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说来是自由的。他们主要是通过对歌来表达爱慕之情,选择称心的情人。解放前,黔西北苗族每年春季,都要举行一次“跳花会”。跳花会又叫“踩花山”。这是当地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男女老少都穿着美丽的服装,带上最可口的饭菜,聚集在树木葱笼、花草锦绣的平地上,愉快地度过这一天。“跳花会”是苗族男女青年寻求配偶的最好机会。伴着鼓笛声,他们欢乐地跳起各式各样的舞蹈,或者对山歌。男青年吹奏着竹笛,女青年相俟  相似文献   

2.
苗族鼓舞     
“苗族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也是民间体育形式。据考,起源于原始部落时期。鼓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木鼓或皮鼓,另辅以锣、钹、唢呐、二胡等。表演时,舞者以尺许木棒或徒手击鼓,也有他人击鼓伴奏的。舞蹈动作多模仿种田、插秧、晒谷、织布、挑花、淘米、梳头等生产、生活动作,还有模拟猫儿洗脸、狮子滚球、猴子戏鼓等及表现武功健身的翻跳滚打、推挡擒拿等。苗族鼓舞舞汇丰富,种类繁多,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并形成不同的表演形式。如“跳年鼓舞”、“踩鼓舞”、“略高斗”(汉语称“木鼓舞”)、“简子鼓舞”、“团圆鼓舞”、“凤凰鼓…  相似文献   

3.
《神州》2006,(3)
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文化异常丰富。许多民族能歌善舞,常常以歌代言。三月三歌节、春堂舞、火猫舞、扁担舞、绣球舞、铜鼓舞等都独具风情;侗族的“抢花炮”、仡佬族的牛魂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芦笙踩堂、京族的唱哈节、仡佬族的拜树节以及上刀山、下火  相似文献   

4.
每年正月,居住在普定县境内的苗族人民,穿戴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隆重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跳花节,开展跳花活动。  相似文献   

5.
颜林 《巴蜀史志》2012,(6):60-62
川南叙永、古蔺、兴文等县的苗族风情多姿多彩,特色浓郁。苗族同胞的节日很多,如踩山节、赶苗场、芦笙节等等。川南苗族踩山节已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6.
贵州水城一带的"小花苗"是苗族中的分支,其传统节日"跳花",苗语叫"咕拔",民间统称"跳花场"。原为祈祷平安和求子嗣的仪式,现在则演变成庆丰收,比技艺和青年寻找另一半的聚会。  相似文献   

7.
每年农历二月十四至十六,是都溪苗族跳场节。方圆百里的苗胞,云集贵阳市白云区都溪村,白天在川黔铁路边的跳场上轻歌漫舞,夜里在村里各家的院坝和寨子周围的田边地头对歌。对歌大致分两种形式:青年人在野外,主要唱情歌;中老年在院坝里摆起歌台,主要唱赞颂性的歌,多为民间故事,传说、颂忠良、斥奸佞、扶正祛邪。《杨家将故事代代传》是1986年跳场节时,由唐开学、陈德义、陈进元、唐发光、高尚志等用苗语演唱的。我当时在白云区政协工作,参加了这次跳场节。应我的请求,他们专门给我翻译了歌词大意,我将其记录整理,歌词正文如后:  相似文献   

8.
在黔东南清水江上游的支流交密河边,在雷公山北麓的苗岭腹地,坐落着一个古老的苗族村寨--交包。每年农历七月八日,那里出嫁的姑娘都要千里迢迢赶回交包娘家,过一个传承久远的古老节日--"好庆节"; 那里的苗家男女都会在"好庆节"里身穿盛装纵情饮酒、踩芦笙、唱飞歌……  相似文献   

9.
姊妹节     
正姊妹节是我国苗族妇女每年的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十五这天,姐妹们倾城出动,万人空巷,游赏景致,互赠礼物,吃各种野花和植物叶染成的“姊妹饭”,看斗牛、唱苗歌、踩鼓点、跳芦笙、秀银饰,参加相意中人的“游方”等等。图为贵州台江县姊妹节盛况。  相似文献   

10.
小岩寨是好地方, 青山绿水配凤凰, 龙飞凤舞山常在, 五谷丰收六畜旺。小岩寨苗族同胞跳板凳舞时,经常用这首歌赞美山光水色,风景秀丽的家乡。小岩寨座落干福泉县东部一个群山环绕的密林之中,距县城四十来  相似文献   

11.
吴广 《黑龙江史志》2014,(3):296-297
芦笙是苗族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一种独特文化样式,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作用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本文从巴梭芦笙会中辨析了芦笙节文化具有"和解"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功能和教育社会成员学习如何调节这四对关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孔小英  李强  郭峰 《神州》2012,(21):21+23
跳丧舞,又称萨尔嗬,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仪式,主要流行于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区,与摆手舞的流行地域相对应,故有"南摆手北跳丧"之说。本论文分析了土家族跳丧舞仪式的形式及表现特征,从跳丧舞习俗的过程中表现出土家族一种特有的生命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青海隆务河流经同仁县一带地域,在藏地被称为"热贡",是一片藏、土、汉、回、蒙等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在这里,人们认为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日为"黑日",这时妖魔鬼怪会纷纷出来作乱,所以要举行"跳於菟"的祭祀活动。"於菟"为古汉语,是老虎的意思。跳於菟也就是人以模仿老虎的动作来驱逐妖魔,保佑太平。这种原始拟兽舞,是一种民间传统傩舞,又被称  相似文献   

14.
"德夯"为苗语,意为美丽的峡谷,距湖南吉首市24公里,在湘西武陵源风景区内。德夯苗寨集情趣、山水、幽谷、林洞于一身,保存着古老而正宗的苗族文化和风土人情。每年苗家人的清明歌会、四月八苗家接龙、赶秋节、八人秋、苗家跳鼓、苗家抢狮、苗家刀梯、苗家斗鸡等,苗家人的节目数不胜数。到了德夯苗族村,你会对苗家人的花衣看得眼花缭乱,苗家的笑话笑得你上气不接下气,苗家人的特产风味你吃了就要上瘾,苗家人的神话更是几天几夜都听不完……  相似文献   

15.
湖南沅水上游有一座小城,名叫靖县。清清的渠江水,缓缓地从那里流过。在渠江头有一座小小的明代古墓,几百年来,不断有人来这儿凭吊,有的为它培土葺坟,有的为它修建墓亭,有的在墓前献花祭酒、赋诗纪念。一座小小的古墓,为什么能吸引住这么多古往今来的游人呢?原来,这里长眠着一位云南苗族少女,她的哀怨故事牵动了游人们的心。相传,这位少女容貌盖世,心灵手巧。她绣的花,能  相似文献   

16.
杨俊  谢志强 《旅游》2007,(10):78-83
黔东南的苗族居住区,这种相续了千年的古老仪式有不同的叫法,但不论是“吃牯节”、“鼓社祭”、“剽牛帝”等,均是苗族“江略”(一种鼓社联盟的血缘氏族)为单位,十三年才举行一次的重大祭祖活动,其中伴有“喊祖先”、“旋牛塘”、“踩鼓”、“砍牛祭鼓”、“藏鼓”等程序。极为神秘且带有血腥味的砍牯牛,为的是让牛的魂灵与魂归东方的先祖为件,而祭鼓,则源于苗族对女性始祖枫树妈妈的崇拜。苗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只是一种转移,枫木牛皮制成的木鼓就是祖先魂灵的归宿敲击木鼓,可以唤来祖先魂魄。因此,砍牛、祭鼓是最为隆重神圣的民族大典。[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施秉县双井区凉伞村苗族踩鼓,时间主要集中在“二月姊妹节”、“五月龙船节”、“七月吃新节”等较大的民族节日,并多在傍晚夕阳西下时。该村共有三个鼓场,一在白沙井(游方场),一在新寨寨口大树脚,一在新城(区、镇政府所在地)场坝上。踩鼓时,以一直径1.5尺、长3尺左右,两端牛皮蒙面的木鼓,放置鼓场中央,用一四脚凳凳脚朝天为鼓架,有时则用人掌鼓。鼓手多数由一务娄(老年妇女)担任,也有由一个六,七岁小女孩在一位务娄指导下击鼓的。参加踩鼓,人数不限,年龄不拘,凡在场者无论男女老少皆可。人多时可围成两圈或三圈。踩时,入场者均面对中央,随着鼓点  相似文献   

18.
《山茶》2011,(2):32-33
刀杆节是傈僳族最富盛名的传统节日。每年二月初八这天,几十里内外的傈僳族人聚集起来.围着刀杆场中央明亮的火堆.跳起轻快的三弦舞。当场上四堆烈火燃得只剩下红红的火炭时.“跳火海”开始:五个赤着双脚的傈僳汉子闯入火海.在里面不停地弹跳.急促的脚步踩起无数飞溅的火花。再迅速地手捧通红的火炭.在脸上和身上擦洗.然后又让火球在他们手中飞快地翻滚。直到火炭被踩成碎粒.火焰奄奄一息时方告结束。  相似文献   

19.
云南陇川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跟汉族的元宵节日子一样,都在正月十五日。"目脑纵歌"又是什么意思呢?景颇族有4个支系,两种语言,景颇语叫"目脑",载瓦语称"纵歌",译为汉语就是"大家跳舞"。最早起源于祭祀天鬼"木代"的隆重仪式,后来发展到每逢景颇族人出征凯旋或庆祝丰收都要跳"目脑纵歌"。  相似文献   

20.
国外     
正巴西萨尔瓦多六月节巴西民众在六月节庆祝活动中跳的典型舞蹈四对舞来源于法国,而六月节中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则来源于最先发明火药的中国。在巴西的一些大城市中,教会、学校、工会和企业也会组织庆祝活动,参加者戴着破草帽、穿着打有补丁的衣服打扮成一副乡下人的样子,又唱又跳地庆祝六月节。六月是巴西玉米丰收的季节,因此六月节中供人们享用的食品中也自然缺不了用玉米制成的各种甜点和蛋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