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农坛祭礼、耕籍仪(皇帝亲耕)、观耕台 农业文明的明代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帝亲到先农坛祭祀、耕作籍田,百官簇拥随从,礼仪隆重。这是皇帝向全国官员百姓做出示范的颇具代表性事情。章太炎先生在一次讲演中说:“祀天、地、社稷,古代人君确实遵守,然白天子以下,就没有与祭的身分”,“中国古时的所谓天,所谓上帝,非人君不能拜。”所以明代每岁全年常行的祭祀,大祀十三,中祀二十五,小祀八。  相似文献   

2.
唐寅创作的别号图以数量多而著称,据刘九庵先生《吴门画家之别号图鉴别举例》一文考证,可知者有《毅庵图卷》、《事茗图卷》、《双鉴行窝图册》、《梅谷图轴》、《桐山图卷》、《守耕图卷》、《款鹤图卷》、《梅谷图卷》、《琢云图卷》、《梦筠图卷》等十帧。本文述及的《悟阳子养性图卷》则是他除此批之外早已存世尚未经考辨的又一幅别号图,对于丰富此类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别号图是以他人别号为创作题材的写实性绘画作品。因为写实,即有真人真事,真情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清代画家邹一桂绘制的《百花图》两卷 ,结合其编著的花卉画创作理论著作《小山画谱》,论述邹一桂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 ,并考证两图卷的流传经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服饰、礼仪制度入手,解读所谓《雍正帝观花行乐图》的内容和年代,揭示其当为与雍乾继位有重要关系的牡丹台纪恩图。由此重新审视雍正继位问题,指出:少年弘历是雍正争取皇位的重要筹码;雍乾两帝在康熙传位问题上,都宣传康熙传位于他们父子俩,即慎选雍正、默定乾隆。论文还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对雍正继位疑案和其秘密建储等问题提出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清代乾隆帝《盘山图》轴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画面空间处理方式,并着重解读画上的题诗,从题诗的时间顺序、位置布局、主题内容、诗体形式、诗后钤印等方面,结合历史背景,剖析乾隆帝在漫长岁月中的心理变化,指出《盘山图》轴通过大量有纪年的题诗,将时间的流逝留驻于空间的布置之中,使画与历法联系起来,从而使这幅普通的山水画具有了更为深层的意识形态价值。此外,作者也研究了董邦达创作的《田盘胜概图》册和《盘山十六景图》卷,与《盘山图》轴和《盘山志》版画插图等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画法精细的《田盘胜概图》册在写实的表象之下具有高度风格化的倾向;《盘山十六景图》卷同样对空间作了风格化的处理,通过压缩、位移等技术手法,加上观看必需的时间过程,使画面空间与时间维度联系起来,这是长卷构图固有的特性,与《盘山图》立轴式的时空交融方式形成了对比。乾隆帝不选择适于书写题跋的《盘山十六景图》卷拖尾题诗,而选择在《盘山图》轴上局促的空白处题诗,更证明了他对《盘山图》轴有特殊的意匠经营。  相似文献   

6.
杨博然 《收藏家》2023,(1):9-20
故宫博物院保存有清佚名《乙丑同年雅集图》第一卷的摹本及第三卷,表现的是嘉庆十年乙丑科(1806)同榜进士的雅集活动,形象地展现了清代中后期以同年为纽带的文官定期雅集的文化活动。此两卷之前未被展出或发表,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笔者通过对两卷《乙丑同年雅集图》的创作缘由、过程及作者进行讨论,判断了第一卷为叠加绘制的绘画方式,且两卷均受波臣派画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明清时期该题材图像的继承与演进,填补了关于清代同年雅集图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上海博物馆藏吴伟《词林雅集图卷》,描绘了弘治十八年(1505)浙江按察佥事龙霓在金陵与友人雅集的场景,雅集者多为其同僚,或同级、同科进士,也有部分诗友。此次雅集兼具送行与雅会的性质,又可堪称诗社之发轫。是图创作于雅集之后不久,即弘治十八年。吴伟此图兼取了送行图、雅集图、宴乐图的创作手法,白描线条轻快简淡、而不失工谨、细劲,其独特的风貌创造了雅集图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临流选石图》是一幅人物肖像画。图卷中有30余人题写了诗词、题记、题签。本文考证了像主的姓名、事迹,诗词、题记等作品的写作时间以及作者与像主的关系。并指出,图卷诗词、题记等反映了当时士人喜用室名、字号的风尚,对《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有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原定名《明·顾琳〈丹山纪行图卷〉》作了重新考证。通过对作者行藏交谊之探赜、爬梳,认为是图实出自元代画家顾园(1321—1382)之手,应定名为《元·顾园〈丹山纪行图卷〉》。此卷系顾园目前仅见之传世精品,弥足珍贵。画史将顾园误为顾琳,实因二人同顾姓、同号云屋所致。  相似文献   

10.
《名家翰墨》第十三期"书画鉴定特辑"上,刊登了丁羲元先生《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新考》一文。文章以赵氏画卷(图一)题款中鹊山、华不注山的方位错误为线索,经过一系列考证,得出这样的结论:"综上所述,现存的赵氏《鹊华秋色图卷》,从画心的赵孟頫题款到卷后元人以及明代一些重要题跋均系伪托,这些迹象反映出画作本身严重的真伪问题……因此我以为传世的这卷《鹊华秋色图卷》,很难排除为明人之伪托。"笔者认为丁先生文章的观点不能成  相似文献   

11.
韩明 《民俗研究》2020,(4):96-104
作为礼仪图像的一种类型,鲁西南地区木版套色年画《单钱灶》是一个由信俗、礼俗和审美三重维度建构起来的"精神结构体",该类灶王图在民俗语境中承载了"九世共爨"和"天缘配"等民众的朴素价值观念。在礼俗实践中,供奉者借助图像媒介与神灵之间通过膜拜、观视行为完成精神的"对话",图像的信仰功能、礼俗意义与审美价值在致祭过程中得以横向展开,有效带动并持续激活文化记忆代代绵延赓续。从图像释读与礼俗实践视角出发,对《单钱灶》图像相关口头记忆、礼俗实践、历史文本与图像本体关系进行梳理,能够有效阐释根植于民俗社会的礼仪图像所依赖的民俗语境与礼俗传统。  相似文献   

12.
《万笏朝天图》是首幅以乾隆南巡为主题的清代绘画长卷,组织绘制者范瑶系范仲淹二十世孙。根据范瑶著《纪恩日录》所记,该图卷描绘的是乾隆帝首访天平山范氏园邸的情景。雍乾之际,范氏宗族发展每况愈下,危机重重。作为宗族领导者,范瑶力行改革,多措并举重振家风,并试图通过接驾、献图等重建家族与皇权的密切关系。《万笏朝天图》即为江南士人家族与皇权互动关系的见证。  相似文献   

13.
<正>苏州顾氏过云楼旧藏《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家墨竹卷》(简称元《七君子图》)和《王翚水竹幽居图卷》两幅珍贵书画于苏州博物馆建馆50周年之际正式被我馆收藏,实乃苏州文物史上的一段佳话。王石谷(1632-1717年)《水竹幽居图卷》(图1)引首为手绘百花笺,纸亦古旧。画面以平远法展开江南柳塘小景,湖面静阔,岸边茅屋、小桥,远处山岭隐现,溪水迂回,绕坡入湖。前景坡岸  相似文献   

14.
山东地区汉代祠堂后壁楼阁拜谒图的意义是内含在汉代墓葬的升仙仪式意义之中的。在这种终极性的信仰意义参照下,祠主受祭的传统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检视楼阁拜谒图中包括双层楼阙、仙界符号、高大的正坐老者以及正在施行跪拜礼仪者的各种元素,可以肯定楼阁拜谒图的真正意义并非祠主受祭,而为"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是祠主由人界进入仙界的重要仪式过程。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古图及其所代表的“以图叙事”的传统,在明代传到了日本。绘制和问世于日本江户时代的《怪奇鸟兽图卷》(76幅图),可能是受中国明代杭州(钱塘)著名编选家和出版家胡文焕《山海经图》(《格致丛书》之一)的影响或根据其摹写而成。本文从中日两种山海经图版本的构思设图、编排布局、奇神异兽造型、线条运用与整体艺术风格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二者的异同,为中日两国文化传统和文化交流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材料和佐证。  相似文献   

16.
吴丽娱 《中华文史论丛》2001,3637(3):77-106
丧服制度在五礼中属凶礼,是古代礼仪制度中的一顼重要内容。由於丧服制度既古老且复杂,需依照国家礼制规定并据宗族内外亲疏严格分别轻重等级,不易为一般人民所掌握,所以用来直观及简要说明的丧服图便产生了。敦煌写本P.3637卷题杜友晋撰《新定书仪镜》中便有着这样的丧服图三幅,十分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17.
冯岁平 《文博》2010,(2):33-42
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清《陕境蜀道图》长卷,不具绘制者和时间。本文依据留坝厅、汉中府同知的设置,再辅以现存的有关碑石等实物,指出其绘制时间在乾隆三十年至四十年之间。并对图卷的绘制作了评估,对补绘者的内容及其评价,各地理信息和各行政区划、各县城作了分析,最后结合现存的清代栈道长卷,认为该图虽然绘制水平不高,但实用功能较强,仍不失为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秦栈长卷,其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紫云出浴图》为清初画家陈鹄的作品,图绘徐紫云的浴后小像,图卷中大量的题识,不仅交代了画的递藏,同时也反映出清初江苏地区高层文人之间的交游情况。  相似文献   

19.
在姚绶存世及见于著录的作品中,存在着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其中几件作品的考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姚绶《行书诗笺》是从钱选《浮玉山居图》卷中散佚出去的一段题跋,《吴山归老图》卷是后人拼配之作。此外,本文还通过对姚绶生平部分内容的考察,确定了3件见于著录的姚绶作品为伪迹。  相似文献   

20.
<正>《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简称“南都繁会图”,被称为明代的“清明上河图”,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本文通过对《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图像中民俗内容及其空间布局的解读,提炼视觉化图像的象征意义。一、《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叙事明人绘作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绢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