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杨孟文石门颂》堂光道问题答郭荣章先生辛德勇东汉建和二年在汉中石门镌刻的《汉司隶校尉杨君(孟文)石门颂》,是研究川陕交通早期历史的一篇重要文献,一向为学术界所重视。鉴于前人对于铭文中“围谷”和“堂光”两个地名的解释不够妥切,我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相似文献   

2.
蔡副全 《文博》2009,(4):40-47
东汉摩崖《西狭颂》与《都阁颂》、《石门颂》并称“汉三颂”。清末张祖翼提出近拓《西狭颂》笔画肥肿,神气索然,乃吴大敬剜洗所致,是说证据不足。然《西狭颂》摩崖“正文”、“文前题记”及文后第一行“题名”的确有刻洗迹象。《五瑞图》下题名第四行“记”字也系后人重刻,其重刊时间约在嘉庆十七年(1812)至道光二年(1822)间,《西狭颂》剜洗亦或同时。另外,《西狭颂》正文末“时府”二字,字形、刀法、位置均与整篇不和谐,当为摩崖刻竣后补刊。  相似文献   

3.
石门汉魏摩崖是位於汉中褒谷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褒斜道是由关中郿县到汉中褒城的一条古栈道,全长四百七十余华里。褒斜道南出褒谷穿行於一段隧道之中,这条隧道开凿於东汉永平年间,距今己一千九百余年,史称“石门”。在石门内外有东汉到明清各代的摩崖石刻百余种,尤以汉魏摩崖著称於世,世称“石门十三品”即指此而言。这批摩崖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4.
文同(1018—1079年),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与可,号笑笑先生、石室先生,也称锦江道人,梓州梓潼人。文同出生于“儒服不仕”的家庭,相传为汉代文翁之后。文同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年登进士第,“稍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又知洋州”(《宋史本传》)。元丰元年(1078年),奉调知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所以,人亦喜称他为“文湖州”。第二年在赴任途中,病死河南陈州宛丘县。文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宋史本传》),光明磊落,识见卓  相似文献   

5.
学者间对(弋卩)其卣三器之真伪问题每多聚讼。李棪斋先生《晚殷(弋卩)其卣三器考释》一文论之最详。而于三器之定名,李学勤及孙稚雏两先生均注意及六祀(弋卩)其卣之作器者为作册“”,故以为宜改称“隻子卣”,所论至为恰当。然一般学者已习惯(弋卩)其三卣之称谓。今后对三器之称名,不妨自我调整。 二祀及四祀(弋卩)其卣两器,除盖、器有“亚獏,父丁”对铭外,二祀卣外底另有铭文37字。四祀卣外底则有铭42字。铭文出现在器外底虽非绝无仅有,然确属鲜见。且两器亦经修补,故引起不少有关三器真伪之讨论。  相似文献   

6.
1996年,在四川省华蓥市发现了安丙家族墓群,成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一发现引发了学术界对安丙相关遗迹的广泛关注。安丙曾担任过四川制置大使、四川宣抚使,先后置司开府于兴元(今陕西汉中)、沔州(今陕西略阳)和利州(今四川广元)三处,因而川陕一带与安丙相关的遗迹较多。在这些遗迹中陕西省汉中市境内的三段题刻,即“石门题诗”、“石门题名”和“玉盆题名”,与安丙关系最为直接,亦最有学术研究价值。本文拟对这三段题刻略加考释,以期准确解读之。  相似文献   

7.
也谈“围谷”、“堂光”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也谈“围谷”、“堂光”之道郭荣章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镌于陕西汉中褒谷古石门隧道西壁的《故司隶校尉健为杨君颂》摩崖,世称《石门颂》,是我国著名的汉代石刻,系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中的精品之一。1967年至1970年...  相似文献   

8.
《石门颂》、《杨淮表纪》中主要人物杨孟文、伯母、杨淮、杨粥四人以及摩崖文字中不曾出现,但十分重要的人物杨文方(孟文之子,“伯母”之夫),在《华阳国志》中都有一些散而不乱的记载.他们是祖孙三辈人,在当时的几十年中,也是对汉中贡献最大的人物.为其刻石颂功的两位主事人——汉中太守王升和黄门卞玉,同他们都是四川犍为人氏.因此,考察这几位犍为士女,再现他们的事迹,是深入认识这两块著名摩崖石刻内涵的需要,也是石门研究的一个不可阙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杨淮杨弼表记摩崖》,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黄门卞玉为文,镌于汉中褒谷石门西壁《石门颂》摩崖之南侧,通高216厘米,上沿宽67厘米,下沿宽50厘米,文七行,行二十四至二十六字,字径5—7厘米,隶书。一九七一年前迁入汉中市博物馆,近拓除个别字漫漶之外,余皆清晰可  相似文献   

10.
《华夏人文地理》2013,(2):171-171
在中国有一门独特技艺,这技艺与文化传承关系密切。却完全是一手艺活。今天许多人连“拓”字读音也拿不准的情况下,传拓技艺能够继续传承。已经堪称奇迹。2009年我在汉中,作家王蓬介绍褒斜古道旁有张姓拓碑世家,其家传技艺堪称一绝,旷野绝壁上粗粝凹凸的《石门颂》,被他们拓印得字划分明神韵十足——可惜1967年石门修水库时。  相似文献   

11.
南宋褒斜石门题名蜀人事迹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陕南汉中褒城石门当褒斜栈道交通之冲,系世界最早通行车辆之穿山隧洞。自汉迄宋,石门内外摩崖刻石多达百余种,其中尤以汉魏颂铭(《石门颂》、《石门铭》) 蜚声中外。“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系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宋时期因金石学臻于极盛,褒斜道石门又系入蜀必经之地,故骚人墨客经此无不吊古刊石,抒怀发叹。清叶昌炽《语石》卷5有云:“由褒斜入蜀,天梯石栈,阁道云连,石门、析里之间,宋时士大夫入蜀者,  相似文献   

12.
《石门铭》是汉中褒谷石门“汉魏十三品”之一,镌刻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铭文及“小记”记载了北魏正始、永平年间的褒斜改道和复通石门的经过;热情歌颂了羊祉表请改道的事迹及主持工程的贾三德的科学才能。文笔典雅生动,堪称古代铭文中的佳作。其书法则“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倍受后世书家推崇,誉之为“书中之仙品”。《石门铭》中开篇记载了“褒斜重开”的缘起,云:“梁秦初附,实仗才贤,……(正始)三年,诏假节龙骧将军、督梁秦二州诸军事、梁秦二州刺史泰山羊祉,建旗嶓  相似文献   

13.
<正>方孝孺(1357年3月16日—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思想家。后方孝孺因拒绝为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杀害于南京聚宝门外,时年46岁。南明弘光帝时追谥“文正”。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南3公里,有一座素有“小碑林”之称的灵崖寺,由两个天然崖洞组合而成。其前洞大佛像神龛下,嵌着一排历代的名碑,位居正中便是宋哲宗御书赠司马光的“忠清粹德之碑”,高138、宽85厘米。碑额界以方格,浮雕双龙,云纹中嵌有宝珠,呈“二龙抢宝”状。方格内直行隶书三行:“哲宗皇帝御书”6字,字径8厘米;碑中直行篆书两行:“忠清粹德之碑”  相似文献   

15.
《石门颂》摩崖镌刻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全文二十二行,通高261、宽205厘米。额首一个“颂”字就道出了时代特色。因为汉代流行“汉赋”,而“赋”有两种功用,一是颂扬,二是劝戒。但主要功用还是颂扬统治者的丰功伟绩的。故班固认为赋这一流派基本是颂体。由此反推,《石门颂》也可称之“石门赋”。诵读《石门颂》全文,不仅语言回肠荡气,感情真切,而且字里行间都横溢着东汉尊儒的浓郁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陈永正先生字止水,号泣斋,原籍广东茂名,世居广州。沚斋师的字号名讳,与《诗三百篇》中的“浞浞其址”有关。《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有云:“止者,水之潋定也”“浞浞,持正貌。”“己之持正守初,如浊然不动摇。”  相似文献   

17.
读《孟子&;#183;尽心下》,有“孟子谓高子日:‘山径之蹊问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问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一句,关于“山径之蹊问介然用之而成路”的断句法,历代以来众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据《十三经注疏&;#183;孟子注疏》,赵岐断为“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即在“然”后点断。第二种,清人孔广森在《经学卮言》中说“愚读《长笛赋》‘间介无蹊’似古读有以‘间介’绝句者……言虽有足迹隔绝之处,然人苟由之,皆可以成路云尔”,据其文意,当断为“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即在“介”后点断。俞樾在其所著《古书疑义举例》中,论“双声之字后人误读之例”时涉及此句,认为“‘间介’亦双声字,‘然’字当属下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弘扬蜀道及石门石刻这批历史文化遗产,汉中市蜀道及石门石刻研究会于1993年11月1日至6日在汉中召开了第四届蜀道及石门石刻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日本古代交通界小仓芳彦、木下良、武部健一及书法界种谷扇舟诸先生和国内八省市的160余位专  相似文献   

19.
冯岁平 《文博》2002,(3):51-53
郭荣章先生编著的《石门石刻大全》,在新千年的头一年,终于由三秦出版社付梓问世了。此书是郭先生研究石门石刻二十余载的总结之作,也是“让石刻说话”的继《石门摩崖石刻研究》、《石门汉魏十三品》、《汉三颂专辑》诸种著作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深入而全面整理与研究这批国之瑰宝的执牛耳者。  相似文献   

20.
《石门颂》是东汉年间(公元148)书刻于褒斜道石门西壁的一块摩崖刻石,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是当时汉中太守王升颂扬杨孟文生前倡修褒斜道功绩的刻石.《石门颂》以其恣肆奔放、率意天真、豪迈浑穆的书法特点享誉古今中外书坛,被称为汉隶名碑、“汉三颂之首”、“隶中草书”.清人杨守敬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或如长枪大戟,挺劲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