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妇女服饰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大量与汉代妇女服饰相关的考古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分类排序比较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研究,得出两点认识:汉代妇女服饰风格在西汉和东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二者的转变时期在西汉末;汉代妇女服饰是在继承战国楚服和秦代服饰的基础上,结合其它文化元素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更为统一标准化的服饰。  相似文献   

2.
李兵 《沧桑》2011,(4):55-57
唐代妇女服饰雍容华贵,百媚竞呈:女着男装,胡服的盛行,展示女性人体美的裙装、首服的变化、妆饰的丰富搭配等等这些在今天看来极其开放的服饰,无一不折射了大唐文化的广收博采、平等容物。本文从分析唐代妇女服饰的时代背景入手,结合影响当时妇女服饰文化的多方面因素,来剖析妇女服饰所体现出来的开放性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开放性特点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有巢氏以出,袭叶为衣裳”,服饰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除了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以外,服饰也成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而妇女服饰作为一定历史时期服饰发展的重要内容,更为细致地反映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服饰本身不断演进发展的美学底蕴。文章以宋代妇女服饰为主要对象,概括其制作工艺、服饰颜色、服饰功用和政府的服饰政策几个方面的特点,以期促进对宋代妇女服饰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唐人具有容山涵海的气魄,不仅对传统化继承发扬,而且对外来明兼收并蓄、汲取精华,从而形成了气象万千、璀璨夺目的大唐明。这种开明气象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其盛装丽服亦是一个方面。唐代妇女之服饰一改汉晋深衣旧习,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开放态势,以华美的服装、靡丽的妆饰、精美的饰品等,将中国古代妇女的服饰形象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五代延续唐朝凤,在我国古代服饰史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色彩是“先声夺人”的。当人们谈论到客家妇女时,总是对她们的勤劳及其服饰的朴素感到惊奇,其服饰的款式、颜色配搭及镶嵌于服饰中的精细花边吸引了学者的莫大兴趣。客家妇女服饰之所以吸引人们的视觉是因为其在服饰的颜色、装饰上保持朴素自然的风格和色彩的完整、和谐的审美特征。她和瓷器中的青花瓷一样呈现出一种优雅、温静的色调美。  相似文献   

6.
妇女的身份地位与文化有密切关系。贵州少数民族如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传统文化中,都有女性始祖崇拜,妇女在家庭、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有一些限制妇女自由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妇女地位,一方面应强化一些民族文化、习俗;另一面必须对不适现实需要的观念加以调整。民族贫困地区妇女权益的改善最为重要的是教育,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和扩大教育投资才能真正从源头上解决现实的妇女不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唐代文化灿烂辉煌,而妇女服饰作为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大放异彩,光辉夺目。唐代妇女服饰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开放,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众多服饰款式和多个社会阶层之中。而这种开放的着装风格与唐朝开明的政策,开放的风气,兼容并蓄的包容性等脱不开关系。本文试图总结唐代妇女服饰开放性的表现,并剖析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围腰是纳西族妇女喜爱的衣饰,它和领挂、七星帔肩配搭在一起,形成了纳西族妇女独具一格的服装美。潘金美们爱把围腰当作自己衣着美的标志,常常在雪白的围腰上,绣上自己喜爱的艳丽多彩的花儿,使自己打扮得更美丽。至于那些涅奴美,除了打扮得漂亮以外,还把围腰当作在火塘边烧火做饭时穿的衣裳,她们要出门或走亲戚,就把围腰一换,一身衣服仍然是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9.
刘亚婷 《区域治理》2022,(12):225-228
精美的刺绣工艺能够让服饰变得有灵魂且有内涵.花腰服饰是彝族尼苏支系的民族传统服饰,因其妇女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所以被称之为"花腰彝族".随着时代的发展,花腰彝族的刺绣功能和图案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文对彝族花腰刺绣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工艺作深入分析,重点探讨其审美特征中的差异化表现,以此希望推动彝族花腰刺绣纹样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0.
邦典之乡     
正邦典,是藏族妇女非常喜爱的服饰,主要产于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以贡嘎县杰德秀镇生产的邦典最为著名。杰德秀古镇位于西藏山南贡嘎县。在藏语中,"杰德"意为口齿伶俐,"秀"是表示下方、下部的方位词。邦典是藏族妇女腰间围的彩色围腰。在西藏,织造邦典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杰德秀出产的邦典色彩艳丽、耐磨耐洗,久负盛名,当地的大部分人家都会这门手艺。杰德秀围裙一般需经过  相似文献   

11.
李敏 《文物春秋》2011,(3):14-20
唐代女子服饰是我国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影响深远广博。宋代女子服饰对唐代既有传承,也有自己突出的特色,双方差异较明显。本文通过对唐宋妇女服饰的介绍与对比,分析导致其差异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各自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唐墓壁画中的妇女发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东南文化》2004,(6):83-90
唐墓壁画资料显示唐代妇女发饰是中国服饰发展演进中最为活跃和最富特色的一个阶段,不仅具有等级性,还具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13.
卢秀文 《丝绸之路》2012,(14):13-18
本文考察了敦煌唐代妇女的服装,并结合唐代服制对妇女服装的类型演变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唐代妇女服装总的趋势是因文化交流而形成的服饰变化,蕴涵于因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妇女服装款式的变化之中。唐人胡服的风气在玄宗时达到极盛,在妇女中蔚然成风,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美学效果,由此亦反映了敦煌唐朝妇女追求个性解放的心理要求。  相似文献   

14.
松桃、湘西苗族妇女的盛装打粉,给人一种雄伟、秀婉融合统一的美的享受。“八宝”围腰是重要的饰品之一。围腰(湘西苗族称围兜),用于装饰前上半身。长约2.5尺,宽2尺许,面料多为青布、除下摆外,沿边以蓝或绿色丝线挑绣三条花边,相隔距离颇为讲究。上条为围腰边缘,所用丝线色彩较淡,与上衣联为合谐的整体,浑厚庄重;中条距上条近、下条远,多以蓝色丝线挑绣,显得娟细悠长,下条与中条保持相应的水平方向,辅以两条五彩缤纷的细花边,紧连着花鸟图案。图案尤以龙凤呈祥、莲花出水为多。绣有图案的地方是围腰的中心部位。苗族妇女长  相似文献   

15.
屏边苗族妇女服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艳飞 《神州民俗》2007,(11):44-46
服饰,是时代的外衣,又是随着时代脉搏跳动的音符。纵观古今,伴随着苗族历史发展而变迁的苗族服饰,其历史就像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人们能从中感受到服饰语言的暗示,在倾听到时代底音的同时牢记本民族历史。文章通过对屏边苗族妇女服饰的初探,意在能对苗族服饰作个初步的了解并试着从中寻求苗族服饰之所以被称为“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穿在身上的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梳子是中国古代妇女重要装饰品之一,在敦煌壁画中主要以不同的插梳方式来表现,包括在前额上方正中插一把梳或插一对梳;在前额上方与头两侧各插一把梳;在前额上方与两鬓上共插三对梳;在后脑插一把梳或多把梳等.敦煌壁画中的妇女插梳画像提供了重要的古代社会习俗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7.
王洪伟 《旅游》2006,(4):48-55
我已经记不得是多少次来到哈尼族的另一个支系——奕车人生活的这个地方了。几年来,这个以开创了举世闻名的哈尼梯田和梯田文化而被人们誉为大山的雕塑家,红河县大羊街乡的奕车人,以其独特的婚姻、风情、民俗等民族文化而驰名海内外,尤其是妇女、姑娘们的服饰,在哈尼族的妇女服饰中堪称一绝。  相似文献   

18.
《福建史志》2010,(2):21-22
惠安县东北部地区妇女的服饰与福建省内各地殊异。以县东沿海的崇武、小蚱和净峰3个乡镇的渔家女及东岭、山霞等部分“内地”妇女为代表.其中崇武、小蚱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榕江县境内的侗族人口12.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39.8%,按妇女服饰、发式的差别分为七个支系,各支系的土语、习俗也略有不同,他们分别聚居在不同的区域。乐里七十二寨侗族是其中一个支系,居住在县境中北部,以乐里镇为中心,分布在仁里、平阳等乡镇的七十多个自然寨。榕江侗族文化积淀深厚,千百年来的民族文化沉淀,风情浓郁古朴。自古以来,乐里七十二寨侗族青年男子有着“爬窗探妹”的恋爱习俗?  相似文献   

20.
客家妇女作为客家民系的重要成员群体盛誉颇多。罗伯特·史密斯在《中国的客家》一文中说:“客家民族是牛乳上的乳酪。这光辉至少有百分之七十应归功于客家妇女”。大英百科全书评论:“客家妇女是精力充沛的劳动者。”纵观各类赞誉,大多是从客家妇女的特性,如不缠足、不束胸、勤劳俭朴等方面去阐发,情感功利色彩较浓;而从理性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