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石评 《岭南文史》2008,(3):63-64
“万物皆流转”。人类社会更是处于更为疾剧的变化、发展状态。哲人们往往以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比拟历史过程,确认在流泻中不管有多少挫折,却是不会停顿,最终注入浩瀚的海洋。  相似文献   

2.
岭南文化区域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整体的发展历程来看,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最活跃的区域文化之一。岭南文化区域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本世纪末的改革开放20年来,岭南地区成了一块经济发展的热土,使岭南文化一跃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势能文化之一。岭南文化在其孕育、成长、定型和演变过程当中受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构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整合与演变模式。本文从区域系统分析的角度对岭南文化进行初步研究,得出结论:(1)岭南文化是山水型的实用文化;(2)岭南文化是开放性和兼容性极强的区域文化;(3)重实践,讲创新,少说多干是岭南文化的精髓;(4)岭南文化系统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南国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3.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因受党争牵连流徙郴州的北宋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又自郴州诏移横州(今广西横县)编管,进入岭南,时年四十九岁。元符  相似文献   

4.
任剑涛 《岭南文史》2006,(1):I0001-I0001
我们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与区域化相形而在。于是,全球化与岭南文化的关系问题凸显出来。从文化的历史发生学角度来讲,岭南文化是发源于岭南这个特殊区域的地方文化。在历史的延续中,岭南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务实显示进取,以开放显示包容,以边缘显示中心,以区域显示全局。因此,岭南文化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显示生机与活力的一部分。古典时期的岭南文化具有的这些特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焕发了时代特点。近30年的改革开放,将岭南文化又一次推向了历史的前台。岭南文化的现代转换就此成…  相似文献   

5.
一、广东方志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广东方志居岭南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古代岭南的学术研究,本来落后于中原地区。从汉代起,吸纳了中原的先进文化而起步,一开始就显示出其善于兼容、勇于开拓、独树一帜的特色,在经学、佛学等领域分别出现了陈钦、陈元、牟子等名家,杨孚所撰的《南裔异物志》更是中国第一部地区性物产志。杨孚在汉章帝建初年间(76—83年)举贤良对策,拜为议郎。据说他之所以撰写这部书,是针对当时中原一带对岭南的风物出产不了解,南来官员往往竞相带回  相似文献   

6.
岭南历史,源远流长;岭南大地、文史芬芳。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曾让多少岭南人魂牵梦绕,也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的岭南文化在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张力和厚重中恒久焕发着蓬勃生机。岭南文化包括粤系文化(广府、潮汕、客家三  相似文献   

7.
1993年,我们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文教组正式成立。开始时,我们考虑到要为政府决策提供文化咨询,必须熟悉岭南文化的来龙去脉,下一番功夫研究考察岭南文化。我们从史料看到,广府文化之“广”是指广信,分界广东、广西之“广”,也是指广信。广信在哪里呢?一说是广西梧州,一说是广东封川(今封开)。我们意识到这是岭南文化之“来龙”,很有弄清的必要。于是我们便于1996年3月初前往封开、梧州考察,结果证实正如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写:广信在“桂江、贺江入郁”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2012,(18):F0002-F0002,F0003
杨国光,男,汉族,1937年9月生于甘肃兰州。1961年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75年调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至退休。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在艺术实践研究中,注重作品文化内涵,精于艺术语言探索,吸收古今中外优秀传统。艺术风格苍劲雄浑、朴实无华。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家及省市美展并获奖、收藏。撰写、发表文论20余篇。  相似文献   

9.
一 自从建设广东文化大省及“泛珠三角”战略的提出,岭南文化的研究,也就进一步深化、延伸与拓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文化兴起的又一个新的浪潮。而这一势头,显然要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具力度、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地方志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方志基本上是在宋代定型的。宋代的方志对后世方志影响极大。研究宋代广东方志,对于弘扬炎黄文化优秀传统,对于拓展岭南文化的研究,对于促进当代修志工作,都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韩强 《岭南文史》2011,(3):38-39
《岭南文史》杂志出版已满百期,走了100步。这百步却走遍了五岭与南海环抱的山山水水,采集了五彩绚丽的花朵,结出了丰硕厚重的果实。把百期垒在一起,好一座岭南文化的花果山!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10月21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中指出: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享誉世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两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明年是他们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互相理解。  相似文献   

13.
正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曾一度面向海外代表整个中华文化,跨越古今、中外、海陆、雅俗之间,成为中国"最具特色和活力"~([1])的地域文化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岭南文化及其地域亚文化曾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都曾出现过颇具分量的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以后,岭南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从文化传播角度审视张九龄之于岭南的意义,正如杨万里《韶州州学两公祠堂记》所云:“人物粤产,古不多见,见必奇杰也,故张文献一出,而曲江名天下。”[1]无疑,张九龄走进中原,天下始知岭南有人。杨万里所述现象与事实相符,但他未阐释其中因由。“古今说者咸曰唐相张文献公岭南第一流人物也,嗟乎,公之人物岂但超出岭南而已哉……盖江以南第一人物也……乃有唐一代第一流人物也。”[2]张九龄跻身高位是一孤立的现象,岭南受地域之限,和中州人物之盛相比较,所出人才占比例极少,因此岭南一旦有人才出现,并进入中原,那都是万中选一的优秀人才。张九龄的出现其实际意义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15.
杨乃运  李晔 《旅游》2006,(1):28-35
本想在封开只做短暂的停留,看看杨池古村就走,到了封开,竟就由不得想赖在那儿。 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城,文化根底异乎寻常的厚,岭南文化的发祥地,陆、海丝绸之路的连接点,“北 风”、“海浪”会冲地,北回归线上奇异的国家地质公园,哪一项都让人牵肠挂肚。在张九龄开通梅岭 古道以前,这里因水路交通的便捷在唐以前兴蛊了一千多年。  相似文献   

16.
司徒尚纪 《岭南文史》2004,(3):i001-i001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百年华诞。邓小平扭转中国历史进程、改变中国命运的丰功伟绩,将永远彪炳中国史册。在中国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邓小平理论,已经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取得节节胜利,它标志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岭南文化重经商、重实利,缺乏人文素养。本文却从岭南人的务实重商中读出了其中的人文内涵:富有平民色彩,具有浓郁的人情味;朴素的诚信意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开放、灵活和变通,使岭南文化更人性化并具有充沛的活力;包容的胸怀,看淡政治纷争,珍视和平,有顾大局、识大体的理性传统。  相似文献   

18.
裴娟 《神州民俗》2010,(8):11-13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岭南文化有利于培养岭南人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我们了解岭南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贺国光这个人,我早闻其名,但直到1935年春我在贺主持的参谋团政训处工作时才见到他本人。他那貌不惊人,言不压众的形象,我深深感到言过其实。1937年以后才逐步熟悉。我虽为湖北竹溪人,却是从贺国光老家蒲圻迁去的,而且还与贺共饲堂、共族谱。论起班辈,贺比我长一辈。因为这层关系,他的成都寓所和重庆住处我多次去过。在谈话和通信中,他叫我的名字或呼作贤侄或称贤阮、贤竹林等雅称。我叫他元叔。他的同辈称他为元靖,部下称他为元公。 国民党政府的官员们,大都飞扬跋扈,官派十足;贺却低声下气,小心谨慎,不敢得罪任何…  相似文献   

20.
刘友君 《岭南文史》2006,(3):I0001-I0001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为广东创建文化大省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升华岭南文化特色,明确文化发展承载,是岭南文化发展过程中重大的创新之举。尊重岭南文化发展传统,探寻文化发展新模式,是文化繁荣的关键所在。文化思想或文化精神又是文化发展模式的核心。岭南文化精神是反对保守,敢于开风气之先的精神,在开拓进取之中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是合天人之大美的和谐精神。对岭南文化进行精神层面的切入,积极倡导公民的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建设和谐广东,具有着指导和支柱的作用。这一点正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所在,也是《岭南文史》的办刊宗旨所在。《岭南文史》杂志收集、整理、研究、挖掘岭南历史文献,展现广东文化研究成果,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平台,为文化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广东文化大省、和谐社会建设中,不断提供新的思维和视野,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我们相信,《岭南文史》必将在赏古兴今之学术征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