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连续报道,本期又刊发《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介绍第20~23号从葬坑的发掘情况。四座从葬坑虽属小型坑,但内涵丰富,第20号坑内排列的彩绘陶俑穿战袍、擐铠甲,并保留有木质胳膊的残迹,且姿态各异。出土的其他器物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汉景帝阳陵东侧第16号从葬坑中出土了一枚鼻钮铜印,印文为“大官之印”。从印文来看,这显然是一枚官印。那么“大官”在当时是一个什么官职,它有哪些职能?“大官之印”又怎么会出现在景帝陵的从葬坑中?下面笔者拟根据史料及考古成果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不足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汉阳陵从葬坑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以来,汉景帝阳陵的考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果,为研究西汉帝陵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田野资料。其中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从葬坑的探明和发掘尤为引人注目。特别是90年代后期帝陵东侧从葬坑的试掘出土了各种身份的着衣式陶俑、成群的陶塑动物、各种质地的生活器皿、生产工具等遗物,还发现了印章、封泥等文字资料。设置从葬坑是秦汉时期大型墓葬的特点之一,以前虽多有发现,但因出土器物中的文字资料相对匮乏,限制了对其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而上述文字资料的出土,有助于我们对阳陵从葬坑的分区、分类、设置理念、性质、内涵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  相似文献   

4.
着衣式木臂陶俑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阳陵,系西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前141年)和王皇后(?—前126年)合葬的陵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西阳乡张家湾村的北塬上。帝、后二陵呈西南→东北向排列,间距450米。陵冢均作四棱台体,高可30米左右。两陵各自原有方形城垣,具四门。城门俱毁,唯门外对阙台基巍然犹存。测知的寝殿、便殿及寺园吏舍等大型建筑遗址,迤逦重叠,又在南区东西横陈千米,对阳陵形成半月形的拱卫;陪葬墓螺在北区,向东延伸,星罗棋布,于东北隅集中成陪葬墓区;刑徒墓区两处,位于陵的西北,正处陵园的后右部;陵区文物内涵丰富,而南区和西北区两组地下大型从葬坑的发现,彩绘“裸俑”群的面世,则是近年来考古的重大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5.
汉景帝阳陵的帝陵从葬坑中出土了大量的着衣式陶俑(即出土时的裸体俑),其中绝大部分具有明显而完整的男、女性别特征(图一),但另有少数“较之其他男性陶俑除面容和润外.最典型的特征是阴部只塑有较为短小的阴茎.而无阴囊。”这类陶俑目前被学界普遍认为是西汉时的“宦者”形象,但仅依据外貌就断言其身份,  相似文献   

6.
正狮子山楚王陵墓主为西汉早期某代楚王,陵园规模庞大,由王(后)墓、陪葬墓群、兵马俑坑、从葬器物坑群及建筑遗址组成。其中,狮子山楚王墓及东区从葬器物坑均有大量钱币出土,楚王墓发现的钱币均为半两铜钱,约19万枚,从葬坑发现有半两铜钱十数万枚、象征金饼的陶饼、铅饼及象征玉璧的石璧各数百枚~([1])。  相似文献   

7.
董良义  董文萍 《中国钱币》2013,(5):76-77,I0006
蛇目半两,是西汉铸造的一种版式较特殊的半两钱。最早见于清李佐贤编著《古泉汇》收录一枚(图为手绘),释曰:“外郭特宽,与肉相平,半两字半在肉,半在郭”。  相似文献   

8.
冥钱琐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冥钱,又谓之为冥币。“冥”,意有多指。其一指人死后之栖居所在,即“阴间”、“地府”也。冯衍《显志赋》说:“伤诚善之无辜兮,资此恨而入冥。”“币”者,钱也。尚指流通货币也。综之,冥钱乃专门用于随葬或火化的、专供死人享用的“钱币”。它并非归属于货币的范筹,但又往往被泉学界所涉及,冥钱应归属于冥器(或明器)之列。从考古发现看,早在石器时代人类便习惯用生活或生产用品随葬,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货币的出现,便出现了以流通货币和特制的专用于随葬的冥钱来殉葬的方式。诸如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海贝;又如汉代所谓的瘗…  相似文献   

9.
吉林大学藏汉墓砖铭曰:“罗妇张老(死土)也”。“也”上一字,王丹同志释作“(死土)”,认为是“葬”字的异体字,“丧”字的借用字,意为尸体。这些看法,非常正确。这里拟对王文作一点补充。砖铭“也”上一字,仔细辨识原拓片,确系从“死”从“土”,因该字讹变较甚,而不易辨认。此字上半部“死”字“一”上和“匕”,各羡一划;下半部“土”字,羡一点。这些部位出现羡笔,在汉魏文字里是比较常见的。今以汉简、汉碑、汉砖的“葬”字与吉林大学藏砖相比较(见下图),可  相似文献   

10.
1982年5月19日,在黑龙江省绥棱县泥尔河乡卫星村发现一座金代瓮棺葬墓.古墓位于徐殿甲屯东,座落在泥尔根河北岸500米远的台地阳坡上,周围均为耕地,较为平坦.社员翻耕农田时暴露出此墓,(?)遭到部分破坏。在瓮棺墓东南1米处发现许多陶质冥钱,惜丢失太多,仅征集到两枚陶冥钱.我们在墓附近采集到一些金仿定瓷片、泥质轮制陶片等. 因墓已被扰乱,待我们赶到时,原埋葬情况惜已不明,未见有墓室和其他葬具.从群众中了解到,发现  相似文献   

11.
由杜维善先生撰写的《半两考》一书已于2000年4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市钦州南路81号,邮编200233)出版。此书是杜先生继《开元通宝系年汇考》(与顾小坤合作)之后的又一新作。在大量实物收藏的基础上,作者结合历史文献,尤其重视近年来的出土资料,对半两钱做了深入的研究。梳理出战国半两、秦半两并作分式分期,并配以西汉半两和半两冥钱的探讨。全书分上下两册,共420余页,上册侧重于理论性论述和所据材料的介绍,下册侧重于各时期实物的梳理。书中共刊录半两拓片近一千二百枚,文字八万字。《半两考》出版  相似文献   

12.
汉景帝阳陵帝陵陵园内封土东侧外藏坑K16、K14及盗洞67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共计18个属种29个个体,其中海洋性动物螺和蛤共计4个种12个个体,是这批动物骨骼的一大显著特征。海相动物的出现对外藏坑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结合动物骨骼标本及古文献资料对汉景帝阳陵周边环境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柳洋 《江汉考古》2024,(1):138-140
信阳长关台楚墓M1遣策10号简“一□□□,长六■(寸)”中“一”后三字当释为“■(友)要(腰)遶(绕)”;10号简末“<巠-径>四(寸)□■(寸)”中未释字当从刘国胜先生隶定为“■”,训为“半”;11号简“二彫(雕)□”中未释字当从商承祚先生隶定为“■”;28号简末三字“茖■(炭)□”中未释字当释作“■”,读为“盏”,为该墓葬所出烧火铜盘的专字。  相似文献   

14.
文物探源     
《文史月刊》2009,(7):F0003-F0003
阳陵虎符 左右二符胶合一起。伏虎形,昂首前视,长尾上卷,四足向前平伸。铭文字数,虎背左右各有错金铭文12字。铭文释文为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相似文献   

15.
(二).“半”、“两”系列别品钱 “半”字或“两”字钱和五铢一样,是以重量命名的钱币,钱文多在穿左右,也有在穿上或穿下者(彩页④)。  相似文献   

16.
笔者不久前在赵泰老先生处帮助整理安徽泗县平山出土罐藏数千枚半两钱时,拣出一枚花穿半两。其径24.0mm,穿6.7mm,重3.3g,正八角型花穿(其中面穿向内有坡度),角与角对称精确,花型美观,平背光洁齐整。“半两”二字含汉隶风格,方正严谨.“人”字短两,钱文与穿孔八角形图案风格统一,肉好平坦、圆整,外廓有一点流铜注角,通体生坑锈色斑斓,包浆完整。从整体风格推断,此钱应为文景时代所铸。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敖汉旗出土秦半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小各各召村农民在村西约700米的冲沟里,发现了一批秦半两铜钱。据发现者反映,这批秦半两钱成串出土,距地表约二尺深,出土后大多卖给土产收购部门,只剩下26枚于这年秋送交旗文物部门收藏。这26枚秦半两钱均无外郭,较规整厚重,最大直径为3.3厘米,最小直径为3.1厘米,最重的为12.3克,最轻的为10.2克。“半两”两字的书写各有差异(封三)。  相似文献   

18.
龚丹 《东南文化》2006,(5):10-14
新石器时代对于儿童的埋葬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先民精神文化面貌。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在所发现的众多的遗址中,对于儿童的埋葬方式主要采取两种:一种是土坑葬,另一种就是较为多见的瓮棺葬。选取一些典型的文化遗址,分不同的类型从埋葬方式、葬具、葬坑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再论郑州商代青铜器窖藏坑的性质与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4年至1996年间,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郑州商代城垣外侧,清理发掘了3个商代二里岗期的青铜器窖藏坑。它们是:1974年9月在郑州商城西城墙北段外侧约160米处清理发掘的张寨南街商代青铜器窖藏坑(以下简称“张寨南街窖藏坑”)①;1982年7月在郑州商城东城墙南端外侧约54米处清理发掘的向阳食品厂窖藏坑(以下简称“食品厂窖藏坑”)②;1996年2月在郑州商城西城墙南段外侧约50米处清理发掘的南顺城街商代青铜器窖藏坑(以下简称“南顺城街鲁藏坑”)③。从这三个商代窖藏坑的害藏位置、坑的深度与形制、坑内窖藏的主要青铜器品种…  相似文献   

20.
白于蓝 《江汉考古》2001,(2):55-58,54
《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由文物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笔者近日审阅是书,感觉内中释文和注释中仍有部分可商榷者,故草成此文,以就正于方家。一    子孙以其祭祀不屯。[二七]                (《老子》乙简一六)[注二七]:“屯,简文为‘屯’字的省形。《说文》:‘屯,难也’。裘按:从字形看,似为‘乇’字。”    按,所谓“屯”字,原篆作“”。从字形看,此字既非“屯”字,亦非“乇”字。郭店简中“屯”字作“”(《缁衣》简一)、“”(《老子》甲简九);“乇”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