐一描述。并对铜器的时代、铭文内容以及M3的墓葬时代及墓地族属作出初步推断。  相似文献   

8.
曲村M6069和M6210是墓地中两座规模较大的铜器墓。本文通过分析两墓出土的铜容器,认为其墓葬年代应在西周早期晚段。结合两墓的随葬器物和区位特征看,二者很有可能是一组夫妇异穴合葬墓,其墓主以家族为单位葬在曲村墓地,可能与夑父徙晋的历史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9.
咸阳龚西战国秦墓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战国时期秦青铜容器的铸造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本文对龚西战国晚期秦墓M8出土的两件铜壶,通过表面观察结合X光摄像考察其制作工艺痕迹,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开展成分及显微结构分析,揭示两件铜壶壶身及表面装饰的制作工艺、材质特征。结果显示,两件铜壶均为铸造,器底和铜环预先铸好后置于范中,与器身铸为一体。器身和器底均为铅锡青铜(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成分有一定差异,镶嵌的装饰金属片为高铅青铜。铜壶的器底分铸工艺和高铅青铜镶嵌工艺为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等仪器,对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M1、M2中部分金属器残件的显微组织和化学成分进行了较系统和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这批金属器的材质包括青铜(又分为铜锡合金和铜锡铅合金)、铅锡合金、金银合金等,钎焊材料的材质包括纯锡和铅锡合金;其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另外还采用了热锻、退火、焊接、错红铜等技术。据此认为春秋战国之际曾国的金属技术已日趋成熟且呈现多样性,能够根据器物的使用需要,采用不同的合金配比和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1.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4年12月至2005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发掘了两座西周中期的大型墓葬。两座大墓的葬具均为一椁二棺,其中M2还有殉人4具。墓中均出土有大量的青铜礼器,如鼎、簋、爵、觯、盉、盘等,并各出土铜甬钟5件。许多铜礼器L的铭文中有“倗伯”2字。发掘者认为,M2的墓乇是佣伯,M1的墓主是佣伯夫人。尤为重要的是,在M1的外棺上发现了大面积的“荒帷”痕迹,为研究两周礼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安徽南陵出土部分青铜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徽省南陵县是长江下游地区最早而且规模最大的冶炼中心之一,其古代矿冶遗址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本研究对南陵出土的不同年代和类别的青铜器样品进行了金相检测及合金成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容器存在铜铅二元合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是热锻淬火的容器却不含铅,含锡量恰好位于适合该工艺操作并具有良好性能的区间。兵器、工具、车马饰均为铜锡二元合金,说明当时的工匠对于合金成分配比与性能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越式鼎腹部样品具有热锻淬火马氏体组织,同样的金属结构还见于汉代铜锣等乐器、峡江地区战国中晚期青铜剑、江都大桥镇南朝青铜器窖藏出土的多件青铜容器,而镇江地区出土吴国青铜戈则具有铸造淬火组织,工艺稍有差别。这些器物中发现高锡青铜淬火组织不是偶然的,高锡青铜热锻淬火技术至少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用以改善高锡青铜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3.
小胡村墓地为殷墟晚期"舌"氏家族墓地,为探讨其出土铜器的腐蚀特征,揭示其所蕴含制作技术和相应考古学信息,从而为器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墓地出土12件铜器进行基体锈层结构和制作技术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相较纯铜、铜锡和铜锡铅合金,铜铅合金耐腐蚀能力较弱,腐蚀严重;铜器经冷热加工处理易造成内部组织结构不均内应力残存,间接加速铜器腐蚀;12件铜器材质:纯铜2件、铜铅合金4件、铜锡合金3件和铜锡铅合金3件;仅2件兵器(刀M28:1、戈M38:1)经有意铸后热锻和冷加工,其余皆直接铸造成型。M21墓4件铜器皆为铜铅合金明器,小胡村墓地作为殷墟周边商文化系统,趋同商文化中心区,亦呈现部分中小贵族随葬铜器明器化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器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湖南商代青铜容器的动物纹饰与祭祀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曙斌 《收藏家》2010,(7):25-30
湖南是南方地区出土商代青铜器最多的省份之一,且不乏举世闻名的重器,如人面纹铜方鼎、四羊铜方尊、象形铜尊、猪形铜尊、牛形铜觥、凤乌纹铜“戈”卣、“癸举”铜卣、鹗形铜卣、牺首兽面鱼纹铜罍、兽面纹铜瓿、“皿天全”铜方彝、虎食人形铜卣等青铜容器,显示了湖南青铜器的地方特色与神秘意味。这些青铜容器以尊、卣等酒器发现最多,以动物纹饰为最突出;  相似文献   

15.
晋侯(木魚)/断组墓,是指山西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的I11M8、I11M31两墓(下简称M8、M31)。这两墓是并穴夫妻合葬墓,其中M8出有晋侯(木魚)和晋侯断铭文的铜礼器各一组,从墓葬等级规模及文字材料来看,它无疑应为一代晋侯之墓,其墓主应当就是铜器铭文中的晋侯(木魚)晋侯断,故笔者将其简称作晋侯(木魚)/(臣斤)组墓。该组墓位于北赵晋侯墓地南排中部,东为稍早的晋侯对组墓,西为稍晚的晋侯邦父组墓。该组墓的情况,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天马——曲村遗址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84年第1期《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中介绍的 M306:采2,是一件小型铜容器,本器铭文称为胃,简报及铭文考释都读胃为炉,怀疑是熏炉。就文字考释而言,无可非议;但若按器形,则觉名实不符。东周铜炉,如王子婴次炉、  相似文献   

17.
2000年秋冬季,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晋侯墓地进行的第六次发掘,清理了一组晋侯夫妇异穴合葬墓(M114、M113)。最近,在对M114出土的铜器进行整理时,修复了一件铜虐瓦。此瓶器壁上铸有重要铭文,根据铭文,可以确定M114的墓主为晋候燮父,曾经参与昭王末年的薄伐荆楚之事。这一发现极大地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高青陈庄遗址M35、M36出土的青铜器具有黑色锈蚀等特殊的腐蚀现象。本研究在对这两个墓出土青铜器腐蚀现象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典型的腐蚀特征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相应的科技检测分析。得知,这两个墓葬土壤中可溶性硫酸盐的含量很高;青铜器中含有大量的S;其黑色腐蚀产物为铜硫化物;闪亮颗粒物为结晶良好的铜硫化物,晶粒为平行的板片状集合体;含有大量的"铜",纯铜颗粒和纯铜片的显微结构形貌与铜硫化物相同;铜器所带有的绿色调和绿色锈点为硫酸盐矿物结晶所致;基体表层黄白、灰白色锈蚀中含有铜锡合金;铜器很少检测出氯离子。  相似文献   

19.
高青陈庄遗址M35、M36出土的青铜器具有黑色锈蚀等特殊的腐蚀现象。本研究在对这两个墓出土青铜器腐蚀现象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典型的腐蚀特征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相应的科技检测分析。得知,这两个墓葬土壤中可溶性硫酸盐的含量很高;青铜器中含有大量的S;其黑色腐蚀产物为铜硫化物;闪亮颗粒物为结晶良好的铜硫化物,晶粒为平行的板片状集合体;含有大量的“铜”,纯铜颗粒和纯铜片的显微结构形貌与铜硫化物相同;铜器所带有的绿色调和绿色锈点为硫酸盐矿物结晶所致;基体表层黄白、灰白色锈蚀中含有铜锡合金;铜器很少检测出氯离子。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临汾市文物局和隰县文物旅游局在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北3公里的瓦窑坡墓地清理了17座重要的春秋时期墓葬。其中,M23出土遗物较丰富,有铜礼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年代大体相当于春秋晚期,为春秋时期晋国青铜器的生产流通和风格演变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