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芳 《收藏家》2022,(4):57-62
<正>外销银器是中国银匠按照西方银器的式样,采用中国传统的制作工艺。生产制作并销售给来华的西方人或接受洋风的中国人使用的金银类器皿。根据目前外销银器的流传现状可知,最早的外销银器始见于康熙年间,兴盛于乾隆至道光年间,清末至民国持续发展,前后延续200余年。早期的外销银器主要产自广州,五口通商之后慢慢向香港、上海及近代以来的开埠城市扩散。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一口通商”谕令的颁布,广州成为西方商人海路来华贸易官方唯一许可的通商口岸,广州由此垄断中西海路贸易近一个世纪。广州工匠凭借着敏锐的商业洞察力、精湛的手工技艺、  相似文献   

2.
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图书馆收藏的一套50幅的中国瓷器烧造图,是18世纪上半期绘制于广州的早期外销画作品,由瑞典东印度公司首任大班坎贝尔从广州购回,是目前所知的数量最多的一套瓷器烧造图。这套广州外销画的早期图册,为我们了解早期外销画的发展、早期中瑞贸易史、瑞典早期远东科学考察史以及中国瓷器生产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图像资料,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20,(6)
正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丝绸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明清时代,伴随世界地理大发现,东西航路开通,标志着世界性海洋贸易圈逐渐形成。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历两千年而不衰的贸易大港,尤其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颁布了"(洋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1)的上谕,欧美各国商人仅允许在广州口岸一地进行通商贸易,西方人称之为"一口通商政策"(theonlyportpolicy)。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的专门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商行,垄断着丝、瓷、茶大宗商品的商业贸易。屈大均《广州竹枝词》:"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就是对清代广州十三行时期外销丝织品贸易盛况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12月18日至2019年5月5日,广东省博物馆推出了年度原创大展"风·尚—18至20世纪中国外销扇"。展览精选广东省博物馆藏163件/套中国外销扇及相关展品,时间跨越两个多世纪,它们材质名贵、工艺奇巧、纹饰华美、色彩绚丽,凝聚着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再现了西方社会当时的审美意趣。观众在领略外销扇优雅与时尚风致的同时,也打开了一幅18到20世纪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融的历史画卷,我们可以从中一睹海上丝绸  相似文献   

5.
北宋是海外陶瓷贸易相对平缓的一段时期,但贸易活动并未中断。北宋早中期,贸易陶瓷在五代宋初基础上渐进发展,越窑青釉瓷和景德镇窑青白釉瓷构成了稳定组合。北宋中期晚段是贸易陶瓷的转变期,闽广地区以外销为主的窑场迅速兴起并占据了海外市场的主体。其中广州、潮州、泉州窑场主要面向东南亚及西印度洋地区,福州窑场主要面向日本。北宋末期,闽南、广西窑场青白釉瓷繁盛,龙泉窑青釉瓷崛起,潮州、漳州产品亦见于日本。此时,东西方贸易陶瓷品类组合都趋于复杂化。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6,(11)
正18世纪,广州口岸兴起了一种为满足西方市场需求而创作,结合西方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技艺,描绘东方风物、民风民俗、生产生活等题材,兼具艺术与商品双重性质,被称为"广州外销画"的绘画作品。与广州口岸对外贸易息息相关的外销商品制作过程,尤其是丝绸、瓷器、茶叶等内容,甚至包括相关的交易场面和出口情景,都是外销画的重要绘画题材,反复地出现在各种形式的绘画中。他们多以水彩画或水粉画的形式表现,通常批量生产,成套上市,每套从12张到数十张不等,每幅画面展现一道生产流程。也有少数画作以油画的形式创作,在同一幅画面上展现多个不同的生产环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套乾嘉之际的纸本水粉制茶图,共  相似文献   

7.
陈曦 《收藏家》2023,(9):41-49
清代外销画是在海上贸易背景下产生的,由中国画家按照西方购买者和贸易市场的需求绘制。外销花鸟画以花鸟、草木、鱼虫等为主要描绘对象,是众多外销画题材中的一种。其从宋代院体画出发,以中国传统花鸟绘画技艺为本,结合西方博物学、动植物学的科学理念,混合运用中西画法,独创出一种融汇中西的绘画风格,兼具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停止其他海关与西方国家的外贸职能,只保留粤海关与西方国家的贸易职能,直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广州成为西方国家海路进入中国的指定通道和贸易唯一场所,史称中西贸易"一口通商"时期。广州在此后的八十多年成为自海路而来的欧美国家进行中西贸易的唯一口岸,与法国进行了丰富的经贸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成为中法关系的重要见证,也对两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蔡琴 《东南文化》2015,(2):96-102,133,134
外销绸专指18—19世纪前后中国输出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和美国的、用中国织绣技术生产的、专为外销而设计图案款识的丝绸织绣品。与其他种类的中国丝绸不同,外销绸的收藏与研究大多在国外。中国丝绸博物馆经多年努力,有了一定的藏品积累,种类包括外销绢画、外销织物、手绘外销绸、外销服饰、外销家纺等,其中不乏精品。它们既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散发出浓郁的西洋异国情调,是当时中西海外贸易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一次相遇和对话,具有很高的艺术、学术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清代茶叶贸易的社会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德臣 《史学月刊》2002,2(5):90-95
清代是中国茶叶外销兴盛时期。由于世界茶叶市场的需求拉动和国内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叶出口量迅速扩大,成为中西贸易的核心商品,获取了丰厚利润。茶叶贸易对发展茶叶生产、改善交通运输、活跃金融、繁荣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并成为外交和军事斗争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1.
“南海Ⅰ号”是目前为止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巨大、船体及货物等文物信息保存相对完整的沉船,出土了大量德化窑等各类外销瓷。从德化窑外销瓷在“南海Ⅰ号”的出土情况可知其在南宋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立足“南海Ⅰ号”考古发现,从出土德化窑外销瓷的胎、釉、装饰技法、装烧方法等方面探讨其工艺特征,并从造型特点、包装方式、墨书题记现象等方面探讨其贸易属性。  相似文献   

12.
白芳 《收藏家》2013,(10):9-15
四.外销画 外销画产生并兴盛于十八、十九世纪,集中在广州十三行(今文化公园)一带。为迎合西方社会热衷“中国趣味”的风尚,广东画师采用西方的绘画颜料和技法,绘制带有中国风情的图画,销售给来华的洋人。外销画绘画种类多样,有布本油画、象牙油画、玻璃油画、通草水彩、纸本水粉、线描画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陶瓷的对外输出,始于唐代后半期,至宋、元畴期达到最兴盛阶段。本文以南宋、元两代为中心,考察中国海外贸易陶瓷器生产地及海外贸易运输线路的变迁。南宋、元代的中国陶瓷输出,根据外销地点的不同,主要的贸易港口及外销陶瓷器的品类组成也有差异。通常而言,南宋、元外销东南亚与西亚的线路是以泉州为出发点,而销往日本的则是以福州与宁波为出发地。  相似文献   

14.
<正>位于中国浙江省东部宁绍平原一带的越窑,是人类瓷器诞生的摇篮,世界制瓷技术发明的源头,古代"海上陶瓷之路"贸易主体制造的窑炉,它为人类文明历史进程、全球化贸易网络构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辉煌不朽的丰碑。越窑青瓷作为中国最早大批量销往海外的大宗贸易陶瓷,它与长沙窑瓷器、邢窑与定窑白瓷一起掀起了中国古代陶瓷外销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成为人类开拓"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15.
南澳Ⅰ号沉船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云澳镇三点金海域,2007年6~7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对其进行了调查与试掘。出水器物有瓷器、陶器、铁器、铜器等,其中瓷器的数量最多。根据对出水瓷器的形制、胎质、釉色、纹饰、制作工艺等的研究,并结合沉船考古的特点判断,南澳Ⅰ号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时期。南澳Ⅰ号沉船的发现对于明代中晚期海上贸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外销瓷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正历经清初顺治、康熙的过渡,清代雍正时期(1722~1735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瓷器贸易领域扩大,广彩瓷进入快速生产时期,并成为外销瓷重要品种之一。广彩,即"广州织金彩绘瓷"的简称,广义上是指在广州地区绘制的釉上彩瓷,初创于康熙晚期,雍正以后成熟发展,至清晚期仍较为流行。探究原因,主要是其加工方式较为特殊,并在彩绘技术、颜料、题材及内容等方面积极吸纳其他艺术养分,注重在模拟中不断创新,故能够取得斐  相似文献   

17.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前,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的土产主要外销路线是通过长江航线运往上海出口,而广西和云南土产则主要是通过西江航线和滇越铁路分别运往广州和越南海防再出口香港.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相继沦陷,西南土产外销转为通过桂越公路、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运送出口,后被迫改为通过驼峰航线空运出口.随着战时西南地区土产外销路线的变迁,西南土产外销从战前的沿海口岸逐步向内陆口岸转移.战时西南土产外销路线的改变,削弱了沿海港口与西南腹地间的经济联系,导致大后方土产业发展方向从战前的外向型开始向内向型转变,发展动力由战前的出口拉动为主开始向内需拉动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的外销瓷主要通过贸易手段销往海外,可分为三部分:早期是以贸易形式由陆路或水路运出的,元代以前的外销瓷大多以这种方式销往海外;第二种是由外商来华收购、订购、订制等直接采购方式销往海外,明清两代的外销瓷多属此类;第三种是通过对外国元首、使者的赏赐和馈赠等方式输出,这类瓷器级别较高,烧制水平与官窑瓷器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9.
卢敏智 《岭南文史》2022,(2):60-66+96
<正>清代广州十三行时期,题材广泛、展现中国风情的外销画一度成为海外市场追逐、热销的商品。时至今日,这些留存下来的外销画已成为国内外文博机构、艺术机构、图书馆及私人藏家的拱璧。在研究描绘清代各行各业外销画中,先后有江滢河撰述的《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1],程存洁著述的《十九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2],王次澄、卢庆滨合著的《楼台处处人烟广,巷陌朝朝客贾喧——广州街市百业组画概述》[3]及蔡鸿生缀文的《广州外销画图考例释》[4]等佳作。本文在借鉴和学习诸位学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爬梳剔抉相关材料,  相似文献   

20.
刘伟 《收藏家》2006,(6):19-24
三、各时代外销瓷的基本特征历代外销瓷中各时期风格明显不同。唐宋时期外销瓷唐宋时期无论是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还是龙泉窑青瓷,虽然是贸易用瓷,但都是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为主,其外销的目的,始终以宣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为宗旨。元代外销瓷从元代开始贸易用瓷的风格有所改变,其销往国外的瓷器开始注重销往国的风俗习惯,特别是作为大宗产品的元青花瓷,也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销往中东、西亚一带的青花器,器型一般较大,多为大盘、大瓶等,图案层次丰富。由于采用进口青料,所以莹润的釉色、浓重的青料同硕大的器型相得益彰,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