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界对四川省理县在清代的沿革分歧较大,特别是何时由杂谷厅改名为理番厅,说法最多。乾隆十七年设置杂谷直隶厅,移宁远府泸宁同知为理番直隶同知驻。清代后期并无确切史料证明在嘉庆年间杂谷厅改名为理番厅。其实乾隆年间就出现杂谷厅俗称为理番厅现象,嘉庆之后更是普遍。这种俗称影响了中央和地方官员、学者的认识,或以为初置时即名为理番厅,或以为嘉庆间改名理番厅,理番厅就此成为正式政区名,也是清代少有的职官政区名。清末尚有个别学者对杂谷厅沿革的认识是很清晰的,认为杂谷是厅地名,理番是厅同知职名,只是世俗历来相沿直称为理番厅。  相似文献   

2.
百色,在清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无名人经传,有者,始于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将思恩(今武鸣县)府理苗同知移驻百色,建立百色厅,这是百色得名之始。从此,中国版图刻上了百色二字,并在桂西逐步显出其重要地位。光绪元年(1875年),百色厅升为直隶厅,统辖恩阳州判(今田阳县)、恩隆县(今田东县)、上林土县(今田东思林镇)、下旺土司(今平果县海城),这  相似文献   

3.
本刊本期选载了郑用锡纂辑的《淡水厅志》凡例、建置、疆域、山川、防海、水利、城池等七章。因为它是淡水厅的第一部专志,从未刻印,颇为可贵。淡水厅是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置的,属福建省台湾府。初无城,寄治彰化县城。雍正九年(1731年)移治竹堑(今台湾新竹)。光绪元年(1875年)裁厅,改设新竹县。在设厅的一百五十二年中修纂的厅志,我们现在知道的有三种木子:最早的是道光年间郑用锡纂辑的《淡水厅志》(以下简称《郑志》);其次是同治六年(1867年)由同知严金清主修、林豪主纂的《淡水厅志续稿》 (以下简称《严志》);第三是同治十年(1871年)由同知陈培桂主修、杨浚主纂的《淡水厅志》(以下简称《陈志》)。  相似文献   

4.
清代抚民厅制度形成过程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抚民厅是清代独有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由明代的派遣厅(府同知、通判的派出机构)演变而来。这两种厅在清代长期共存,需要有一个标准将两者区分开来。区分的标准应该由清代官方文献的记载和现代政治地理学理论结合而成。在此标准之下,通过对《清实录》、地方志中相关记载的疏理,认为抚民厅制度萌芽于明代末期,在清代设立新厅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乾隆十二年(1734年)潼关抚民厅的出现,标志着抚民厅制度的全面形成。  相似文献   

5.
清同治元年(1862年)设立的呼兰厅(治巴彦苏苏,即今黑龙江省巴彦县城)理事同知一员,为黑龙江设立民官之始。呼兰厅正式兴学则始于光绪五年(1879年),是年设立呼兰厅学正,负责黑龙江通省旗民学务,至光绪三十二年由巴彦州知州兼理,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裁撤,共存在30年。因此,呼兰厅教育是清代黑龙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清代黑龙江教育史,离不开对呼兰厅教育的研究。本文就呼兰厅学正的设立、呼兰厅科考的方法、呼兰厅学正设立的历史意义,略抒管见,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在巩县宋陵周围,因建陵、护陵和祭陵等过程,留下了众多相关的地名。本文仅就有籍可查和初经考证的一些地名,分类浅论如下。一、因永安陵而产生的地名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赵匡胤将其父赵弘殷从开封东南隅迁葬于巩县,名曰永安陵。从此,陵区之地叫做老龙窝,俗称龙洼,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清代设置直隶厅地区的民族构成变化和直隶厅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解构,认为直隶厅是清朝在大量汉族移民进入边疆民族地区后而创设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直隶厅直隶于各省布政司,由朝廷派出抚民同知为主官,具有掌地、治民、控土司、兼汛防、理刑案等职权,抚民同知偏重对辖区内汉族移民的管理,同时直隶厅内部保留了原有的土司机构,因此,清代的直隶厅具有行政双结构、民族构成多样性、户籍管理分类性、赋役征收的差异性和军事控管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写志书应当考证地名何学成笔者在编写县志和一些志书中,发现不少地名书写不当的问题。地名书写不当,会导致情况混乱,史料失误,降低志书质量,影响志书功能。因此,编写志书必须认真考证地名,正确书写地名。一、地名书写不规范由于编志人员在修志中,对地名书写随意添...  相似文献   

9.
《文献》2016,(6)
重庆图书馆藏《丁文诚公致先太守手札》八通,是晚清名臣丁宝桢为四川总督之初,就处置马边夷人叛乱写给时任叙州府马边厅同知的周侪亮的一批信札。光绪间马边夷人为乱,鲜有史料留存,故此批信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信函中,丁宝桢部署人事、指导战事、施授方略、安排善后事宜,秉持夷汉并重、恩威并施的原则,办堡寨、招屯田,推行以夷制夷以达长治久安的筹边策略,深谋远虑,显示出了政治家的高远目光。  相似文献   

10.
历史沿革台江,唐朝始置隆县,隶应州,羁縻于唐。五代时,苗族割据,拒绝向朝廷纳贡。元、明两朝为“化外生苗地”,无建制。清雍正六年(1728年),朝廷决定开辟苗疆,招抚苗民,登记户口,赐苗族汉姓,编设保甲。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台拱厅,由镇远府设理苗同知一员分驻台拱,建台拱城。雍正十二年(1734年),施秉县置主簿分驻台拱。清乾隆二年,台拱厅下设3个土千总,5个土把总。咸丰、同治年间农民起义废除各土官建置。宣统三年(1911年)贵州反正,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直隶于省。民国二年(1912年),改…  相似文献   

11.
日前,读到一篇关于哈尔滨地名方面的考据文章觉得颇有新意。孟烈、李述笑先生在《名城与城名——哈尔滨释名纵谈》,一文中,利用翔实的史料对哈尔滨地名作出了全新的考证,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坦诚讲,我对哈尔滨地名问题的论争一直关注。读到孟、李二人的新论后,隐约地感到还有一种得到许多学者认可的、与之相悖的强势理论,使之难以成为定论。数十年哈尔滨地名论争,令关心于此的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数十年论争至今仍无头绪,为之焦虑、感伤者大有人在。作为一从事地方史学研究的"文化人",现将己之孔见商诸关心此问题的同好。  相似文献   

12.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1福宁府始建,原设于霞浦松城,辖霞浦、福安、宁德、寿宁、福鼎五县。第二十五任郡守为乾隆年间的李拔。李拔字清翘,号峨峰,自称“农家子”,四川犍为人。出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乾隆九年(1744年)中举人,乾隆十六年中进士。这位“农家子”自幼家境贫寒,怀有“萤火凿壁,面壁十年图破壁”之志,饱学诗书,历任湖北长阳等府同知。  相似文献   

13.
地名是研究红军长征史中不可或缺的问题,为此必须认真考证地名,正确书写地名.文章主要从县级地名、乡镇地名和其他地名三大层面对红军长征过广西的有关地名问题进行考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战国文字地名考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通假使用不当、不注意地名用字习惯、机械地与后世(主要是西汉时期)的地名系联比附、对地名资料的国别与时代及其变更时间考虑不周全、忽略了城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方位变更等常见的错误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文中所总结的现象可对今后的地名考证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冯岁平 《文博》2010,(2):33-42
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清《陕境蜀道图》长卷,不具绘制者和时间。本文依据留坝厅、汉中府同知的设置,再辅以现存的有关碑石等实物,指出其绘制时间在乾隆三十年至四十年之间。并对图卷的绘制作了评估,对补绘者的内容及其评价,各地理信息和各行政区划、各县城作了分析,最后结合现存的清代栈道长卷,认为该图虽然绘制水平不高,但实用功能较强,仍不失为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秦栈长卷,其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万历年间,广西思明土府的官族为了争夺"四寨六团"归属权,不惜同室操戈。出于调停纷争的需要,明廷将"四寨六团"归思明土府同知所辖。在此过程中,"四寨六团"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辖区,有政区之实却无政区之名。又因同知久不驻该地,"四寨六团"在此后一直面临着行政治理的困难。清初,"四寨六团"的地方秩序已经失控,清廷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才将"四寨六团"的叛乱平定,并实设宁明州知州对该地进行专治管理,然而在善后措施中又使原思明土府同知兼管上石西州事务,使得当地又出现一个畸形的辖区——明江厅,并影响了民间记忆与官方书写,以至于明江厅似无政区之实却存政区之名。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宋代的一部地理总志,《舆地广记》具有丰富的地名学内容。其地名学价值主要体现于它在继承汉唐以来的地名学传统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开创了“古今参考”的编撰体例来研究地名沿革变迁。它还用诠释法和历史考证法,对地名的命名原则、地名渊源解释、地名考证等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有清一代,黄河之患频仍.因而以治河失误降职者甚多,而治河有方得以升迁者则寥寥.崔维雅即其中之一.其治河经验及主张见于所著<河防刍议>一书.维雅,顺治三年(1646)举人,初任仪封知县.升淮安府同知,调开封府南河同知,授宁波府知府.再迁管河道检事,康熙十一年(1672)迁江南按察使,十八年迁湖南布政使,二十一年授广西布政使,二十三年召入京,任大理寺卿.但其里籍则各说不一.  相似文献   

19.
<正>台湾桃园大溪镇位于桃园县东部,境内有大汉溪,将大溪镇分隔为"溪东"和"溪西"两部分。大溪镇曾是台湾重要的内陆港口,属于河阶地形,背山临水。全镇下辖27个村里、705邻,总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9万余人。大溪居民祖籍以漳州居多。大溪地名渊源根据《淡水厅志》的记载,桃园大溪镇最早称"大姑陷",其地名源自于凯达格兰族霄里社人,就是泰雅族语的"大水"之意。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漳州人袁朝宣拓垦大溪境内的缺仔和粟仔园;清乾隆中叶  相似文献   

20.
龙胜理苗(“苗”泛指明清时期生活在湘桂边界的苗、瑶、侗等民族)厅,建于乾隆六年(1741年),撤于民国元年(1912年),历时171年。是清政府在湘桂边界设立的,治理龙胜桑江流域及湖南极少部分地区少数民族的特别行政机构。设于龙胜寨,距湖南宝庆理瑶同知府(乾隆五年设于今城步县长安营乡政府所在地)二百余里,距桂林府二百余里,处湘桂边咽喉之地。清政府为什么在如此偏僻之地设立龙胜厅,在百多年的历史中,龙胜厅的存在对龙胜及湘桂边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本文试简析之。龙胜之地,自五代至乾隆五年属广西义宁县,境内桑江源于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