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桃花源     
《旅游》2005,(6)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第一次去安徽,是在1997年夏天。在西递,当我拿起相机要拍一条老巷时,镜头里突然出现一个老太,拍完照后,老太伸出手,“一元钱”。当时惊愕不已。之后好多年,旅行在继续,却一直没再去徽州。这次做安徽专辑,又开始沉迷于关于安徽的风景、人和事。“十里查村九里烟”、“李白踏歌桃花潭”、“坑口的祠堂,湖村的门楼”,还有宏村那三栋老宅旅馆以及老宅主人和来来往往天南地北的旅人……开始明白,看景,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风景的心。  相似文献   

2.
《神州》2006,(3)
安徽简称皖,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取安庆、徽州两府首字为省名。安徽历史悠久,是个人文大省,早在唐代,安徽的徽墨、歙砚,已是中外驰名,成为古徽州的代名词了。一千多年来,徽墨始终以其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舔笔不胶,入纸不晕,幽香浓郁,书画自如,落纸如漆,万载存真之誉而深  相似文献   

3.
近代安徽茶业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安徽是全国产茶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阳春三月,大江南北,几乎无处没有茗香。江北所产茶,一般统名曰“北茶”,又名“六安茶”;江南所产茶,一般统名曰“南茶”,又名“徽州茶”。皖北的六安、霍山、金寨的绿茶,名扬国内,皖南的祁门、建德的红茶,誉满海外。茶业在我省农业经济中占居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安徽种茶历史悠久。早在魏晋时代,就有了绿茶的生产,唐宋时期,绿茶已名声大振  相似文献   

4.
冯尔康 《安徽史学》2015,(1):126-131
文章概述了清代前期西洋传教士在安徽布道与天主教堂在安徽的分布、安徽教徒到外省传教和信教活动,以期有助于安徽天主教史的研究。西方传教士成际理、梁弘仁、魏方济、奥地利南怀仁等人在徽州府婺源县、池州府、淮南府、太平府芜湖县、滁州直隶州、泗州五河县等六个府州县建立教堂多所,吸收信众;与西洋传教士配合,徽州信徒姚若翰到江苏海门、池州石埭教徒沈方济各赴湖北谷城传教;有十多名安徽教徒在江苏、北京等地过宗教生活,其中有汪钦一、鲍天衢、汪伊纳小等六名徽州人,参与西方传教士传教活动。作者认为,与各省比较,安徽属于天主教活动相对沉寂的省份;徽州人在外省颇有皈依天主教的,而徽州本地人似乎不感兴趣,是否与这里宗族势力强大、理学观念深入人心有关,需要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5.
吴若峰 《旅游》2005,(6):50-55
“江南第一祠”、“中国古祠一绝”,坑口村因独特的祠堂而名声在外;“徽州古文化的活化石”、“徽州古建筑的博物馆”,湖村,那些深深嵌入门楼石材里的砖雕作品依然精美绝伦,整个徽州无出其右者。这两个村,仅相距5公里。  相似文献   

6.
张广友 《百年潮》2008,(8):32-35
1977年6月,我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逆境中相识的万里主政安徽。1977年9月,根据万里的多次建议和要求,我被新华社派为常驻安徽记者,在万里直接领导下对安徽的农村改革进行调查研究、宣传报道。历史的机遇把我推上农村改革的潮头,让我有机会为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农村改革做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7.
韦大林 《百年潮》2007,(3):34-37
有人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从安徽开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安徽先后进行了“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即“责任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即“包干到户”或“大包干”)及“农村税费改革”的试验和改革。  相似文献   

8.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又一次回想起那桩“我为改革开放存史”的事。那是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的事儿,那一年我们夫妻俩双双退休不久,就以发挥专业特长的姿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投身到计划中的“徽州文化”“黄山大事”“黄山名人”“徽州民俗”等系列文章的采写、拍摄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9.
李晔  张震燕 《旅游》2004,(4):12-13
徽州地处安徽东南,是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张震燕,《英雄》、《十面埋伏》等大片的制片主任。因工作的需要,他去过很多地方,是干活也是旅行,“每一次出去就想弄点东西,这已经成了一种乐。”能把数次下徽州和他联系在一起的不是电影,而是一种心情,一种去淘旧货的心情。猴年初二,张老师驱车南下,10个小时就从北京“杀”到苏州,辗转上海、杭州,再次造访徽州。此行的目的除了陪在美国读建筑的儿子看中国有特色的建筑外,更重要的任务当然是收东西。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16,(10)
正安徽南部的黄山地区,古时称为徽州。明清时期,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地理、艺术、技术等多种条件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当地特色的徽州建筑,属于东方建筑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人们有机会亲临皖南古村落,或只是看看图片,都会被它的建筑之美所吸引。徽州建筑外部是淡雅的白墙黛瓦,造型简单封闭,走入内宅却是雕梁画栋,别有洞天。因为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也是以木结构  相似文献   

11.
程庭从他祖父那一辈起,就已侨寓扬州。或许,在他的心目中,徽州早已蜕化为一个模糊的符号。然而,云山遥隔的故园,那里有着祖辈的坟茔,有着先世的老房子,那是心灵深处一块永久的圣地。回家,回乡,落叶归根,……这是异乡游子内心萌发出的一份执着,一股抑制不住的冲动。  相似文献   

12.
1914年5月25日.龚心湛赴安庆就任安徽省财政厅长.他刚一上任,就被安徽都督倪嗣冲委派去与洋人谈判一起教案.原来就在这一年的元月间,白朗为配合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亲率农民起义军从豫东南进袭安徽境内.连克六安、霍山重镇.焚毁衙署、监狱和教堂,并枪杀了反抗的法籍传教士奚凤鸣.为此,法国公使向北洋政府提出抗议,要求巨款赔恤.袁世凯即着令安徽部督倪嗣冲办理.倪嗣中正忙于镇压“二次革命”的余党,又苦于一时物色不到办洋务的官员.决定把此事暂搁一边“再议”,恰在这时龚心湛来了.他赶紧委派龚先去处理这件教案.  相似文献   

13.
《江淮文史》2012,(3):170-F0004
吴道荣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系毕业,长江商学院EMBA硕士学位,曾在政府机关和大型国企工作。从1988年开始从事证券与项目投资工作,具有丰富的证券、金融与项目管理经验。现任安徽省政协委员、长江商学院安徽校友会执行会长、安徽金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牛控股集团”)董事长、安徽安粮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总裁、上海盛世金牛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似文献   

14.
“文房四宝”这一专有名词流行于宋代,来源于当时的徽州城(今歙县徽城镇)建的“四宝堂”.《明一统志》载:“四宝堂”在徽州府治,以郡出文房四宝为义.”经考证,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介绍了笔、墨、纸、砚的历史和发展情况.南宋洪适在做徽州知州时,对当时徽州地区传统的文房四宝工艺产品的生产十分重视,并加以扶持推广.绍兴三十年(1160),他在州城建了个类似今人所说的展览馆,专门陈列徽地生产的笔、墨、纸、砚产品.同时又将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书于展室四壁,取室名为“四宝堂”,遂使“文房四宝”一名正式流传.  相似文献   

15.
陆元敏 《世界》2013,(8):126-129
1967年的某一个中午 “六一”的早晨,我推开落地钢窗,外白渡桥就在眼前。吸一口新鲜空气,自个到阳台上拍了几张外滩的晨景——今天没有日出,外滩建筑物的顶端都躲在雾霭里。  相似文献   

16.
安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述评刘小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场全国性的群众运动,是当代史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之一。对它进行研究的重要性是源于它内在的各个要素。(一)时间长,1961年开始,到1980年结束,历时20年(二)地域广,涉及全国各省、市...  相似文献   

17.
大跃进时期,安徽是受左倾错误折腾的重灾区,出现过“重新挎起讨饭篮子”“背井离乡”的惨景。1961年,安徽实行责任田,大范围成功。不久,却遭受无情打击,责任田被迫彻底“改正”。1977年6月,万里主持安徽工作,大胆肯定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责任制,安徽农村重又“风调雨顺”,始有“要吃米,找万里”民谣的流传。责任田的内容很简单,可是,它在安徽及中国农村所经历的风雨却是非常复杂和惊心动魄的。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本文所要触及的深义。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我应安徽老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安徽老年报社的邀请,以81岁之身,在距上次15年之后,重上著名的风景胜地黄山,引起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回忆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安徽在20年前揭开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序幕的情景,也是《人民日报》在当时对安徽改革进行大力宣传的情景。小平同志曾说: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万里是立了功的。这段历史之所以值得回忆,主要意义在这里。6月8日一到蚌埠,我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蚌埠原是凤阳县的一个小镇,凤阳是农村“大包干”的发祥地,我立即想起了当时曾经流传全国的“要吃米…  相似文献   

19.
1958年,为了支援安徽创办安徽大学,先父冒效鲁奉调安大任教。为了教育事业,他义不容辞,他对家母说要在安徽施尽才华,把书教好,毅然举家迁居合肥。让父亲放心不下的是老病的祖父冒鹤亭,时年祖父86岁。为了照顾祖父,解放初父亲婉谢胡绳通过沈志远邀请他去北京工作和叔叔冒季美从香港寄来的大学聘书。祖父成名很早,是著名学者。19世纪末,国学大师陈衍称吴汝纶、林琴南和冒鹤亭为“海内三古文家”,当年祖父才20余岁。当代学者钱仲联在《近百年诗坛点将录》拟我祖父为“天贵星小旋风柴进”。祖父有5个儿子,他认为能承家学的是父亲,并赋诗鼓励。祖…  相似文献   

20.
O甘nJ,之q‘ 题复刊寄语日作者 本刊编样室期一号页崔思棣朱仲玉孙小云洪家义84。684。6学术论文84.84。6 316 3711 162明代徽州佃仆制考察刘和惠84.1孙吴在安徽的屯田林志华84.1江淮之间在东南地区历史 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陈怀荃84.1楚铭刻中“陡、}垂”的考辫及其相关问题黄盛璋84.1太平天国首义六王封 称考略崔之清84.2徐族的源流与南迁何光去84.2孙中山与社会主义沈寂84.3吴艳炸五大巨策划经过唐宝林84.3江淮水道硫证金家年84 .3为卫宏之司马迁“下狱死 说”辫证补正袁传琴84.3对旧著《太平天国·科举志》举行考 试始自永安州时说法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