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建筑上的匾额和楹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民 《南方文物》2003,(3):95-96,89
匾额和楹联是中国文学独特的表现形式,我们常见的是将匾文和联文用木材制作悬挂在建筑上,或者用砖雕石刻镶嵌在建筑上,也有直接雕刻或油漆在建筑上,成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从匾额的“额”和楹联的“楹”字看,好像就是建筑的构件,可以称它  相似文献   

2.
孔庙是中国古代祭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场所。作为传播儒家文化的载体,她的历史厚重深邃;她的文化博大精深。她的建筑精美绝伦,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赵振远 《江淮文史》2002,(2):118-119
孙家鼐(1827~1909年),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人。清咸丰九年(1859年)一甲一名进士。他与翁同会同为光绪帝师,官历工部、礼部、吏部尚书,渊阁大学士,资  相似文献   

4.
由钟敬、季羡林任名誉主编,黄孝通、司马义·艾买提(维吾尔族)为总顾问,段宝林、过伟任总主编的《中华民俗大典》,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化工程,需要延请广大民俗学来共同努力完成,它已纳入了中国民俗学会的计划之中。  相似文献   

5.
明红 《文史月刊》2003,(5):15-16
邓小平故居为三合院式建筑,青石地板,有两个蓝球场大。无数游人都被故居的楹联所慑服。正堂屋门前,挂着四川著名作家马识途1983年撰写的楹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语字  相似文献   

6.
论文先对楹联的产生发展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把楹联与中国古老的汉字联系起来,从字音字形还有修辞角度解读从楹联中折射出来的汉字文化,并对楹联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中国迎新春必有“联语”,过元宵必有“谜语”,这两种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汉字的神妙,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8.
在四川西南省级物风景区——夹江千佛岩物风景区内,座落着一处如诗如画般背景风光的古建筑群,它就是始建于1986年的全国第一家手工造纸博物馆——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梁宅是杭州遗存的一处名人故居,宅主梁肯堂是一位清代名臣,官至兵部尚书、漕运总督。他一生为官40余年,勤于为民、廉直节俭。文章通过对梁宅楹联匾额的解读,了解宅主自然、真实的生活状态与品格情感,挖掘其具有地域意义的人文历史与内涵。  相似文献   

10.
《神州民俗》2010,(9):70-72
何桂涵先生简介 何桂涵先生 广东省中山市人,从事文化工作数十载。他多才多艺,尤为精通戏剧诗文和书法艺术的创作。他的对联创作,构思独特,镶嵌巧妙,立意高雅,富含哲理,善于概括,其中嵌名联,浑然天成,意涵深刻,对仗工整,平仄和谐,首尾圆合,不乏杰作,远近闻名。  相似文献   

11.
名扬海内外的“天府之国”四川,世居着彝、藏、羌、土家、苗、回、纳西、傈僳、布依、满、傣、蒙古等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为开发巴蜀大地作出了贡献,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之一就是独特的饮食文化:碗碗酒、咂酒、砣砣肉、猪膘、烤茶、酸奶子等,让人既饱口福,又饱眼福。本文特对四川少数民族食俗浅作介绍。  相似文献   

12.
旅游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如何提高四川阿坝州旅游的发展与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生态全面持续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本文将从多角度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古代伦理道德教育的成功方法之一,是用习俗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之中,荣辱观的教化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除了惯常用礼仪进行道德教化外,楹联习俗也是其中方法之一。一直以来,用楹联习俗感化和教育人的方法,得到后世许多儒家文史学者的响应,他们常常把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融注在楹联文本之中,利用楹联传播的特点对人们实施教化。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也应当充分有效地整合楹联资源,借鉴楹联习俗的教化方法,发挥其在荣辱观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楹联,就是挂在楹柱上的对联。推而广之,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一种传统文学。  相似文献   

15.
楹联,俗称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  相似文献   

16.
朱万章 《收藏家》2003,(1):50-54
楹联最早始于五代,后蜀孟昶在桃符版上所题之“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被认为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春联。两宋时期,人们已开始将其题在楹柱上。但真正书于纸质绫绢上的楹联法书,从传世的墨迹看,最早可追溯到晚明。在社会上盛行,则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千余年来,作为春节的主要文化象征和文人雅士的笔墨游戏之一,“楹联”(春联)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明清以来书画多且精,其中楹联法书有近千件,主要包括这一时期的著名书画家如德清、梁佩兰、庄有恭、黄慎、吴荣光、黄培芳、王文治、林则徐、汪琼、罗岸先、杨守敬、谭延闽、熊景星、彭泰来、何绍基、邓石如、陈鸿寿、戴熙、刘华东、龙  相似文献   

17.
墨海浩荡     
雷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东南20里海滨夏岗北村,古称广都老村,又名霞岚。意为霞光普照,紫气缭绕。村里的“靖海宫”,即妈祖庙,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500年来,碧海扬波,香火鼎盛。有人这样形容夏岚村所置身的奇妙境界:东海波恬,西畴金碧,北地钟灵,南山毓秀。我想,这里迷人之处在于它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于辽远的时空里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和历来繁华的海上贸易奇景。这是海涛吟咏的圣地。公元2002年起,这里竟出现令世人惊羡的“墨海”—雷州靖海宫大型楹联艺术碑廊。全国包括台湾、西藏两省(区)在内的30个省(市)的200多位书法家撰…  相似文献   

18.
许筱言 《神州》2011,(2):56-61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也称楹贴,俗称对联、对子、联语等。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宝贵的明珠。它讲究对称平衡、音韵和谐,充分地展示出了汉语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规律,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得到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春联是楹联中的一种,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习俗。一年又一年,本文值此新春佳节之际,重温楹联习俗,以供读者赏析。  相似文献   

19.
赵榆 《收藏家》2013,(7):30-34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文物出版社出版、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印制、马韵昇主编的《中国楹联法书精品选》,不禁让人喜出望外。因为在印刷业极其发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楹联集"比比皆是,但大都只是刊登一幅图片,说明作者是谁,最多再加上释文,其它概不问津。因为楹联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此种"楹联集"对于联语的出处、款识、钤印、赏评一律不提,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读者如同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20.
张雨 《文史月刊》2010,(1):80-80
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上有一副楹联,是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在参拜孔子墓时所书。上联是“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此联对仗工稳,意蕴不凡,书法自然流畅,潇洒自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