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小萌 《满族研究》2002,474(3):14-17
清朝入关初,满洲皇帝为笼络三藩,与之子弟建立起多重婚姻,娶皇室女封额附,本简要说明额附的人选,品级以及在清廷中的地位,所尚公主的家世,“破格册封”的含义,清皇室与三藩联姻,用意深远,却未能消弭矛盾的爆发,所以“三藩之乱”平定后,汉人不再封王,汉人“额附”遂成历史陈迹。  相似文献   

2.
在明清战争史的诸多战役中,发生在天聪三年十月至天聪四年五月的一场战役(史称己巳之役),以往的研究均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从军事角度观察,其重要性可能并不突出,但从文化角度予以审视,此役却有极其深刻之内涵。笔者认为,己巳之役重要性,并不在于满、明之间军事冲突的胜败得失,而是此役诸多事件,反映出满洲贵族内部,以皇太极为首的新贵族与传统和保守的旧贵族之间,在战争理念上的碰撞和冲突,终使己巳之役成为满洲社会新、旧战争理念之分水岭和转折点,并对入关前后的满洲贵族整体之文化嬗变,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理 《收藏家》2023,(2):2-13
清朝发轫于明辽东边外,最初是以女真—满洲贵族为核心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地区相比,清早期文化具有关外特色,带有原始粗犷的渔猎民族特征,书画艺术尚未起步。在后金—清政权建立、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中原传统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仿效中原的归属感。定都北京后,清廷采用“清承明制”政策,开始全面吸收、接受古代各朝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和思想文化,至清中期,完成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体系建设。在文化艺术方面,清廷对传统书画思想、创作技法和传世文物均十分重视,从宫廷内府对历代法书、名画的大规模收藏、著录,到皇帝、王公贵族、大臣对翰墨丹青的欣赏、临仿和创作,都体现出其对传统书画的仰慕。至今,清宫庋藏的历代书画文物,宫廷贵族仿临与创作的书画艺术品,都成为承载古代历史、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大器”。  相似文献   

4.
"三藩汉人"是清内务府包衣之一种。康熙帝平定三藩,将"罪藩"处死,家产籍没,其眷属、子弟、亲信、家人编入内务府,称"三藩汉人"。在这些人中间,女性约占半数。文章利用内务府满文档案,就三藩汉人女子的配婚现象作一初步考察。她们身份复杂,而作为其配婚对象的,既有内三旗侍卫、旗员,也有包衣佐领、管领下穷丁,其中又以后者为主。此种配婚方式,完全无视女方意愿,集中体现了满洲领主制下皇权对包衣(家奴)的支配。康乾之际,随着满洲领主制瓦解,对包衣的婚姻限制逐渐放开,强制性婚配亦告结束。  相似文献   

5.
清承明制,针对蒙古、西藏各藩部实行一套不同于内地的"理藩"司法模式,但至晚清,随着内外危机的加深,清廷开始对藩部司法进行改良,以推进藩部地区新政,实现传统藩部与内地省份司法治理上的统一。为实现此目标,清中央政权、具体负责藩部事务的地方官员分别做出努力,围绕旧律废除、新律修订,司法人才培养,各级审判厅、检察厅设立,进行尝试,肇启了传统边陲地区司法近代化之路,推动了藩部地区法制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柳岳武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25(2):44-53,180,181
清承明制,针对蒙古、西藏各藩部实行一套不同于内地的"理藩"司法模式,但至晚清,随着内外危机的加深,清廷开始对藩部司法进行改良,以推进藩部地区新政,实现传统藩部与内地省份司法治理上的统一。为实现此目标,清中央政权、具体负责藩部事务的地方官员分别做出努力,围绕旧律废除、新律修订,司法人才培养,各级审判厅、检察厅设立,进行尝试,肇启了传统边陲地区司法近代化之路,推动了藩部地区法制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张威 《满族研究》2017,(1):89-94
沿袭诸多明制的有清一代,创建了用少数兵力控制辽阔疆土的八旗驻防制度,不同时期建立的"满城"即是这一制度的重要载体.直省驻防满城是清廷设置在各行省的驻防城,其意在弹压地方、节制绿营.直省驻防满城的选址有其注重因素及遵从原则,这些因素及原则不仅反映出清廷掌控国家的战略思路,同时也暗含着清廷从早期在各行省设置驻防满城的犹豫,到平定三藩后对全国设置驻防满城的重视,再到通过兴建满城来缓解旗人生计的直省驻防发展过程.分析清代直省驻防满城选址的注重因素及遵从原则,有利于从多角度看待直省驻防,从而为与直省驻防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清末"开蒙智"是在清廷、主管边疆地区事务官员、各部王公共同主导下的一项重要新政,有着共同的取向。最低目标在开通风气、改善蒙古等传统藩部部众生活艰难局面,借此抵制外部势力的侵渗;最高目标为提高边疆地区部众文化水平、思想觉悟,化除畛域,加强近代国家主权之认同。在这两大目标推动下,各界又提出了诸多"开蒙智"建议,并在实践中加以尝试,形成了清廷上层、主管边疆地区行政官员、藩部王公"开蒙智"的三种不同方式。在这三种模式中,尤以藩部王公"开边智"最具特色,且取得了较好成绩。清末时人"开蒙智"等活动,客观上虽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因受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最终未能成功实现以上两大目标。  相似文献   

9.
关于清廷平定"三藩"问题,学界已有研究。其中有关"三藩"余部编入内务府管领史事,因汉文史料语焉不详,迄今鲜有涉及。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奏销档》十件满文档案(康熙朝九件,雍正朝一件)为基本史料,以管领中"尚藩(尚之信)"人口为重点,就其来源、成分、分布、待遇等问题加以考察,进而说明管领人员的内部差异及变化。  相似文献   

10.
张燮 《黑龙江史志》2015,(1):158-160
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封其子朱为周王就藩开封。有明一代,朱一支在开封繁衍生息,其到来一方面促进了明初开封经济恢复和明中期开封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周王的到来导致了开封经济的不稳定性,巩固了开封的封建城市发展方式,阻断开封向近代商业城市发展的道路,开封的繁华是建立在大量的贵族消费之上的,明亡之后,随着藩府的消失,开封一蹶不振,再也不能恢复昔日的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1.
清朝的法律制度,渊源于明,基本体系和内容与明朝法律制度相同,但随着社会的前进也有所发展。正象清朝统治下全面保护满洲贵族的特权一样,清朝的法律制度也带有鲜明的民族统治的历史特点。众所周知,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封建末代王朝,满族从建立后金政权时起,便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内容繁杂,各个朝代也不尽相同,但它自隋朝创始后,一直成为隋以后中国各封建王朝基本的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经过唐、宋、金、元诸朝的发展,至明、清则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本来,满洲贵族在入关前的很长时期里并没有实行科举制,努尔哈赤是最痛恨念书的,凡是俘虏到的秀才、官绅人等格杀勿论。“太祖察出明绅衿,尽行处死,谓种种可恶,皆在此辈。”(王先谦:《东华录》卷一)但皇太极继位后,为了利用汉人同明朝作斗争,开始对儒生重视起来。天聪三年(1629年)九月举行第一次儒生考试,录取了二百人,这是满洲贵族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开始。“天聪三年……九月。……初考试儒生。……分别优劣,得二百人。……俱免二丁差徭。并候录用”(同上书)。入关后,清统治者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清史稿·范  相似文献   

13.
满族入关和汉族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入关前,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较落后的民族,正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汉族传统文化在满洲贵族中虽有影响,但根柢并不深。满洲贵族以武力征服中原后,要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  相似文献   

14.
试论雍正“提耗羡、设养廉”的财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六四四年,清兵入关,满洲贵族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由于战争尚在全国激烈进行,朝廷无暇详议新制,所以诸制仍多沿旧明。经过康熙朝六十余年的统治,全国相对安定,一些旧制已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实行改革的条件也渐趋成熟。这些,  相似文献   

15.
清康熙五十六年已经出现设置天津水师的动议,设立的目的和当时形势以及清军的布防有关。雍正三年八月,清廷在天津正式建立驻防八旗水师营,设立天津满洲水师营出自加强海上安全的目的,也是完善八旗制度之举,还有安排京师八旗生计的考量。探讨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天津满洲水师营的设立、军备与操练、城堡建设、军纪与管理、兵丁生计问题以及裁撤,有助于加强对清廷海上安全、八旗制度、京师八旗生计的处置,以及国家治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清代康熙年间,清廷为抗击沙俄入侵,在吉林乌拉(今吉林市)至爱辉建立25个驿站,这些驿站的站丁来源及身份,至今仍众说纷纭。有些文章说上述驿站的站丁是清廷"发配"的罪犯,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一、《清史编年》记载:平定"三藩之乱",清廷有明确的招抚政策在吴三桂起兵叛清之后,清廷在平叛的过程中,康熙帝始终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从康熙十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地控制蒙古各旗,清廷实施了以奖赏为主、惩罚为辅的驭藩之策。本文从显爵重赏、威压怀柔、劝诫惩罚、监督处理四个方面对清廷的这一政策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8.
生于没落的满洲贵族世家中国末代皇妃文绣姓额尔德特,又名傅玉芳。1909年12月20日,生于满洲镶黄旗的贵族官僚人家。祖父额尔德特·锡珍曾官至晚清的吏部尚书,留有不少遗产。而文绣的父亲端恭却是个屡试科考不中的平庸之辈。端恭的原配妻子博尔济吉特氏,留下一女(俗“名黑大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康熙招抚夏国相敕谕》,系康熙十八年清廷给随同吴三桂反叛的将领夏国相的敕谕,是反映清初“平定三藩”重要历史事件的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20.
清代边疆民族政策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开始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大国,不仅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而且民族众多,在国土一半以上的边疆地区里,居住的主要是少数民族。因此,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必须制定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否则就难以达到国家统一、边疆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统治目的。作为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的清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上,无疑是从维护以满洲贵族为首的封建阶级统治利益出发的,因而具有明显的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特性。特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