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朋园1926年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立宪派与辛亥革命》、《梁启超与民国政治》、《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郭廷以、费正清、韦慕廷:台湾与美国学术交流个案初探》、《民主政治的困境: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等。  相似文献   

2.
《普庆升平图》是表现北京香会的画作,由晚清宫廷画师张恺、王继明、张启明与屈兆麟集体创作,现藏故宫博物院。本文通过对比《普庆升平图》与《天津天后宫行会图》,分析了《普庆升平图》的画面内容,并讨论了北京香会与天津皇会的异同。此外,作品的宫廷绘画背景,揭示了晚清时期民间香会虽不被官府与士大夫认可,却与宫廷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卷(图版柒),纸本,设色,纵53.3、横137厘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图上绘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台御史巡视台湾的情景,是一幅有历史意义的画卷。画面正中一位着蓝袍、五十余岁的官员,端坐于交椅之上,正指挥部下,向台湾百姓发放食物、布匹、书籍等物品。随从人员及当地官员二十余人,侍立于其周围。在这些官员面前,有许多台湾百姓和儿童,他们穿着高山族服装,赤足跪于地上,有的双手接过物品,有的在叩头谢恩。其中一名教书先生,身穿汉族服装,双膝跪地,手指身  相似文献   

4.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清人对台湾地位的认知经历了复杂的变迁。晚清之前,清人思考台湾问题的出发点在于"靖边患",这不仅反映在康熙用兵台湾的战和决策中,而且反映在清政府的治台之策上。但康熙用兵台湾的客观结果却是清朝收复了台湾、实现了统一,这一意义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日见彰显。晚清以降,随着外患的进逼,清人对台湾地位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在日本侵台事件的刺激下,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的认知成为时人的共识。与之相应,清政府的治台之策也由此前的"番界"政策转变为"开山抚番"。  相似文献   

5.
1981年春,山西省平陆县图书馆清理出一部残本乾隆《台湾县志》(见图)。这部《台湾县志》卷首扉页标明"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知县事臣鲁鼎梅重修"。卷尾有"乾隆壬申小春月台郡儒学铎者沙阳林起述"跋文。鲁鼎梅是"乾隆十五年十二月护任"台湾知县,"十六年十月卸事,十七年四月再护任"台湾知县的。"台郡儒学铎者"是对清朝政府任命掌管台湾教育事业的官员的别称。  相似文献   

6.
李祖基、林满红的两部书《近代台湾地方对外贸易》(以下简称《近代》)、《茶、糖、樟脑业与晚清台湾》(以下简称《茶》)在论述近代台湾对外贸易,尤以大宗出口的茶、糖、樟脑业的发展对近代台湾社会经济之影响存在不少观点相对立的论述,在笔者看来,两本书都是研究近代台湾外贸方面的力作,只是由于研究所采取的视角不同,因而所观察的问题及所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出入,从总体上说,后者并没有深入到近代台湾外贸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许多翻译、改绘、新绘的中国海图在晚清出现,《御览江浙闽沿海图》(以下简称《御览图》)就是其中之一。已有研究对该图评价较高,但相关成果侧重制图技术的考辨,该图编纂的时代背景、朱正元在编纂中所担负的角色尚待厘清,而这些对于理解该图的历史地位同样至关重要。本文在考查《御览图》及其图说产生背景和经过后认为,正是在西方测绘技术的进步和清政府面临海上威胁背景下,洋务运动中兴起的西学教育培养了朱正元等测绘人才。而朱正元基于英版海图测绘和编纂的《御览图》融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是晚清作为中国海图由传统转向近代重要阶段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扬州博物馆收藏有一本晚清画家宣鼎的诗画册页《三十六声粉铎图咏》,所绘为清代后期36出昆剧(包括时剧)丑脚戏,每戏一图,每图一诗,每页纵19、横35厘米,皆为左画右诗。内容分别为:《山  相似文献   

9.
陈言 《古籍研究》2000,(1):48-54
本补正的主要对象为:《司空图年谱》(台湾学海出版社《唐诗六家年谱》本。以下简称《年谱》)、《司空图新论》(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版。以下简称《新论》)、《司空表圣研究》(台湾津出版社1978年版。以下简称《研究》)、《司空图选集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以下简称《选注》)。本所引司空图诗、,主要依据《嘉业堂  相似文献   

10.
2016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俞晓夫作品《我轻轻地敲门——纪念晚清海上画家吴昌硕、任伯年、虚谷、蒲作英》拍出了862万元的天价(图1)。这幅画中致敬的四位大师,正是晚清海派四杰。而就是这四位江南才子,将海上画派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11.
关于《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的再讨论王扬宗熊月之(一)熊月之先生:您好!笔者对您的大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的书评在《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发表之后,最近读到您在该刊1996年第5期上发表对的大作《对〈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书评的回应》。先生的《回...  相似文献   

12.
正《武汉文史资料》2015年第10期上发表了熊仁强先生的《柏泉发现的晚清石碑》一文。该文告诉我们一个很好的信息:柏泉民间发现了清咸丰七年的一块石碑。熊先生对石碑文字进行了考证,并对官职、内容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解释,大多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解释不够准确,特别是对碑文中"如"字的解释明显是错误的。碑文第一行"总办湖北清察局善后局兼总粮台事务汉阳府正堂军功随带加一级加一级  相似文献   

13.
论闽台文化传统的共同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曾经属于福建行政区域管辖。宋赵汝适《诸番记》载:宋时,澎湖台湾就“隶福建路泉州府晋江县”。元代,中央政府在澎湖置巡检司,届福建行省泉州路同安县,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明代因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台湾府,置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与福建分治,但仍称“福建台湾省”。台湾士子仍要来福州参加乡试。台湾宝岛,主要是靠闽人开发的,宋元时代就有闽人去台,明末郑成功以后,大批闽人开发台湾。自清  相似文献   

14.
(一)刘鹗(公元1857—1909)江苏丹徒人,字铁云,号老残。他是晚清著名小说家之一,亦是一位古文物收藏家。关于他的著作,小说方面有大家熟悉的《老残游记》和《老残游记二集》,上海作家协会藏有他的未刊稿《老残游记外编残稿》。自然科学方面据刘大钧的《刘铁云先生轶事》介绍,有《勾股天元章》、《弧三角》、《要药分剂补正》三种,1962年严薇青先生又找到了刘著《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一种,计四卷,乃是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山东河工研究所石印本。至于考古方面的著作,唐  相似文献   

15.
在西学东渐史上,利玛窦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仅在中国用汉语编写《天主实义》和《交友论》,阐释基督教神学和伦理思想,提出对儒佛的独到分析;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并多次译绘汉文世界地图,为中国乃至东亚世界首次完整地展示了世界的面貌。该图见之于明确文字记载的自刻、他人翻刻和摹绘版本多达十余种。笔者根据利玛窦世界地图刊刻和传播的实况,将其版本分为《大瀛全图》与《山海舆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三个系列和木刻本、彩绘绢本两种形式;并就"地圆说"与地球知识、"五大州"与"万国"的概念、西方人文地理知识点的介绍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等诸多方面,讨论了利氏世界地图中所传送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词汇,指出该图是明清士人理解整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论文还通过熊明遇的《格致草》、熊人霖的《地纬》、王在晋的《海防纂要》以及晚清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等,分析了利氏世界地图在晚明至晚清二度本土化的过程,指出该地图在晚清西学知识重建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西学东渐史上,利玛窦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仅在中国用汉语编写《天主实义》和《交友论》,阐释基督教神学和伦理思想,提出对儒佛的独到分析;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并多次译绘汉文世界地图,为中国乃至东亚世界首次完整地展示了世界的面貌。该图见之于明确文字记载的自刻、他人翻刻和摹绘版本多达十余种。笔者根据利玛窦世界地图刊刻和传播的实况,将其版本分为《大瀛全图》与《山海舆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三个系列和木刻本、彩绘绢本两种形式;并就“地圆说”与地球知识、“五大州”与“万国”的概念、西方人文地理知识点的介绍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等诸多方面,讨论了利氏世界地图中所传送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词汇,指出该图是明清士人理解整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论文还通过熊明遇的《格致草》、熊人霖的《地纬》、王在晋的《海防纂要》以及晚清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等,分析了利氏世界地图在晚明至晚清二度本土化的过程,指出该地图在晚清西学知识重建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台湾建省是清代台湾史上的重大事件,长期以来受到学界的关注。但以往的研究对台湾建省"台前"诸问题关注较多,而对"幕后"的人事关系缺乏必要的研究,而这恰恰是影响台湾建省决策的重要因素。当沈葆桢提出台湾巡抚人选与驻台办法时,其个人经历与人际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后,不同的主持者因个人经历与人际交往的不同,对沈葆桢的方案提出大小不同的异议,从巡抚半年驻台到总督驻台再到恢复旧制,众说纷纭,反复变更,良好的制度设计并没有得到有力地推行,未雨绸缪终成筑室道谋。中法战后,巡抚驻台之议再起,各人提出的方案基本上没有超出日本侵台后的相关讨论。而最后选定的台湾建省,也与沈葆桢的巡抚驻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从日本侵台到中法战争,台湾建省问题整整经历了十年的讨论与反复,才得以尘埃落定。这其中不仅暴露了地方督、抚之间的推诿、因循,更暴露出晚清中央政府的腐败与无能。  相似文献   

18.
公元一七八六年,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民在林爽文的领导下,为反对清朝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而掀起了一次起义。这次起义有相当的规模,也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关于林爽文领导起义的材料,散见于中央档案馆所藏的台档和《台湾通史》《平定台湾述略》等,王良志先生曾经利用它们写成了《林爽文起义》一文(见《历史教学》1962年12月号),对起义的情况基本上交待了。  相似文献   

19.
<正>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三国孙吴时,大陆人民已成批移居台、澎。元代在泉州同安设澎湖巡检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后,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据清乾隆间鲁鼎梅、王必昌纂修《台湾县志》所记,朱熹当年登临福州鼓山,曾占地脉并留下预言"龙渡海矣,五百年后,海外当开大郡。"志书编者认为"今台入版图,适符其数。"1也就是说,朱熹在五百年前,已经预见到海峡之东将有"大郡"崛起,这种说法,是否妥当,在此且  相似文献   

20.
自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次年日本割占我领土台湾,到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曾有过半个世纪的日据历史。不久前,黄静嘉著《春帆楼下晚涛急———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及其影响》一书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版。作者早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赴台参加接收工作,即着手研究日据台湾历史,积数十年之材料与功力,锻造一书,揭橥历史真实,论辩大是大非,读了令人既受益又感动。黄著指出,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除具一般殖民主义特征外,尚有其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以严刑峻罚的高压控制与深文周纳的自私政策相结合,对台湾人民实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