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2年在陕西乾县发掘的唐乾陵陪葬墓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一件有铭文的鸟兽纹铜镜,该墓的发掘简报中未作报道。镜厚胎平缘,半球形钮,钮座双线方格内饰莲瓣纹,主要纹饰为鸾鸟、凤凰、龙、麟组成的鸟兽纹。其外有楷书铭文一周:"鉴若止水,光如电耀,仙客来磨,灵妃往  相似文献   

2.
虢国墓地出土商代王伯玉器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3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联合在上村岭虢国墓地发掘了一批虢国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这批玉器中有些属商代的器物,少数还刻有铭文。以前我们讨论过其中的3件小臣玉器,现在我们介绍2件王伯玉器,并对相关问题作些探讨。一王伯玉器王伯玉觿(M2006:107)。出于M2006棺内,青玉质。体呈角状弯曲,上部雕成虎形,虎首向下,中部束腰,尾部有钝尖。两面纹饰相同,上部虎为臣字形眼,身饰阴线虎纹,下  相似文献   

3.
<正>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是一处保存完整的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大型邦国公墓。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金器等,其中虢季墓(M2001)和虢仲墓(M2009)两座国君墓均出土数件铁刃铜器。韩汝玢[1]和陈坤龙等[2]的检测结果表明,这批铁刃铜器是迄今为止中原地区发现较早使用人工冶铁的实物例证之一。中原地区商周时期发达的青铜冶铸业是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50年代迄今,考古工作在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及其周围地区发现和发掘虢国车马坑40余座,并对其中9座成功地实施了剔剥和清理,将其中50余辆车发掘出来。毋庸置疑,尽管目前我国西周春秋时期的车马坑发现和发掘数量至少在100余座,但西剧春秋之际的车马坑并不多见。因此,虢国车马坑的发现和发掘弥足珍贵,它为研究西周春秋时期的车马制度、马车形制以及车马葬制等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依据上述发掘资料,就有关虢国车的形制结构、制造技术及其相关问题谈些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门峡虢国墓地已发现了50多辆随葬车.本文着重讨论这些车的性质问题和社会意义,认为其制造技术是非常先进的,这批车大部分为战车,反映了当时的车马使用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6.
1990~199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队联合在上村岭虢国墓地发掘大型贵族墓葬及车马坑10余座,出土文物达17000余件(套、组),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发掘出土的近3000件(套、组)玉器中,还包含有一些商代遗物,并有部分刻铭。这里我们首先选出其中3件商代小臣刻铭玉器,对其铭文及有关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正>组合佩饰指的是由两件或两件以上器件组成的,用来起装饰美化作用的串饰。中国最早的组佩性饰品,当属距今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以石珠、骨珠、兽牙、海贝壳等经过钻孔串连而成的佩饰。大汶口文化的玉石组佩发现得较多,良渚文化玉石组佩更为精致。这些都是作为项饰出现的。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商代很少见组合佩饰。西周时期的组合佩饰很是多见,尤其是以玉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组合佩饰,几乎每个西周时期的墓地都有  相似文献   

8.
<正>位于三门峡市上村岭的虢国墓地,经过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大规模发掘后,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动物玉雕。特别是90年代国君兆域区的发掘清理,出土的象生动物玉雕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钻的,不仅包含了神化动物形象,而且各种飞禽走兽都有发现,种类几乎囊括了北温带所有的物种。玉牛就是其中数量较多的一类。发掘的18座墓中共出土了10余件牛形玉器,下面分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17,(10)
<正>虢国是西周时期的姬姓封国,其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文王"孝友二虢",并经常"咨于二虢","虢"字最早见于殷墟甲骨一期卜辞,从虎从寽。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其意为"双手奋力与虎搏斗"的会意兼形声字;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针对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的麻织品中的主要文物麻裤、麻褂的保护修复过程进行相对全面而细致的阐述。以保存现状和病害分析为依据,制定以物理方法为主的保护修复方案。采用从清理、清洁(包括消毒以及有针对性的清洁措施等)到平复修整、形制复原、包装与保存等一系列合理的修复程序和操作方法进行操作实施,使这批麻织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保障。同时,总结了这次文物修复过程中的经验,如对于结构疏松的麻织物清洗力度的把控度、平整定形中的要点,以及对于文物形制确定的再认识等,为进一步可能实施的保护修复保存了一手资料,也为麻织品文物的研究及保护修复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1.
常军  贺旭辉 《收藏家》2008,(3):21-24
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其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如杜预在注释《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围上阳”载:“上阳,虢国者,在弘农陕县东南。”还有学者在《晋大康地道记》载:“扶风郡雍,西虢地也。平王东迁,虢叔自此为上阳,为南虢矣。”班固《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陕县下》自注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  相似文献   

12.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三门峡市北部的上村岭一带,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周代大型诸侯邦国公共墓地。20世纪90年代初,在对虢国墓地进行的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数千件造型精致的玉器制品。现对其中造型独特的玉块介绍如下,以供读者品赏。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6,(4)
正鱼是一个吉祥且生动的素材,特别是在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的民间取之谐音有"年年有余"、"游刃有余"之吉意,以象征财富和幸福。因此,鱼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古代玉雕大师手中不可缺少的素材之一。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鱼形玉器制作的高峰时期,此时期出土的鱼形玉器不仅数量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各异。这里选介了19件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鱼形玉璜和玉佩,以供读者品鉴。1.青玉鱼形璜(图1)长7.1、宽2、厚0.4厘米。青玉,浅冰青色,个别部位受沁呈灰色。玉质  相似文献   

14.
龙是中华民族远古先民最崇拜的一种神物。从古至今,到处都有龙的影子和龙的传说故事,可以说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里,形成了一种传统的龙文化,致使相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并把龙作为民族的象征。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远古先民崇拜龙的遗迹,龙的传人找到了先民崇拜龙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正>虢国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部上村岭,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入选“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两座国君大墓M2001(虢季墓)、M2009(虢仲墓)分别于1990年、1991年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特别是虢仲墓出土的墨书玉器既让我们看到了西周书法真迹,填补了西周时期“赗方”的空白,也为研究两周时期的赗赙制度及书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2007~2011年,河南省许昌市文物工作队于河南省禹州市新峰村发掘了505座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其中出土了41面铜镜。这批铜镜可分为14大类,分别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的不同期段,为战国秦汉时期铜镜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正>铜匜是盥手的注水器物,也是两周时期的重要青铜礼器之一。《说文》载:"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酒。"容庚云:"匜,形似瓢,大概也是由半瓠演化而來的,只是加鋬或加足、加盖而成。其型制有三足、四足、无足、圈足之別,其时代皆在西周后期以后。"《礼记·內则》云:"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这是古人奉水沃盥的方法。匜的用途是盛水的器皿,沃盥时,匜水从上向下浇手,由盘在下承接弃水,故  相似文献   

18.
雷建鸽 《中原文物》2015,(2):124-125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收藏一件周代玉人,该玉人以和田青玉圆雕而成,宽额方脸,头戴高大帽冠,正背面纹样相同,制作规整,加工精细。  相似文献   

19.
将微量元素示踪法与铅同位素比值法结合起来对青铜器矿料的溯源会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先前对虢国墓地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测定表明,其青铜器铅同位素与山西中条山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重合。本次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虢国墓地青铜器与山西中条山古矿冶遗址微量元素特征不同,而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铜绿山古矿冶遗址铜锭的微量元素特征相似,推测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为虢国墓地青铜器提供了大量的铜料。此外,微量元素与铅同位素都表明虢国墓地不同墓葬的青铜器基本具有一致的矿料来源。  相似文献   

20.
<正>虢国墓地发现于1956年,至今先后经过四次钻探和两次大规模的发掘。数十年来,学者们对虢国墓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使我们对墓地的全貌和性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1990年3月发掘的M2001,墓主人虢季的身份为国君,这座墓共出土文物3200多件,其中玉器尤其珍贵。笔者结合我院所藏M2001出土玉器,就有关年代及其它问题谈点认识,请各位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