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杨清华 《史学集刊》2012,(4):96-106
金朝后期设置的行省,由其最高长官行省事开府置官。行省机构职官有行政机构左右司职官、军事职官、监察御史等。行省事通常需要具有中央尚书省宰执身份,其职掌包括军事事务和地方行政事务两方面,体现出行省官制极强的军政合一性。其中行省行政机构的设置,为行省最终转化为地方统治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首领官是元代中央、地方官府主要属官的统称。其制发端于金代,形成于元代。金代首领官分布于尚书省、枢密院及其派出机构行尚书省、行枢密院等官署,但这些机构的都事等吏职则不属于首领官。首领官系“首领吏员”之义,产生于官吏界限模糊、吏员地位提升的背景之下。“首领官”称谓的出现不晚于金代中期,但至金末才具有制度化趋势。金代首领官的设置大抵局限于中央机构,未及地方官府。元代首领官制度的确立以忽必烈称帝、推行汉法为背景,继承了金代首领官职位,同时受金朝吏制和大蒙古国汗廷必阇赤及地方幕僚制度之影响,都事等升为官职,都目等吏职亦同其一道称为首领官。由此,元代形成了系统的首领官制度。首领官制度对宋代以降的中央及地方僚属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造,改变了传统四等官制的外在形式及内部运作形态。  相似文献   

3.
行省是亚述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亚述人运用阿卡德王国开创的行省制度管理被征服地区,其行省体系随着版图的扩大而不断向外拓展,行省成为亚述人巩固军事征服成果的重要手段。行省是亚述的基本行政管理单位,城市、村庄和要塞等为其基层单位,以总督为首的官僚队伍包揽了行省的各项事务。行省不仅是征调赋役的基本单位,还负有维持社会秩序、组织生产和维护邮驿体系之责;但是,行省的军政事务由国王严密控制。总之,行省制度是亚述人控制被征服地区的得力工具。  相似文献   

4.
2 0 0 3年 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一书 ,是李治安教授最新的学术文集 ,收入了作者在元代政治制度领域发表过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书分为四大专题共 2 6篇。第一章“中央政治制度” ,分别从元代“常朝”与御前奏闻考辨、元代上都分省考述、怯薛与元代朝政、元代质子军刍议等四个子目进行探讨。第二章“地方行政与监察制度” ,详尽研究了元代的行省、宣慰司、路总管府、县官、巡检司、行卸史台、肃政廉访司等各级地方行政与监察制度的建制沿革、职权、特征、性质、历史作用 ,等等。第三章“投下与蒙古诸王制度” ,分…  相似文献   

5.
<正>乡镇是我国传统的地方行政建制,也是目前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建制。街道的行政地位与乡、镇相同,都属乡级行政区,但街道作为行政区划的出现远迟于乡镇,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废除保甲制度后,才在城市设立街道。街道的管理机构为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县级市、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街道党(工)委是设立在街道的基层党组织,不是设在办事处的党组织。乡、镇政府是一级地方政府,权力是乡镇人大授予的;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权力是上级政府赋予的。街道与乡镇有所区别,街道志和乡镇志也就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6.
公元1413年 ,按中国历史纪年是明永乐十一年 ,距明开国已45年。在明朝历史上 ,这是一个平常的年头 ;对于贵州来说 ,却是一个可纪念的年份。因为 ,贵州在这一年正式建立行省。现在属于贵州省的辖域 ,元时分别划归四川、湖广、云南三省管辖。元之前 ,也未划单一的行政区域。长期郡国并存 ,分合无定。更早则曾先后存在过许多不同名称的部族地方政权。与中央关系 ,无非是松散的“羁縻”而已。明永乐十一年 ,中央正式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 ,即省一级的最高行政机构。按明朝体制 ,地方权力机构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 ,行政机构称承宣…  相似文献   

7.
元代河西地区行政建置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西夏行省、宣慰司、宣抚司、提刑按察司迭相交替时期,安西王相府与陕西行省兼领时期,甘州行省与宁夏行省分立、合并时期.河西地区元代行政建置较西夏时期最大变化为安西王忙哥剌白海行邸与甘州先后成为河西地区东、西部新崛起军政中心,且甘肃行省治所由中兴府徙置甘州.甘肃行省典型特征是军事色彩十分...  相似文献   

8.
张亮 《江淮文史》2008,(2):140-149
安徽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并非自古有之。众所周知。省作为一个地方行政单位源起于元朝。当时在地方设立10个行省,其中并无安徽行省,安徽这一区域被分置于元代的3个省之中,即中书省、河南行省(前身为江淮行省)和江浙行省;明代改行省为布政使司,共设13个布政使司。同时设南北两直隶,因安徽曾是明朝发迹之地,被置于南直隶之中。享受与北直隶对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罗马帝国巡察机制是针对行省管理构建的一种监督模式,始于奥古斯都时期,至公元2世纪中叶完善。它的架构包括中央巡察机制和地方巡察机制两部分;巡察内容覆盖行省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在运作上坚持中央集权与行省自主巡察的原则,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互相沟通、充分监督、高度统一的巡察网络。罗马帝国的巡察机制是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维护中央集权和提高行省管理效能,是古代帝国将巡察与国家管理有机结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大行政区制度是在建国初期特殊国情下实行的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并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在1954年撤销了这种建制。大行政区制度既为建国初期的建设提供了保障,为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1.
清季外官改制的“地方”困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民国以来,学界习惯用中央与地方的观念,讨论清季新政内外官改制及其引发的矛盾纠纷,忽略了督抚反复强调元代以来行省并非“地方”的申辩,且多不愿成为立宪政体下的“地方”官吏,以及清廷所颁政令中,直省始终未成为地方行政层级的事实。时人套用外来政体的中央与地方概念观照清代的部院与直省,不仅与清朝集历代王朝体制之大成的设制用意形似而实异,且对清季改制及民初省制造成很大困扰,亦长期制约后人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认识。这种观念体制上中西新旧不相凿枘的纠葛,折射了制度兴革与历史文化复杂而深刻的联系,也给未来中国的改革设置了难题。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现在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省级和其下的地级、县级,构成我国的三级主要行政区划。行政区划体系是我国2000多年历史演变的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开始萌芽。从秦朝的郡县制,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在中原的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三种模式:州郡模式、道路模式、行省  相似文献   

13.
通过戊戌变法时清廷中央到地方行省权臣对变法所持态度的分析,可得出“戊戌变法时保守势力并非很强大”的结论,对“保守势力的强大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4.
完整制与分离制:宋代地方行政权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蔚 《历史研究》2005,(4):118-130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特色,是在同一高层政区存在多个平行的行政组织与长官,即在高层政区实行“分离制”。从“行政幅度”的角度进行审视,这种制度是宋代中央政府重新分配地方行政权力,使权力分配的格局更有利于中央。“分离制”成为宋代中央集权程度超越前代的一个直接原因。南宋时期,在同级的不同机构之间,官员互相兼职的现象日益普遍,导致事实上的机构精简;在中央政府与高层政区之间,出现一级“跨高层准政区”。这两个因素减弱了“分离制”实施的力度,导致南宋中央的集权程度明显不如北宋。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央与省之间曾设立大行政区一级地方政府,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具体管理和处理所辖省、市的民主政权建设、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秩序等工作。大行政区政府既是比所辖省市高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又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地方政府工作的代表机关。在当时各地区革命发展极不平衡、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省以及省以下地方政府的条件尚不具备的背景下,实行过渡性的大行政区建制,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和实行管理是符合当时政治经济形势要求的,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金熙宗以后的多重路制包括兵马都总管府路、转运司路、盐使司路、提刑司路(按察司路)。兵马都总管府路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建置,承担了金朝地方司法审判的大部分事务,具有鞫审、纠平之权。转运司路、盐使司路的司法事权主要体现为对地方经济司法的分工。提刑司路(按察司路)在司法上的职掌主要是问狱、纠劾。金朝多重路制之间存在着司法分工与互动,共同完成了金朝地方司法事务的诸多环节。  相似文献   

17.
金朝前期都元帅府是金宋战争和金朝对中原封建地区实行全面军事统治的产物,形成了介于奴隶制与封建制之间的过渡时期官制的特质,成为中央国论勃极烈制度与中原封建地方制度之间的统辖机构,具有军事决策与最高军事统帅、自行签军、任免各级军官、中原地区最高行政统辖、选授迁黜中原各级地方官吏和科举取士、为朝廷监督与节制刘豫政权等军事与政治诸方面的职能。它在理顺女真奴隶制国家对汉人封建地区的统治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封建制改革完成后,都元帅府的政治职能日趋减少。  相似文献   

18.
金朝中央官制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朝中央官制,是经由太宗、熙宗、海陵王三次改革之后,逐步确立、完备起来的。金朝中央官制的改革,与金朝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演变和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过程紧密相关.研究金朝中央官制的改革,对了解金朝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的过程,能够有所帮助。一、金初中央官制及其改革的原因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最主要部分的政治制度(国体和政体),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金朝中央官制由最初的勃极烈制改为汉官制,其基本的原因,是适应对汉族地区的统治和女真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的需要而出现的。这种改革不是一次完成的。汉官制的改革首先是在汉人地区进行,最后才推行全国。汉官制的改革只表  相似文献   

19.
中古英国地方自治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日华 《世界历史》2008,(5):111-117
英国是“地方自治之家”,近代英国独具一格的地方自治制度树立了良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古时期。因此,对中古地方行政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地方自治之家”的由来与发展提供历史的背景。  相似文献   

20.
张则振 《百年潮》2001,(12):46-49
大行政区(简称大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地方设置的一级政权机构.它既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也是地方政权的最高机构,领导着大行政区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大区可看作是一个过渡性的政权机构,它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撤销也是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由稳定、恢复到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