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组文件为朱启铃在1919年2月底南北议和中断前为议和事与钱能训等往来密电选。记载了在议和中由于南方坚持陕西停战、宣布终止中日军事协定并裁撤参战军等项而告中断,从一个侧面为研究南北议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特予公布。  相似文献   

2.
1919年南北议和是在国际和国内和平气氛高涨、人民渴盼统一的背景下及南方军阀、总统徐世昌、北方政府各有所图的形势下促成的.由于参加议和的北方代表多系安福系成员,所以长期以来,破坏南北议和的帽子便完全扣在了安福国会的头上.尽管安福国会的立场与议和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但南北议和的破裂却是南北双方合力作用的结果,双方毫无诚意的自我利益的坚守是将1919年南北和谈推向决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1919年南北议和,是北洋军阀同南方军阀勾心斗角、争权夺势的重大举动。此举始终牵掣于北南双方各派系之争。就北方来说,尤其牵掣于直皖之争。直系力借议和排斥皖系,皖系则对议和力图抵制。最后,在南北双方都缺少诚意的情况下,议和破裂。徐树铮是当时纵横捭阖的人物。本文专门研究他与议和的关系,研究他对议和的认识、破  相似文献   

4.
如果人们到了首都北京,去参观鲁迅博物馆,一张放大的鲁迅与爱罗先珂世界语同仁合影照片,就会映入观众的眼帘。照片的前排中央坐着一位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前排右起第四人),盲诗人右边坐的是鲁迅,他左边坐的就是张弹林(见封底)。我们从这张照片中清楚地可以看出,这位盲诗人爱罗先珂,对于他的门生张禅林,是多么的器重啊!  相似文献   

5.
姚欣 《南方文物》2012,(3):206-208,214,215
庐山,森林茂密,水源充足。山顶有若干平缓谷地,适宜建屋。十九世纪末,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半殖民地经济发达。外国人在此建造教堂,开办学校、医院等,人口日益增多,但每当夏秋之际,这一带的炎威实在可怕,传染病流行。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依靠苏格兰圣经会会长、贵族院院长等英国高层,对清政府施加压力。1895年12月31日,九江道台与英国驻九江领事签订《牯牛岭案十二条》不平等条约,规定将庐山长冲一带土地租给李德立建屋避暑,租期  相似文献   

6.
这张照片是一位名叫cecilBeaton的英国人在抗日战争期间拍摄的。摄影师选取了老成都市内的一家普通茶馆作为摄制背景,把茶馆内的民生世相巧妙地浓缩在方寸之间,仿佛昨日。  相似文献   

7.
阿绮波德·立德(Archibald Little,1845~1926),英国在华著名商人立德之妻,习称立德夫人。在《亲密接触中国》一书中,立德夫人谈到诸多问题,如中国的城市生活,中国妇女的地位,中国妇女的缠足现象,中国的迷信现  相似文献   

8.
曾以《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一书获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的美国学者何伟亚,最近又出版了一部有关中国历史的著作《英国的课业:十九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规训》。何伟亚原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坡)历史系副教授,现迁芝加哥大学工作。该书书名的灵感来源于一张1900年在北京拍摄的老照片。照片的主体内容是八国联军在北京菜市口将义和团民斩首示众的场面,而在照片右面的一堵墙壁上,张贴着一张招生广告,上面写着附近的英文学堂里开设英文课(EnglishLessons)。作者认为,这张照片形象地表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从来不仅仅是枪…  相似文献   

9.
在红军长征的队伍里,有五名值得一提外国人,他们是越南人洪水,德国人李德,朝鲜毕士悌、武亭等位军人和出生在英国的瑞士籍神父勃沙特。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伟大长征的队伍中,有一批特殊的战士。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语言和肤色有别,但他们参加了中国红军的长征。在这些参加长征的外国人中,有德国人奥托·布劳恩(李德),越南人洪水,朝鲜人毕士悌、武亭,英国人鲁道夫·勃沙特等。长征过程中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布劳恩(李德)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中,李德是一个无论如何都回避不了的名字。他有着共产国际的“耀眼”背景,曾经以自己在中革军委和红军总部的特殊地位执掌红军“帅印”,参与“导演”长征,并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工作、生活长达7年之久。李德,德国名为奥托·布劳…  相似文献   

11.
伍廷芳在晚年隐居后受到革命浪潮的推动毅然投身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期间,伍廷芳作为南方全权代表先后与北方代表唐绍仪、袁世凯就清帝退位优待问题展开唇枪舌战。重点争论了退位清帝的名号、居所以及禁卫军编制等问题。清帝退位优待问题关乎民主共和体制根基的牢固性,伍廷芳坚持施行清帝退位、拥护民主共和,革命立场坚定。优待清帝的处理是伍廷芳综合南北实力,在稳定全局的前提下实现民主共和之选择。  相似文献   

12.
1925年9月20日,上海《图画时报》第二六八号出刊,头版的“封面女郎”乃是二十岁左右的林徽因。作为“封面女郎”,林徽因的“出镜”方式与众不同,该报编辑为其安排了一坐一立两张照片之组合。封面上的组图,一张是其居家的便装照片,一张是其演剧时的化装照片,两张照片上的“女主角”都正值青春年华,可谓光彩照人。尤为特别的是,那张.化装照片,身着宽松的袍服,颇具异国风情,且附注中明确言及此装扮乃是模仿印度某公主。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张非同寻常的照片。照片上,两位70多岁的老人紧紧握手。两位老人,一位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敬爱的陈云同志,另一位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曾担任过党的最高领导职务的张闻天同志的夫人刘英。照片的非同寻常,不在于留影的是两位非同一般的人物,仔细观看,照片的背景是张闻天追悼会的场景,两位老人站在中共中央敬献的花圈旁,臂缠黑纱,而脸上却是满面笑容。这笑容,发自内心;这笑容,撼人心魄。人之常情,追悼会是最严肃、最令人悲痛的场合。死者的亲友,此时此刻,无不是悲痛欲绝,洒泪如雨。而眼前的这张照片,…  相似文献   

14.
近日,我翻出一张66年前自己拍摄的照片,那是我国舞蹈大师戴爱莲从英国回到祖国后首场演出的精彩一瞬。照片上是她根据我国音乐大师马思聪  相似文献   

15.
肖伊绯 《名人传记》2022,(10):76-76
这是一张摄于1945年八九月间的旧照片(上图左。右为局部放大图),照片内容为胡适等人在美国欢庆抗战胜利的场景。照片中的人群呈A字形排列,两边人群分列于某楼房阶梯两侧。台阶平台后部正中坐着胡适与一位中国外交官,中间坐着一位美国小女孩;台阶平台前部还坐着两位中国外交官。  相似文献   

16.
北伐战争时期的奉张宁蒋议和陈铁健,黄岭峻北伐战争期间,尤其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中国政局中一度出现南北妥协、奉张、宁蒋议和的呼声。对于这件曾令当时舆论界广泛瞩目的大事,以往论者常简单斥为“蒋介石为了反共倒汪,不惜与北洋军阀通好”,至于它...  相似文献   

17.
丘吉尔的餐桌政治 丘吉尔是一位在战争时期显示卓越才能的政治领袖,二战时,他在纳粹铁蹄踏破大半个欧洲时,凭着勇气和钢铁般的意志,坚定不移带领英国这个孤岛,拒绝议和,抗争到底,力保欧洲自由和民主的最后火种;在民心最虚怯时,凭借鼓舞人心的能力,激发出英国百姓的勇气和决心。最后,带领英国渡过最黑暗、最风雨飘摇的时刻,取得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18.
浠水县博物馆馆藏清代瓷板画屏风一座,属国家二级文物。屏风木质框架,通高222、宽133.5厘米,中间镶嵌瓷板画25幅,每块瓷板规格为长24、宽16厘米(照片见文尾)。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套屏风是清道光年间一位长期在浠水散花镇做生意的江西商人,为答谢散花镇顾客对他的关照,特意在主人寿诞之期,按照他在散花镇看到的戏曲故事,在景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永恒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珍藏着一张发黄而模糊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位身着长衫的少年和一位身穿军服的军人合影。少年是共青团员袁咨桐,另一位是他的哥哥———一位国民党军官。照片拍摄于1930年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袁咨桐,贵州赤水人,生于1914年,10岁进入贵阳黄...  相似文献   

20.
"我的作品概念非常重要,形式是其次的,这就像一个整形过的梦、一张转型后的照片。"西班牙时尚设计新锐盖里·费尔南德斯(Gary Fernández)是一位游历全球的平面设计师和插画作者,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