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伊 《风景名胜》2013,(5):156-164
杭州的春,越来越飘忽不定,简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稍纵即逝。就在那一份等着它慢慢热起来的心情中,一眨眼等来了热情似火的夏姑娘。思春的心思被拖延得太久,春笋、香椿再也满足不了食客们那骄奢的味蕾。当"吃得到春味的餐厅"口号再次响起,再豪华的食材也抵不过杭州绝佳的自然环境,喂不饱你的嘴巴就满足你的眼睛。  相似文献   

2.
《世界》2011,(12):I0050-I0055
48小时,深呼吸,打开味蕾,用你的全身心去拥抱最正宗的大马味道。  相似文献   

3.
粢饭糕     
钟正和  木子 《旅游》2014,(1):53
记忆中的上海早晨,温暖而亲切。我住的老房子的隔壁有家门面不大的点心店,每天早上生意都非常好。店堂内有限的空间里,摆满了桌凳,仅留下小小的过道让人通行。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因这美味的早餐而相聚一桌。小小的店里,供应着刚出炉的油酥大饼、浓浓的手磨豆浆,油条和麻球则在油锅里上下欢腾。还有的,就是这粢饭糕。粢饭糕,因其做法也可称为"油氽粢饭糕"。简单说,就是一长方形、比香烟盒略大些的饭块,入油锅炸制而成。,成品色泽金黄,食之外脆里软。作为旧时沪上一款顶普通、顶常见的小吃,几乎在所有的弄堂口,都可见其身影。而对于那些从小就受到粢饭糕熏陶的老上海,只要一想到它那脆脆的四边,口水便已止不住了。  相似文献   

4.
梦遂土乡     
看过一篇写味道内涵的文章,对里面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你要是记住了一种味道,你就会一生不忘,它让你在一生的岁月中,一次次出其不意地怀旧。而这一次,走进土乡,品尝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我同样地拥有了这一生难以丢弃的一种味道,那就是一种遗失很久却让人魂牵梦绕继而能在真实的咀嚼中感知的一份民族情怀。 七月,我带着梦一般的向往第一次轻轻走近土乡。一路上的焦躁与急切都因第一次而变得含蓄温婉,我轻轻地与同伴说话,轻轻地发出笑声,惟恐我的无所顾忌破坏我第一次走近土乡的心境。 走进村口,好客的乡亲们已是手捧哈达满脸亲切地殷殷相  相似文献   

5.
南吉 《南方人物周刊》2013,(36):107-107
广州郊区的一家野味馆,厨房外的空地堆放着一摞摞的鸟笼,里面有自鹭、大雁,以及很多食客部叫不上学名的鸟,一只自鹭标价100元.炖煮后上桌,肉韧、味道略腥,却总行抱蓿尝鲜心态的食客前来刺激味蕾。  相似文献   

6.
正我的故乡在吉林四平,地处松辽平原中部腹地,冬天漫长而寒冷,经常是大雪封门,火炕往往成了家里最温暖的地方。家乡人习惯把过冬称为猫冬,至于猫冬如何解释,不用搜百度,也不用找民俗专家,看看东北火炕上趴着的懒猫就知道猫冬的含义。猫冬的日子,不适合出门,好在大家早早就为猫冬做了充足的准备,柴火垛的柴火  相似文献   

7.
洋芋情怀     
离开故乡20多年了,每当思念起故乡,那故乡便伴随着一座座土庄廓上冒出的浓浓的炊烟和炊烟中夹杂的洋芋焦巴味来到我的梦中。  相似文献   

8.
故乡是父亲的出生地,是武汉近邻的一个乡村,那里有缓缓的丘陵,弯弯的湖泊,错落的田垄。我不出生在那里,但在那里有一段铭记于心的童年生活,所以从很多理由上我将那里称之为故乡。在故乡的童年,很多次夜里,让尿胀醒,于是惺忪着双眼推门出去,面对朗朗明月,水花飞溅,那是多么酣畅淋漓的感觉啊。  相似文献   

9.
《南京史志》2011,(19):9-19
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当故乡仁厚的黑土母亲向天下游子发出声声召唤,我和父母便踏上了回乡路。我喜欢在老家过年,并不全是为那美食和欢聚,而是在故乡,春节别有一番语文味。那天晚上,觉是照例在老屋睡的。第二天一睁眼,入耳便是奶奶那混合着乡音的"步步高升"。大人们从早上就开始忙活。写春联时,五花八门的美词佳句简直要花了我的眼。最让我难忘  相似文献   

10.
侯菲 《丝绸之路》2010,(11):49-51
当现代人可怜的味蕾被色素、香精、调味品等化学添加剂折磨得麻木不仁的时候,真正的自然之味已距离人们越来越远。急功近利的人们用添加剂和化肥让一切动物和植物飞速成长,它们还来不及酝酿、储存大自然中的精华,就早早变成一道道外表华丽、实则毫无营养的佳肴被端上了餐桌。而在新疆,食物还保存着它最初的味道。  相似文献   

11.
正曾国藩曾被人诬陷进了监狱。头一天,狱子给他送来一盆狱饭。狱饭散发着浓烈的异味,曾国藩闻着就想吐,干脆将狱饭倒了。第二天,狱子又送来同样一盆狱饭。曾国藩已饿了一天,这时,他没闻出狱饭的异味,于是,端起饭盆慢慢吃了起来。第三天,狱饭送来晚了,饥饿的曾国藩不时往门外张望。狱子终于送饭来了,曾国藩接过狱饭狼吞虎咽,他突然感到这狱饭是那么可口!后来,曾国藩感叹道:"狱饭人生令我顿悟:人生没有吃不下的苦啊。人生在苦水中泡一泡,喝着白水都比蜜甜!"坐过牢的不止老曾一人,但都有所顿悟否?  相似文献   

12.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地上,游牧族的大草原成为一个年轻浪人跌扑而入的家园,而当那些陡峭的风景渐次进入那骑马而来的男人沧桑的双眼,一种更其陡峭的人生,凸显了生与死的戕残。我倾心于仆入别处的故乡,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言:"一个人,只有在第二故乡,才能检阅灵魂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3.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听到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那遥远的第一故乡——新疆喀什。第一次对喀什产生留恋是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那年寒假,随爸爸工作调动,我们一家迁回南京。  相似文献   

14.
古老的山西上党。是小米的故乡。当地吃小米有多种吃法,通常都知道和子饭、小米粥、小米干饭、炒小米.用米面与白面合在一起蒸的馍馍,却很少有人知道油钻沙小米饭的吃法。记得小时候,我就常吃这种饭,那时只不过把准备好的土豆块、红白萝卜块,先放在沙锅或铁锅里,加上水,把小米放进去用火蒸,快到蒸熟的时候,用筷子扎几个孔,倒一点植物油,搅拌起来,另外再加上大蒜、食盐.吃起来很有味道。把粒  相似文献   

15.
柯云  丽阳 《文史精华》2010,(7):17-21
彭德怀元帅的故乡在湖南湘潭。戎马倥偬的彭德怀元帅在建国后仅有两次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第一次是1958年12月,即"三面红旗""大跃进"的第一年末。第二次是1961年冬,正是三年困难时期。这两次回故乡,彭总都反复强调实事求是。心怀天下、情系人民的伟大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肃然起敬。详情请惠阅《彭德怀回故乡纪实》一文。  相似文献   

16.
正"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当年熊培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里写下的这句话,唤起了多少游子的共鸣。那些在异乡漂泊的人,常常会在梦中回到曾经草木葳蕤、如今已是一片荒芜的家园。故乡是一个人的根之所系、魂之所系。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中,无论你去到天涯海角,无论你行走的路是一帆风顺或是颠沛流离,在你的心里,早已埋下了一颗乡愁的种子。它会孕育、发芽、长大,渐渐地长成一朵"故乡的云",在你的心头弥散开来,笼罩着你,裹挟着你,催促着你,回到那个让你魂牵梦绕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正摊开精神味蕾的地图,舌尖上的思念,便圈圈点点起来。南城的菱角、胖藕、醉湖蟹,北埔的桂花酒酿、青梅脯,东港的咸鱼腊肉五香蛋,西村的老酒、老豆腐……数不尽的味蕾乡愁,忆不尽的儿时味道,总能抚慰你生命漂泊时的酸甜苦辣,即便被他乡腾达时的喧嚷碾成碎片,也都会萦萦绕绕,挥之不去。无论际遇暗淡,还是机会垂青,淳朴之于人性的内心温存,人们总是在乡愁的味道中寻寻觅觅,偶得感动,幡然醒悟。原来,那味道是一个文明的根系。  相似文献   

18.
《世界》2013,(4):138-147
回到亚洲,这里才是面条的真正发源地。最平实朴拙的一碗面,面条本身、汤头、面码、酱汁……每一处细节的轻重拿捏都关乎味道。每个人自小到大,都有一段属于家和故乡的面条情结,那里凝结着手工传承与信念坚持的饱满情怀。  相似文献   

19.
正土耳其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1902—1963)曾说过一句话:"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脸庞和故乡的面孔。"在这位土耳其诗人眼中,故乡如同母亲,它以安静的陪伴和坚定的信念,见证着我们一路的成长。如果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故乡的面孔,那么千百年来散落在祁县854平方公里土地上的289个村庄窝铺的名字,更深深地折射出这片沃土上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质朴美好的心愿,它们为每一位生活于此的人注入深邃的文化基因,打上了浓重的文化烙印。  相似文献   

20.
雨落桐竹香     
徐晶 《神州》2011,(13):64-69
提到油纸伞,现代的年轻人似乎很是陌生,回想起在哪里似曾相识,不过是那西子湖畔借伞传情的白素贞,亦或那一间雨巷,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忧怨的姑娘"。朦胧的境界,古典的氛围,传情与待情之间,这伞便呼之欲出了。伞是信物、是象征,而断桥雨巷的情景也赋予了伞浪漫的味道。正所谓细雨飘零处,意象浑然成。走在林林总总的八角世界里,沿着时光的隧道回望,才发现:油纸伞早已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弯曲的巷陌,只留下一丝青竹的幽香,时有时无地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