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以浙南侨乡文成县为田野调查点,基于畲汉民族互嵌的视角,分析了文成畲族海外移民的历史背景、动力机制、发展现状,阐释了侨乡畲族海外移民的时代意义。浙江文成县畲族海外移民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也是文成县侨乡文化强烈辐射和畲族与汉族良性互动的结果。其深层动因则源于文成畲汉民族关系由形式上的互嵌向结构性的互嵌之顺利转型。文成畲族海外移民案例,标志着畲族历史变迁中的时代飞跃,有利于缩小畲汉发展结构性差异和增强畲汉民族关系的和谐,对当今畲族乡村振兴和畲汉民族关系发展亦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缪丹 《黑龙江史志》2011,(18):31-32
闽东是畲族的重要聚居地。千百年来,畲族同胞在闽东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无数璀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传统文化目前正不断流失,面临自然消亡的危险。本文试从文字的缺失、历史上的畲汉互动、现代文化的冲击等方面对畲族文化资源的流失进行分析,并从中寻找保护畲族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福建史志》2013,(5):10-10
“百家畲洞”,据《明史》载,“距龙岩、安溪、龙溪、南靖、漳平五县之交”,位于漳平南部的永福镇内。相传在楚平王后期畲族先民为避兵乱隐居于此,当地畲歌云:“春秋战国乱纷纷,七国鼎立相并吞。楚国蛮屠江南地,百家畲洞我为居”。百家畲洞为闽省畲族早期居住地之一。《漳平县志》记载,百家畲洞万山环抱,四面阻塞,洞口陡隘,仅通人行,其中宽广,“可容百家畲播种,足以自给。”上述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使之成为闽西南畲族首府。  相似文献   

4.
王逍 《民俗研究》2012,(3):95-105
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六保"畲族村,畲民通过选择、失忆、补充、建构等方式,对当地汉族的汤夫人信仰予以采借和再编码,进行自我文化认同重构和社区文化整合。显然,在畲族漫长的历史迁徙和不可避免的畲汉文化涵化中,作为弱势族群和"迟到者"的畲族,往往基于文化适应策略和文化整合目标,对汉文化积极地采借、理性地选择、有目的地删改和补充,重塑族群文化认同。正是这种开放、理性的文化认同意识,构成了畲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永恒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张伟 《广东史志》2002,(3):68-68
唐宋以前,畲族原是瑶族的一支,其语言也接近瑶族的“布努”语(属苗语支系)。隋唐时迁入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之后,逐渐与当地百越的“蛮僚”融合。到了南宋末期才形成畲族或民之名称。据有关献记载,宋刘克庄《漳州谕畲》一中首次提及:“畲族不悦(役),畲田不税,基来久矣”;“余读诸畲款状,有自称盘孙。”  相似文献   

6.
《山茶》2011,(3):36-36
畲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畲歌有叙事歌.小说歌、传统和现代山歌四类。其中的小说歌于清朝在福建霞浦发源。当时.汉族的章回小说和平话唱本历经元明两代已十分成熟且盛行于市井.一些懂汉文的畲族歌手十分有心.他们结合畲语的发音特点.将这些作品改编成了诗歌体唱本.畲族小说歌就这样产生了。  相似文献   

7.
漳州市政协在最近的一次姓氏调查发现,全市共有蓝姓34114人,钟姓24045人,雷姓651人,盘姓23人。此次调查还显示,至今诏安、漳浦、龙海、华安等地还分布着畲族居民,其中蓝姓主要分布在漳浦赤岭、湖西,龙海隆教,华安官畲村等地;钟姓主要分布在诏安美营村、漳州郊区茶铺村、松州村、宏道村及华安安坪村等地,雷姓主要分布在华安、平和、东山等地。闽南这些畲族目前的状况如何?受闽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畲族文化的保护存在什么样的危机等现实问题,应引起畲族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以福建最大的民族村诏安美营畲族村为例,通过对该村畲族文化的调查和挖掘,分析和探讨畲族闽南化的历史、现状,以及在畲族文化保护方面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潮汕地区的凤凰山区,是畲族的祖居地。元末明初,潮汕地区的潮安、海陆丰、潮阳、饶平、惠来等县,都有畲户人家。明地方志书记载,在潮汕七八千里“百越”杂居地中,“有土畲人居住”。这些畲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风俗,“畲户男女皆椎髻、箕踞、光足而行,依山而处,常扶弩矢,射猎为业。”  相似文献   

9.
<正>"弼公节"在福建省闽东畲乡是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福鼎市佳阳畲族群众为了纪念丹桥村守正刚直、不畏强权的名士钟良弼,进而逐渐形成一个节日。钟良弼(1780—1842年),清嘉庆七年(1802年),赴福宁参加科举考试。时有书办王万年歧视畲民,串通生监诬蔑畲族蓝、雷、钟、吴、李5姓"犬生","与兽为伍",公然动武把畲族考生赶出考场。钟良弼不服,返乡同姐姐遍告村族,激起畲  相似文献   

10.
畲族民风由宋、元、明时的“桀骜难驯”转变为明清的淳朴温和的原因在于:首先是明朝闽粤赣边区新县的大量设置及国家教化的推行引起畲民社会结构的变化;其次是明清时畲民的定居使畲人生活渐趋安定,但其分散居住又削弱了其作为一个整体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畲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之一,分布在闽、浙、粤、赣、皖等省的部分山区.总人口约有36.8万余人(1982年)统计,其中约有60%的人口散居在福建的福安、福鼎、霞浦、宁德、罗源等60多个县份;约有36%的人门散居在浙江的温州、丽水、金华等三个地区的十多个县内;广东、江西、安徽三省也有少量分布.畲族居住分散,其村落大多交错杂处于汉族村落之中,也有畲、汉两族人民杂居在同一村落里,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在畲族住居的山村,到处能听到高亢抑扬的歌声.唱山歌是畲族民间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形式,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畲族人人能歌,事事可唱.有“歌的海洋”之誉称.无论是上山樵柴、下地干活,还是婚丧喜庆、节日盛会,他们或以歌为乐,用以驱除寂寞和疲倦;或以歌表情,用以抒发内心的激情,只要身临畲村,随时都能听到悦耳动听的歌声在深山,狭谷、田野里回荡.  相似文献   

12.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4,(10):146-149
畲女的凤凰传奇 穿戴着凤凰冠和彩带衣的两位畲族女子,正在一架老织布机前舒展巧手、穿梭引线。几百条柔软细密的彩线从高处垂下,并在吱呀声中连绵不断地流淌,她们忙碌赶制的布料,将被做成畲女钟爱的凤凰装。  相似文献   

13.
畲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也是潮汕地区的先民,聚居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历史悠久。畲民剽悍,刚强好斗。唐宋以来,屡与新入之民抗争。唐高宗时.畲族首领苗自成、雷万兴、蓝奉高等聚众攻陷城邑。朝廷派兵进剿,陈政、元光父子先后为畲军所戕。德宗贞元十二年(796),漳州刺吏陈谟平广寇蓝老鸱于揭阳。宋景炎元年(1276),丞相陆秀夫、元帅张世杰辅帝舟南下泉州,  相似文献   

14.
畲族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至今仍保存有不少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为亡者做圣科及拔伤的规仪则是其中之一。首次采集和整理出畲族人做圣科仪式的全过程,是一次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的有益尝试,它为研究畲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标本。  相似文献   

15.
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唐代以前就聚居在粤、闽、赣交界一带,以广东的凤凰山最多。凤凰山是位于广东省东部、潮州市与梅州市交界地带的一座纵横数百里的大山脉,目前,仍有占广东省畲族人口约十分之一的畲民居住在这里。凤凰山畲族自元后期至明万历年间开始大规模向闽迁徙,日渐形成目前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现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皖等五省,人口约70多万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广东凤凰山是畲族同胞世代相传的祖居地和民族发祥地,在全国畲族同胞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一、三苗非潮汕地区原始土著畲族之先民拙文《论古揭阳与闽西南及赣南的关系——兼论(揭氏族谱)的史料价值》①曾就上古的潮汕前史以及原始土著等相关问题作相关的讨论。近期,由于地方上有的文章对潮汕族源有不少误解,认为“畲族是东夷三古帝南迁苗裔之一,非原始土著”;“三苗即今瑶、畲、苗等族先民”;“畲族籍出东夷,是南迁而来,故应作迁久成籍的土著较宜”等,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7.
《山茶》2011,(3):34-35
“畲民”的族称在南宋末年已见于史书.但关于畲族的族源,目前仍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说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即福建最早的土著居民;另一更为浪漫的说法是畲族来自桃花源处,是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的遗裔。此外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等等不一而足。纷纭的族源说反映了畲族历史上与周边各民族长期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因政治、动乱、局部人口相对过量等原因,以强制手段或自发方式,Ⅲ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目的,宁化与外部地区族群互相迁徙、融合,少数族群不断发生变化,先后居住在宁化境内的少数族群有闽族人、闽越族人、闽越族后裔山都人、畲族人。未外迁的少数族群大部分被后来迁入的中原汉人同化,形成客家民系,即汉族七大民系之一的客家人。在未形成客家民系之前,少数族群属于客家先民之一。  相似文献   

19.
卢春利 《神州》2013,(11):17
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汇演的大型歌舞剧《畲山风》《畲家瑶》进京演出大获成功,是丽水地域特色文化深厚积淀的孕育,是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至今的必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是民间舞蹈,更是畲族舞蹈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在我们的文化艺术面临国际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的背景下,必须强调大力弘扬民族  相似文献   

20.
叶智彰 《客家研究辑刊》2001,18(1):17-19,31
关于客家民系的本质,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南迁,“是纯粹的汉族”。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台湾学者陈运栋等。第二种观点认为客家民系以汉族为主体,承认与古百越族的支系畲、瑶、苗、 等少数民族,特别是畲族通婚和血缘交融。持这种观点的人占多数。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少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