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容东渡日本的时间至今无一确证。在近几十年来的有关论著中,大都沿用冯自由在《<革命军>作者邹容》(《革命逸史》第二辑)一文中的说法,把邹容到达日本的时间定为1902年春天,而此说有重新研究的必要。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从考察1974年9月发现的邹容两封家书入手(见《人物》1980年第二辑)。  相似文献   

2.
1902年鲁迅到日本留学。刚到日本时,恰逢章太炎在日本办讲堂,章太炎比鲁迅大12岁,是浙江余杭人,早年曾因参加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而流亡日本,后立志革命。他曾经驳斥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被清政府监禁于上海的西牢。出狱之后东渡日本避难,在日本主持《民报》,宣传革命。  相似文献   

3.
这是邹容《革命军》中引用过的一首诗(诗长,不具录)。多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邹容的作品。1974年4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邹容》一书说:“他又以辛辣的笔触,写了一首《奴才歌》,讽刺不许革命的奴隶哲学。”1975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辛亥革命前夜的一场大论战》一书说:“邹容还写了一首乐府《奴才好》”,“怀  相似文献   

4.
邹容18岁开始写《革命军》,19岁,即1903年5月底,约两万字的《革命军》出版,并在辛亥革命前的腥风血雨中风行海内外,重印20余次,销量达110余万册,居清末革命书刊之首位。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评赞说:“他(邹容)写道:‘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  相似文献   

5.
《文物》1975,(11)
邹容(1885—1905)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政治宣传家。他在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舆论准备阶段,写出了叱咤风云的《革命军》这部著作,以明白晓畅、痛快淋漓的文字,鲜明地系统地提出了革命的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鲁迅以后在回忆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著作时写道:"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上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它促进了人们的觉醒,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这部著作出版时,邹容只有十八岁;到他于1905年牺牲在狱中时,也只有二十岁。  相似文献   

6.
说起邹容(1885-1905,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宣传家),还有他的遗作《革命军》,只要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说起蔡锷(1882-1916,湖南邵阳人,曾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期的杰出军事领袖),大家也都如雷贯耳,但说到蔡锷的《腊肠书》,知道的人也许就不多了. 其实,蔡锷的《腊肠书》,就是邹容的《革命军》. 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思潮波浪翻涌.一代知识分子开始通过书报宣传革命理想,并制造革命舆论.邹容和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高足蔡锷,都是当时宣传革命思想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用无数先烈鲜血书写的历史,其言不妄。革命家邹容(1885—1905年),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的《革命军》一书所传播的革命思想,对于20世纪中国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影响。鲁迅曾说过:“倘说影响,则千言万语大抵都抵不  相似文献   

8.
民主革命的﹃马前卒﹄和﹃先行者﹄邹容与孙中山■文/董汉昀李新丽邹容,原名绍陶,1885年出生于四川省巴县。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站在历史潮头上的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家和鼓动者。他和他的《革命军》一书,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特殊的功勋,在中...  相似文献   

9.
张雷 《近代史研究》2022,(1):154-159
庄文亚的《无逸窝日记》等史料中有关丁文江1902—1911年留学生活的记录,证实了丁文江于1902年3月到东京法学院留学,后在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医。然而,日本文明的拿来主义,以及编辑刊物的困境和日俄战争的爆发,使丁文江决定前往德国学习陆军,但终未成功。1904年3月,丁文江离开日本前往英国留学,其间,曾机缘巧合拜会了康有为和孙中山,并由剑桥大学希普利爵士引向科学之路,同时,由于自身的嗅觉问题而放弃军事和医学报国之念。留学期间,丁文江转向自然科学,并深受进化论影响,拥护渐进改良,反对激进革命。留学时期形成的人际网络也成就了丁文江的事业和家庭。  相似文献   

10.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各种宣传新思想的报刊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在上海出版的《苏报》就是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掌握的第一份报纸,它在革命派所掌握的一段时间内,大力鼓吹革命,对于反对清政府革命运动的兴起,曾经起过极大的推动作用。故被清政府视为眼中钉,伺机要拔掉它。“苏报案”是清末最大的一次文字狱,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斗争的产物,而它的导火线则是由于《苏报》旗帜鲜明地介绍《革命军》。因为邹容写的《革命军》,是一篇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檄文。为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敲响了丧钟。邹容,是二十世纪初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杰出的民主革命宣传家。他原名绍陶,字蔚丹,又作威  相似文献   

11.
章氏本质上只能算个学者,而不是政治家,故一握权,便自误。章士钊是一个很容易被人误解的人,他年轻时罢过课,参加过小团体,很激进,邹容写《革命军》,他予以润色;孙中山闹革命,他说:"孙逸仙者,非一氏之新私号,乃新中国新  相似文献   

12.
柳亚子1887年5月生于江苏吴江,1903年,17岁的柳亚子从吴江来到上海,在苏州河泥城桥附近的“上海爱国学社”读书。他认识了蔡元培、章太炎和邹容等人,并与他们结为知己。柳亚子还与蔡元培、黄宗仰、陶亚魂等人一起帮助邹容出版《革命军》一书,为传播革命思想起了积极作用。同年5月,上海爱国学社与中国教育会发生矛盾。由于柳亚子以中国教育会会员资格在爱国学社作附课生听课,为此柳亚子也受到影响,便辍学返乡,到吴江自治学校读书。 同年6月30日,清廷勾结上海租界当局封闭了宣传革命的《苏报》,逮捕了章太炎(在此…  相似文献   

13.
陈乐素先生(1902-1990)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父为我国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陈垣先生。陈乐素先生幼聆庭训,承袭家学,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北伐军宣传员、《日本研究》杂志主编、香港九龙英华女子中学教师、  相似文献   

14.
我国早期的刊物中有本《东方杂志》。它的第8期有篇文章《向国华系狱记略》,此系作者本人讲他坐洋牢的经过。中国人坐洋牢不算稀奇,奇的是作者向国华的非凡经历引人注意。他是我市彭家场人,不仅留学数国,而且头上还有顶“举人老爷”的帽子,这就很不一般了。向国华生于公元1878年,少年时到武昌两湖书院读经史,被张之洞选派去日本留学。24岁(1902年)时又应清廷之召,回到国内参加乡试,因“策论”立足点高,视野开阔,文风活泼,因中光绪壬寅科举人。张之洞身为湖广总督,为得此“门人”而高兴,遂又派他和石破等数名举人去英国留学…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要闻     
3日《苏报》登载章太炎的《客民篇》,斥清政府为“客帝”。4日清政府命户部右侍郎铁良会同袁世凯办理京旗练兵事宜。4日驻美俄使向美国务卿海约翰声明俄并不反对满洲开埠。4日黄兴离日本回湘,运动排满革命。4日俄国:沙皇发布命令说,只允许犹太人在他们的居住地拥有财产。6日沙皇尼古拉批准了《俄国臣民移居东省铁路地段条例》。6日美俄在华盛顿谈判满洲开埠问题。7日上海盛传留学生回国请愿代表钮永建、汤尔和为袁世凯所杀。7日马赛:法国轮船“里本号”沉没,150人丧生。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的《读革命军》及《介绍革命军》。9日外务部奏上…  相似文献   

16.
曾经的帝制骨干, 转变为爱国勇士 杨度,字皙子,1874年生于湖南湘潭,从懂事时即人私塾学习,聪明伶俐,学习优秀。1902年杨度自费去日本留学,为了筹办《游学译编》获得经费支持而回国。次年获朝廷保送再度赴日留学,专攻各国宪法与政体学。1907年奉清政府特召回国,替代清末出国考查宪政的五大臣撰写两篇奏文——《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方各国之所长》和《实施宪政程序》,并因此当上清末宪政编查馆的提调官,四品顶戴花翎。1908年,慈禧和光绪先后去世,杨度随即丢官。  相似文献   

17.
杨薇 《百年潮》2001,(9):62-63,67
鲁迅从1902年(明治35年)至1909年在日本渡过了八年留学生涯,最初两年在留学生预备教育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他到日本东北部——仙台医专学习医学,在这里鲁迅认识了当时担任解剖学的藤野先生。在鲁迅看来,藤野先生身上有一种感动人心的精神力量,而使鲁迅“总还时时记起他”。鲁迅后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石印出版物《东游挥汗录》,早在1959年就引起史学界的重视,被作为反映“五四”爱国运动在国外情况的重要著作辑入《近代史资料》。此后,日本学者实藤惠秀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1960年初版)也多处摘引,以为信史。  相似文献   

19.
郭双林 《史学月刊》2006,1(7):20-22
我们只要略为翻阅下清末的报刊,就会发现,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经常在眼前跳来跳去,频频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这一口号即是“中国,中国人之中国”!笔未曾广事搜讨,仅在读书之余,将所见相关资料随手记录,己达24条之多。(按:许小青在《190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的主权意识与民族国家认同》[《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册,中央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76-998页]一中对此有所整理,但不全。本在撰写过程中对其整理成果有所吸收,特此说明)就目前所知,晚清最先提出这一口号的时间是1900年。当年9月24日,即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初一,《清议报》第58册刊登一篇署名“自强氏”撰写的《独立论》一中写道:“今吾且正告我国民日:中国吾中国人之中国,非他人所得而保全也;保全中国,吾中国人自己之责任,非他人所得而代之也。”由此看来,最先提出这一口号的是维新派,且主要是针对当时列强提出的“保全主义”而发的。1902年,太平洋客欧榘甲在《新广东》一中也提出:“夫中国,中国人之中国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73页)进入1903年后,这一口号广泛流传起来,并被革命党人所接受。当时由留日学生创办的杂志如《浙江潮》、《湖北学生界》、《游学译编》、《江苏》、《童子世界》、《苏报》以及邹容所撰《革命军》中都曾不止一次出现这一口号。1904年,由高旭、高燮叔侄创办的《觉民》杂志以及陶成章撰写的《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中也曾出现这一口号。1906年以后,这一口号还曾在《复报》、《云南杂志》、《汉帜》等报刊上多次出现。孙中山、黄兴和章太炎等人甚至将其写入了《中国同盟会方略》,指出:“中国,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  相似文献   

20.
一1901年《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一次报告》中,载明陈独秀于是年10月到达东京,就读于“东京(专门)学校”。陈独秀这次在东京逗留的时间,仅四个月左右,翌年春又返回安庆。1902年9月陈再到东京时,没有继续去“东京(专门)学校”就读,在清国留学生会馆的第二次报告中的题名录上,填写的是“预备入校”字样。按当时赴日留学的情况分析,不可能存三四个月就读完,除非是短期训练班或补习班。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必须经过哪些预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