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保刚 《史学月刊》2022,(4):92-102
天下观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天下观如何形成?内在理念是什么?对中国自身有何影响?作为中国文化的辩白者,钱穆先生对此有系统的阐述。钱穆认为中国天下观不是地理、政治、文化等意义上的中国中心观。中国天下观是一种心胸,一种道义,它以人文关怀为本。它追求的是人与人相处的大通之道,而不是消灭差异的大同标准。中国人所说的大同是大处同,而非处处同。由人总是人,人性善这个大同,求人与人能够心灵、情感相通。中国天下观是由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所造成。中国天下观对中国疆域、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部分,而心灵生活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和典型形式。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同时精神生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梦重塑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目标导向;实现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终极关怀;推动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主体性回归,中国梦是对中国人逐渐迷失的精神生活的重塑。  相似文献   

3.
《纽约客》记者何伟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和常态的中国社会,这可能是一个连中国人自己都没深入了解的世界何伟是一个另类,在美国驻中国记者的圈子里。在中国给美国人报道新闻是艰难的,美国人很不了解中国。在中部,许多美国人以为中国的领袖还是毛泽东,他们不知道上海在哪里,他们最熟悉的一个中国人是孔子  相似文献   

4.
路云亭 《民俗研究》2017,(4):127-136
中国体育人源于中国古代的武人、流民和"闲人",这些人自古以来就有自然的合群性,同时也有其自成群落的闭锁性,且以其相对特别的信仰和禁忌体系为心理支点。中国体育人有一种游离于儒家文明的潜在动能,一度群体性地出现过逃离体育圈的现象。体育时常成为体育人的一种身份转换的工具,它沟通了远古非儒学群体的巫者的惯常社会职能。脱离了儒学教化的意义体系后,中国体育人和西方人在行为学上体现出更多的共性,而当代中国体育人所承受的社会偏见却是西方人无法感受到的。体育人的原罪感来自儒教的教化性歧视,而绝非因为缺乏所谓的文史类知识。随着普泛价值观在全球的风行,中国体育人逃离体育圈的现象理应减少,体育人已然承担起改进中国人价值观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彭家炎 《黑龙江史志》2013,(13):254-254
中国落后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争事实,有人归咎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譬如《中国人思维批判》一书作者。本文根据该书作者的观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反驳:一、中日韩都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近现代中国的落后原因不是中国人的思维落后于日韩两国;二、正如福柯所认为的一样,制度决定权利,权利决定知识。至于作者认为改革教育方式可以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本文认为,应该先改革社会制度,才能彻底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华夏人文地理》2014,(4):16-16
我们准备好接纳移民了吗?在中国的非洲人与在美国的中国人之间的确有相似之处,但对于非洲人来说,适应中国社会和文化却有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衰荣辱给当代的中国人留下了许多的教训和启示,其中满清王朝的覆灭给人的教训和启示尤其深刻,值得中国人永远反思。  相似文献   

8.
近来网络盛传,广州恒大足球队的巴西人穆里奇表示自己愿意加入中国国籍,有文章分析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相关规定,以及具体情形,穆里奇加入中国国籍的可能性并不大。在我国清朝历史上,许多外国人也涉及在中国当官、入籍的事。清代早期,如德国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法国人白晋、葡萄牙人徐日升、意大利人郎世宁等都担任了清政府的官职,穿清朝官服,行中国礼仪,甚至按照中国的生活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图书馆人的中国梦的内涵,图书馆人的职业精神及图书馆人的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李晓倩 《神州》2014,(4):98-101
<正>中国跤,又称中国式摔跤。据文化史料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了摔跤活动。中国摔跤,作为比武术历史更悠久的运动,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散发着中国人的刚强气质,更代表着中国人的骄傲和尊严!中国济南非遗"谭式摔跤"嫡传人谭强先生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式摔跤国家一级裁判,一个为中国式摔跤无怨无悔矢志不移的人,立志要把中国跤推广到奥运会上。在这个出生于摔跤世家、为摔跤而生而活的跤王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11.
伪满洲国劳动界的民族结构和民族间的位置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伪满洲国的民族间的地位关系时,有着在满朝鲜人是处于支配民族的日本人和被支配民族的中国人之间的“中间”或说是比中国人优越的“二等公民”的说法。这样的论据提示了伪满洲国时期劳动界的民族间的工资差异,劳动条件的差异及民族间的粮食供给顺序。虽然伪满洲国的工厂、矿山、搬运、通信劳动领域中民族间平均每人工资额数为日本人一朝鲜人一中国人的顺序,平均每人工资额数朝鲜人比中国人多;但是其中高收入的比重却是中国人比朝鲜人高很多,朝鲜人中高收入的人是极少数。劳动条件也是朝鲜人比中国人恶劣。另外伪满洲国劳动界事实上是日本人和中国人两分天下,朝鲜人的比重微乎其微。其结果是伪满洲国的劳动政策也是以日本人和中国人为主,朝鲜人在其劳动政策中处于次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陈霖 《环球人物》2020,(7):72-75
马思瑞生于华盛顿,会说10多门语言,因教中国人讲英语的视频圈粉300多万“这个北京小哥长得真像老外!”不少中国网友会这样评价美国人马思瑞。马思瑞来中国8年多了,妻子是北京人。他的中文带着浓厚京腔,教中国人讲英文的视频有趣、干货多,因而小有名气。  相似文献   

13.
人在异乡,总想拍点照片为自己的旅程留点纪念。有些人选择拍风景,有些人留下自己的大头照。而一个叫伯恩德·哈格曼的德国人,他不拍风景,不拍自己,在中国呆了6年,就拍了一堆中国人。这些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湖南文史》2012,(2):40-40
国学大师钱穆曾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说:“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上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山东为孔孟之乡,两千余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独具文化特质的山东人:好客.耿直.  相似文献   

15.
刊中人     
守望相助的中国人根据官方统计数字,发生在四川的8级地震已经造成了6万多人死亡,超过500万人无家可归。面对这一场惨痛的悲剧,中国人表现了空前的同情心和团结。  相似文献   

16.
董郁玉 《炎黄春秋》2012,(11):22-25
共和之实中国人不知道"共和"一词的人不多。从1949年以后,对每个大陆中国人而言,尤其是对那些在1949年以后出生的大陆中国人来说,镶嵌在国名中的"共和"一词,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时常要出现的最重要词汇之一。中国人知道"共和"一词含义的人也同样不多。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即使是对那些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共和"一词,虽是他们在念读国名的全称时经常会触碰到的词汇,但却是  相似文献   

17.
2007年3月7日,应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的邀请,日本神户大学的安井三吉教授在北京华侨大厦做了题为“神户华侨和神户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学术讲座。安井教授首先介绍了自神户开港以来神户华人人数的发展变化。1868年,神户开港,中国人也开始进入神户。因为没有互访条约的签订,中国人不能以正式的身份进入日本,所以其时中国人多是以西洋人随从的身份进入日本。1871年,中日正式签订《日清友好条规》。1873年,日本批准该条约后,中国人才以正式国民的身份进入日本。此时,在神户的中国人逐渐增加。到1930年,在日中国人为30836人…  相似文献   

18.
论文就中美两国对赫蒙人截然不同的族群界定与依据、赫蒙人在美国的生存适应与族群认同的状况进行了研究。对于20世纪中叶沦为难民后,陆续辗转移居美国的老挝赫蒙人,中国学者将其视为少数民族华人,美国官方却将其确定为与华裔、韩裔等少数族裔并列的独立族裔类别。美国赫蒙人虽然在血统的意义上可归属于具有中国血统的人,但其几乎不存在华人归属意识,也极少与中国发生社会联系。许多海外华人或海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失去华人认同意识,并与中国社会浙行渐远。因此建议依据中国血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主观认同为华人、与中国社会的联系等“华人性”的几个维度去理解和定义“海外华人”。  相似文献   

19.
李珊 《中国现代史》2022,(3):107-121
《字林西报》的美国记者甘露德(Rodney Gilbert)被认为是在华西人中“死硬派”的代表人物。这种印象的生成与其在国民革命时期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之病》密切相关。甘氏宣称该书旨在“给中国挑毛病”。为此,他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及既往的中外关系等问题着手,批评中国人是“缺乏管束的小孩”,并认为列强不应继续纵容中国人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该书出版后遭到来自在华外侨和中国人的双重批评。在华外侨认为该书的刻薄口吻和露骨干涉中国的论调将惹怒中国人。中国读者中,基督教知识分子罗运炎以甘氏侮辱民族尊严为由要求政府将其驱逐出境,此事还在《字林西报》中引发中外读者的一番争论。学者夏晋麟则从中国人自身的视角对中国的问题展开反思。该书出版后引发的争议折射出五卅运动之后西方对华观感的复杂光谱,也反映出国民性话语与国人高涨的民族主义的正面碰撞。  相似文献   

20.
张硕 《丝绸之路》2013,(4):88-90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观点对中国人的饮食作了综述,通过对饮食习俗、文化品位和养生保健三个方面的探讨,揭示了中国人饮食的主要特点,并由此探求中国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