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女作家"和"身体写作"在2001年下半年开始渐渐式微,从原先的批量生产变成了一年出一新款:2001年是九丹,2002年是春树,2003年是桃之天天, 2004初出了个竹影青瞳,正当人们为"接下来用什么写作"而充满期待时,有人喊出了"胸口写作"的口号……  相似文献   

2.
明代年例银制度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一项军事供给制度。宣德十年(1435)首先出现京运银,历经景泰、天顺时期,京运银两中有一笔银两开始向"岁例"发生制度性转变的趋势;成化、弘治之际,"常数"、"岁运"、"岁例"、"年例"、"年例银"等名称的出现是这笔京运银两制度化发展的结果,标志着明代年例银制度的初步形成;嘉靖十六年(1537)年例银一年一发的规定以及年例银会计预算制的出现,意味着明代年例银制度的完全确立。年例银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改变了明代国家的军事供给体制,是明代军事财政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3.
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至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订,广州成为中国重要通商口岸,产生"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外贸体制和商会组织,即学术界和社会民众普遍称谓的"十三行"。这一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贸制度和商会组织有无印章?学术界尚无证据和研究成果。201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找到的"外洋会馆图记"印迹,当即出于消失已久的"十三行印章"。依据这些档案并与其他文献参酌分析,"外洋行"是"十三行"的正名,而"十三行"其实是一个地理概念,作为制度和组织的"十三行"当开始于1760年。  相似文献   

4.
正1978~2018年,中国的技术创新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1988年是"学习引进补短期",一是补"短缺经济(供给)"之短;二是补"创新能力落后"之短。这一阶段的主题词是"学习、引进、学习",即学习国外商业理念和思路,进而引进国外技术在国内制造。1988~1998年是"引进模仿改进期",即持续  相似文献   

5.
"具钱"和"吴平斛"可能是在黄武初年孙吴立国时确定的。"行钱"应是除"具钱"以外,流通在市面上的另一种主要货币。"吴平斛"之"吴",旨在表明此斛制乃吴国量制,而非魏、蜀量制。"平斛"与"稟斛"之标准折算率在黄龙二年至嘉禾二年间连续四年未变,似可作为评估当时吴国经济状况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眼界     
《南方人物周刊》2008,(2):16-16
1月4日,朝鲜,超过10万民众聚集金日成广场,支持政府的政策及目标。"伟大的金日成思想万岁"是众多民众打出的标语之一。朝鲜中央通讯社2008年1月1日发布了4500字的社论,呼吁充分利用比核武器更加强大的全体朝鲜军民的精神力量。2008年是朝鲜建国60周年,社论称这一年是"历史转折的一年"。朝鲜将在2008年加强自身的军事和经济实车。  相似文献   

7.
有幸在《炎黄春秋》2009年第2期上,读到邢同义先生所撰《甘肃农村的反右派运动》一文,觉得有失准确和不够尊重历史。因为邢先生把从"1957年7月12日以后,甘肃全省农村"开始启动的"整风运动"误当作"甘肃农村的反右派运动"而加以混淆。正如邢文所说:"甘肃省的这个安排,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因为全国的农村整风是在这一年的8月8日以后全面推开的。"这一全国农村整风运动是源于毛泽东在  相似文献   

8.
现在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演出的一出"苦肉计",是美国政府策划了珍珠港事件,持这一观点的人把珍珠港事件的起因称为是"罗斯福阴谋论"。本文试从珍珠港事件美军损失结果和之后半年美军的行动来反驳"罗斯福阴谋论"。  相似文献   

9.
2004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全面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自治区地方志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以"树正气、聚人气、立规矩、兴主业"为工作思路,开展以提高全员素质、提高工作质量为内容的"双提高"年活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正"两个凡是"是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一桩公案。除了在政治层面,官方以决议的形式做出结论,认为华国锋推行和迟迟不改正这个"错误方针",严重阻碍了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纠正;注1在事实层面,大量著述也都做了大同小异的历史叙述。关于"两个凡是"的流行说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两个凡是"始于华国锋1976年10月26日的讲话;第二,"两个凡是"有四个"版本",经典的"版本"是1977年的两报一  相似文献   

11.
1994年王小锡教授在《经济伦理学论纲》一文中首次提出"道德生产力"这一独创性概念,在学术界掀起一片新风。20年后的今天"道德生产力"这一概念不断深入人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正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关于"道德为什么是生产力"和"‘道德生产力’中的‘道德’是什么样的道德"等重要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回顾,同时探寻"道德生产力提出的意义"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1972年,《深喉》是美国当年最著名的色情电影。这一年,《华盛顿邮报》的编辑霍华德·西蒙斯将一位提供秘密线索的线人取绰号为"深喉"。《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依据"深喉"的消息,捅开了美国20世纪最大的政治丑闻"水门事件"内幕……  相似文献   

13.
2016年启动的民主党派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是一项全新的专项民主监督,一种政治监督,一种民主监督形式的创新。民主党派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有利于真正提升互补性民主监督的实效、有利于促进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组织合力以提升履职能力。自2016年6月启动以来,民主党派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已有一年多,其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价值基础应从"政治功利"转向"政治权利",脱贫攻坚民主监督主客体之间的"非对称性"是一种权宜之计,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监督内容应从"事务性"转向"政治性",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要谨防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毛泽东著名的"停、缩、发"讲话现在有两个文本,一个是1955年3月,一个是1955年5月。通过对不同文本的史料真实性、佐证性和连续性进行认真梳理,发现毛泽东1955年3月"停、缩、发"讲话或三字方针在历史档案、当年讲话和相关文件中均无任何记载,存在若干疑点。  相似文献   

15.
《玉堂嘉话》第41则相当于小序的文字"圣上御极十有八年,当至元十一年丙子春正月,江左平。冬十二月,图书、礼器并送京师"的时间有误,"江左平"指的是伯颜平宋一事,"图书、礼器并送京师"指的是将宋室的图书和礼器运回大都一事。根据史书记载,两件事都发生在至元十三年,不是至元十一年。至元十三年是忽必烈即位的第十七年,不是第十八年。所以,《玉堂嘉话》此则首句当为:"圣上御极十有七年,当至元十三年丙子春正月,江左平。"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21,(4)
正南北朝时梁朝诗人沈约有诗句:"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旅游"一词出现在中国古籍中的最早记录。及至唐代,"旅游"一词被广泛使用开来。"旅游"与"旅行"不同,前者关乎览之对象,后者重在去之过程。"旅游"的重点在"游"上,游览是它的最终目的。中国古代文人赋予了旅游更多寓意,尤其从明代中期开始,伴随商品经济和城市文化的蓬勃发展,旅游成为一种风潮,甚至是彰显身份与品位的象征。晚明以后,大众文化中的旅游之风开始蔓延,文人墨客在日记和游记中留下了新名词"游观"。  相似文献   

17.
宗典 《文物》1959,(11)
1953年1月,上海市青浦县章堰乡北庙村南的高家台,出上了一批元代文物,因为未經科学发掘,沒有記录查考。文物中有墓志四块,三块完整:一是"凓阳州儒学教授"任良佑(1281—1338年)的,一是"涇县尹"任賢能(1285—1348年)的,一是"贛州路总管事"陈明(1285—1351年)的。还有一块,因風化剝蝕,大部分字迹无法辨認,經过研究之后,才知道是元代有名的水利专家和画家任仁发的墓志。这块墓志,长90.5厘米,寬49厘米,文共十一行,行十九格。下半截五格,  相似文献   

18.
大漠夜泊     
去沙漠,就是冲着胡杨。传说胡杨是大漠里一种非常奇特的树,号称"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用镜头会一会这位傲立大漠三千年的英雄,一直是我挥之不去的夙愿。今年10月初,终于碰到三位和我有同样想法的"摄郎"。简单磋商之后,四个从来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沙漠的"菜鸟",驾着一辆破车,一头扎进了茫茫大漠。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中华民族"观念经历过从汉族的代称到汉族与汉化民族的统称再到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称谓的演变。从1922年7月第一次使用"中华民族"观念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共所讲的"中华民族"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汉族"。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38年8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共讲的"中华民族"是汉族与汉化民族的统称,其代表作是杨松的《论民族》一文。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其"中华民族"观念的演变和民族政策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华民族的论述,则标志着中共"中华民族"观念的最终形成。中共"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内涵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  相似文献   

20.
韩洪泉 《文史天地》2014,(10):62-66
正1894年,清朝光绪二十年,日本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则称之为日清战争。甲午战前,中国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30多年,综合国力有所提升,国际形象相对改观,民族自信心也随之大为增强。因此,在战前和战争初起时,国内的主战派对"蕞尔小邦"的日本全不放在眼里,国际舆论亦多有认为中国可能是战胜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