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小敏 《神州》2011,(6):86-8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课程三个重要目标之一,对于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要给予必要的了解,以及认识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是很重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借助一些基本的人类历史过程与历史知识,教师还必须在教学中选取各种有效的策略,更重要的是它最能够体现出历史教育的价值,成为历史教育之魂。  相似文献   

2.
李靳忠 《神州》2013,(10):194
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多年工作经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探讨了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辛敏 《神州》2014,(2):146-146
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映,人的情感特别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要让学生领会教材中的情感,就必须要让他们学会欣赏教材,学生带着情感欣赏课文,产生与作者共鸣的体验,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求,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欣赏、情境体验、故事联想、思维拓展等教学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刘海敏 《神州》2013,(11):95
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映,人的情感特别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要让学生领会教材中的情感,就必须要让他们学会欣赏教材,学生带着情感欣赏课文,产生与作者共鸣的体验,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求,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欣赏、情境体验、故事联想、思维拓展等教学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管素梅 《神州》2012,(16):167-167
制定准确、规范、科学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科学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要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尽量可以观察和测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陈述切忌空泛、笼统,并且要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相似文献   

6.
齐淑苹 《神州》2012,(29):188-188
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7.
姜永纯 《神州》2020,(4):202-202
在职业院校化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状出发,结合专业特点,从而培养出色的技术人才。修改教学理念,引领科学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提高发展。  相似文献   

8.
罗盘 《神州》2013,(23):214-214
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高中历史教学与情感的关系更为密切。高中历史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把“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将培养学生的情感列入课程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张思明 《神州》2013,(34):317-317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三维目标的确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成为新课标改革的一大亮点。那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美术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0.
李建新 《神州》2012,(15):13-13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数学教科书中有很多环保教育的素材,教师只要有意识地创设环境教育的情境,  相似文献   

11.
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高中历史教学与情感的关系更为密切.高中历史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把“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将培养学生的情感列入课程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薛文元 《神州》2012,(22):132-132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吴兆涵  关艳君 《神州》2013,(21):130-130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信息搜集、处理、表达和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要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地教学活动分别培养。正是遵循了这个指导思想,本文就论述了本人对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对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对技术与人文融合的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而阐述了我们在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它适应了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历史新课程改革要顺利实施、历史新课程目标要得以实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历史教学方法的转变、历史教学手段的转变、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李春晖 《神州》2013,(17):108-108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隐性的,应该经常性地渗透在全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1)备课中情感目标的设定情感目标的缺失,主要还是部分老师从一开始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生物老师在备课时,制定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时,要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特点,甚至包括文字表述、  相似文献   

16.
张会芳 《神州》2012,(4):21-21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高中数学课教学采取灌输方式传授知识,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以及情感体验的过程。为了更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课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强调教学内容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实际相结合,因此在高中文科数学学科中尝试了“小老师”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李坤琳 《神州》2012,(24):194-194
高中体育课采用分组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下,努力达到近期教学目标。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姜伟 《神州》2012,(1):18-18
教书、育人,智育、德育,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是教育者的职责和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其中的“隋感、态度和价值观”即是德育,也就是说,德育已经不再仅限于学科渗透,而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德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王海英 《神州》2012,(13):76-76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措施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李爱丽 《神州》2012,(7):219-219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情况还普遍存在个学生获得了某种知识,习得了某种技能,但最终他却对所得到的这些知识与技能没有热爱之情,甚至十分厌恶,那应该是教学的失败;良好的学习结果,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但是,下列两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